您的位置: turnitin查重官网> 汉语言文学 >> 非洲文学 >民族民俗艺术之花:湟源排灯

民族民俗艺术之花:湟源排灯

收藏本文 2024-01-18 点赞:30966 浏览:144225 作者:网友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要湟源排灯是历史文化、环境文化、人文文化、农耕文化、草原文化和商业文化的综合产物,也是中原文化同河湟文化相结合的产物,同时还是湟源古城历史文化的灵魂与标志。
关键词:湟源排灯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发展
:A
引言
每当春节、元宵节或是其它喜庆日子的傍晚,走在湟源的街道上,就好像到了灯的海洋,给人一种炫目多彩、如醉如痴的感受,仿佛畅游在天上街市之中,享受着一种良辰美景。这就是被誉为“青海民族民间文化之灵和艺术宝库中的珍品”的湟源排灯,目前正式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保护遗产名录。湟源排灯是历史文化、环境文化、人文文化、农耕文化、草原文化和商业文化的综合产物,也是中原文化同河湟文化相结合的产物,同时还是湟源古城历史文化灵魂与标志。
一湟源排灯悠久的历史传承
湟源排灯是第一批被国务院批准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

一、其悠久的历史传承和沉厚的文化沉淀可见一斑。

湟源排灯历史悠久,早在清代乾隆年间,山、陕商家羡慕古城民族贸易的繁荣和昌盛,便举家迁来,将内地的先进文化艺术

摘自:毕业论文格式www.udooo.com

带到古城,促进了古城的经济发展。相传,街市商家为了在夜间招揽顾客,纷纷制作商号广告牌灯箱,在里面点燃蜡烛,挂在商号大门上,这种广告灯箱逐渐发展成了有底坐,有图案,且形式多样的广告牌灯。人民生活富裕,安居乐业,而且正逢清政府设立丹噶尔抚边同知,并在当年正月元宵节展出了过街排灯。光绪时奉旨修建牌坊,在古城西大街前首次树修贞节贤孝牌坊,在关帝庙巷口与相对应的灯山楼儿街口修建烈女牌坊。彰显“忠孝节义”、“忠义慈孝”,“贞女烈妇”,旌表“五世同堂”、“子孙显扬”、“曾元承钦”、“一门完福”“华杞贞风”、“抗义明节”、“捐躯完贞”等。在牌坊上装饰明灯,称之为“牌灯”这是湟源排灯的另类,有它特殊的文化含蕴。光绪时期,京津洋行从苏杭购回纱灯、宫灯、彩灯,悬挂在洋行里外,给古城的排灯发展又增色添彩。到了民国,富商马有德请湟源著名木匠李华、樊春芳等兄弟专门制作吊灯百余架、排灯5架,摆放在关帝庙和城隍庙门口。至此,各商号、店铺、厅署机关、单位纷纷仿制,制作的排灯有正方形、长方形、椭圆形、扇子形以及横跨街道的长条排灯,使湟源排灯的艺术逐步走向了成熟。
二湟源排灯具有沉厚文化沉淀的绘画艺术
悠久的历史沉淀了湟源排灯深厚的文化底蕴,这在湟源排灯的绘画上得到了充分体现。
首先,湟源排灯的绘画主题有着明确的文化内涵。如上文所述,湟源排灯和普通的夜市排灯不同,其中不但有着对特定民族文化习俗的宣扬,还有着对传统文人的敬仰。虽然,民族习俗和传统文化的承载方式有很多种,但以排灯的形式进行承载却是湟源地区所特有的。当你身处湟源古城,即使在夜晚也可以看到和白天一样多甚至比白天还多的各种传统文化——湟源排灯。
其次,湟源排灯在绘画体裁上也是涉猎广泛,在包含各种传统民间美术艺术的同时也十分重视审美的搭配。在绘画图案方面,力争做到油画与国画的搭配;工笔画与写意画的搭配;风景山水与花鸟画与人物画的搭配等。在剪纸图案方面,强调民俗风情的剪纸与劳动场面剪纸的搭配;花鸟剪纸与人物剪纸的搭配;屏风式的剪纸与圆形、菱形等形状剪纸的搭配等。在刺绣、堆绣、香包、书法、皮绣、皮影等诸多方面,都有互相辉映、相辅相成的搭配要求。另一种搭配的形式是:将绘画、堆绣、书法、刺绣、皮影、香包和皮绣等体裁,相互穿插起来,给人们一种五光十色、气象万千、光怪陆离的“灯”与艺术幻境中遨游的感觉。
最后,湟源排灯在绘画美术上有着深厚的文化积累。2006年湟源排灯以“民间美术”的种类被国务院纳为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国美术历史悠久、种类繁多、形式多样,但并不是每种形式的美术都能被收录我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可见湟源排灯上独特的美术文化艺术。湟源排灯画面的装饰内容别致奇巧、绚丽多彩、引人入胜,广泛地选用经典名著故事以及民间神话故事传说,将湟源的历史人物、民俗风情、名人佚事、山水花鸟、文人书画、名胜古迹等都呈现在排灯画面上。灯箱画面早期以绘画装饰为主,在后来的发展中,堆绣、刺绣、剪纸、皮影等形式都是装饰的主要内容。可见湟源排灯的美术绘画几乎传承了中国美术的各个领域,是中国美术艺术的集中体现。
三湟源排灯极具民族文化特色的制作工艺
湟源排灯不断地推陈出新,框架样式日趋多样化,如落地式的有屏风式、立柜式、影壁式等;县挂式的有梅花形、图书形、扇面形、花边形、双鱼形、八角形、蝙蝠形、花窗形、圆角形等,使其在传统样式上不断地花样翻新,多姿多彩,赋予不同时代的内涵和审美追求。而经过数百年的积累、沉淀和革新,湟源排灯的每一个制作工艺都深深地打上了民族文化的烙印。
木雕,是湟源排灯制作工艺的重要手工技艺。一般来说,木雕分平雕、浮雕和全雕三种。平雕是在平面的木材之上,用阴阳刻线来表现所需的各类造型;浮雕是将所表达的内容雕浮于木材之上,形成半雕塑;全雕是将内容用写实的手法全方位的雕刻出来。湟源排灯框架的雕刻,一般多用平雕和浮雕,全雕由于费工费时现已很少采用。湟源排灯采用装饰中国传统建筑的庭院、影壁、室内隔扇及各种家具的雕刻技艺,使排灯成为具有鲜明地方特色和民族风格的装饰艺术,随着丹噶尔古城的繁荣和兴盛,这门手工技艺在不断地完善、求精,以达到炉火纯青之境地。
排灯框架的木雕常用工具是刻刀、凿子、锯、钻、锉、锤等,这些大小不等的工具,主要用于各种框架造型的打胚和加工。另外,采用木料表面用砂纸磨光及后期处理材料表面光洁度,这就说明了工具的重要性。湟源排灯框架雕刻的主要工具是各种样式的刀具。制作排灯的工匠们在不断的雕刻实践中,总结和制造出适合于自己的雕刻工具。
雕刻排灯框架图案的方法有两种:一种是直接雕刻图案;另一种是先画小稿,拓于木材上,然后再雕刻。其方法最早可追溯到清嘉庆、道光年间,丹城的一些能工巧匠努力探索,同时积极汲取南方木雕制作工艺和技巧,与当地的木雕制作技艺融为一体,使灯雕工艺达到镂空剔透的境界。这种技艺受到了来丹城经商人的青睐。随着丹噶尔木雕工艺水平的提高,出现了一些著名的木雕艺人。清末民初年间,李占林就是名噪一时的木匠,他借鉴了中国画的构图和布局方法,在他的徒弟中,其子李增瑞已颇有盛名,人称“李小木匠”。其幼年随父学习木工和木雕技艺,到壮年时李增瑞就以木工精通、技艺精湛、刀法娴熟著称于当地。他所雕琢的动物,有龙、虎、鱼、鸟、蝴蝶、鹿、羊、牛等,在当时是一种奇迹,一种景观。李增瑞在古老而文明的丹城声名大震,随之,前来拜师学艺的络绎不绝。漆艺,是湟源排灯的又一道重要工序。雕刻艺人所说的“三分雕刻,七分漆艺”显现出了木雕和漆艺不可分割的工艺内涵。木雕之意在于形,形之美观在于色。青海民间早期在木雕上采用贴金箔和漆朱红进行装饰,在其后的发展中,漆艺以修磨、刮、填、上彩、贴金、描花等精湛的工艺,运用在排灯框架的制作上,使排灯精雕与漆艺技术珠联璧合、相辅相成,绽放出形妙彩绚的艺术效果。
漆艺的工序是,先将透明底漆分两次按比例混合搅拌均匀添加适量的稀释剂后进行使用,其目的是清除木质杂物,提高涂膜表面的光洁效果,使阴隔木材中的挥发物和水份向外扩散,减缓木胚的变形,增加上正漆的附着力,减少漆料被木材吸收,提高色彩的饱和度。在使用清面漆时,先将漆搅拌均匀,以保证颜色、浓度一致,使原色底漆易于较快,覆盖力强,打磨性好,颜色纯正。在使用亮光漆面漆时,按比例调配好油漆,一定要搅拌均匀,以免光泽深浅不同。使用稀释剂时要谨慎,根据需要调配粘度浓淡,质优的稀释剂清澈透明,溶解力强,在高温高湿度情况下,亦可加入少量淡水,以防漆面起“包”。要达到木雕颜色饱满,漆艺的技术流程是不可忽视的,因为漆艺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到排灯整体的艺术效果。
四湟源排灯意义深远的传承价值
首先,湟源排灯具有很高的价值。湟源排灯是综合性的民间文化艺术珍品,是一个体现民俗、民风、民情的直观性工艺作品,包含着民间艺人的聪明才智。以绘画的形式使人民群众从现实生活向往借典故事抒发情感,使之形象化;在描述技巧上采用简练手法使每一件工艺作品畅晓明白;在制作上采用雕、镂、镌、刻的手法,使排灯成为雕刻艺术的精品。2006年,国家博物馆展出了湟源传统排灯一组,由中国民族艺术研究院作为上乘艺术佳作。2008年,北京奥运火炬传递经过青海,湟源排灯中的“高原精灵——藏羚羊”代表青海向北京奥组委以礼品贵赠,北京奥组委作为艺术佳品珍贵,让世人刮目相看。
其次,湟源排灯具有极大的经济价值。湟源地处汉、藏、蒙、回等多民族杂居的地区,是农业区和牧业区的连接点。所以大力推进文化旅游业的发展,是湟源调整产业结构,实现经济转型的重要举措。因此,以湟源排灯展出带为干线,同时又通过旅游业来保护、保存、传播、影响湟源排灯。二者相互促进、相互推动,建设良性的旅游文化环境,更有不可比拟的经济价值。
最后,湟源排灯具有巨大的文化价值。由商贸店铺的广告灯箱演化成牌灯、排灯实际记载了湟源由“茶马互市”、“环海商都”、“小北京”、“青藏高原冠名十六古都”等发展纵横了整个商业文明史。由此可见,湟源排灯是商贸文明的多元文化产物,虽然以排灯作为载体,却永远有着现实意义和社会价值,可以为湟源乃至青海地方史志学、民族学、民俗学、宗教学、考古学、美术学等方面的研究,提供了直观的实物资料,被省内外、国内外学者一呼三叹。有着不可当量的研究价值。
五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下湟源排灯的文化传承
湟源排灯是传统手工技艺,是人们对丹噶尔历史文化和民族文化最为难忘的记忆,是寻觅中求索的精神家园,也是民族文化多样性的体现,呈现出在社会发展历程中人们的精神追求与创造。
目前,很多有价值的资料和珍贵实物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有的甚至消亡,这种现象与我们现行的保护理念、保护手段已形成极大的差距,那么,我们将如何去守望我们的精神家园呢?
各级政府组织邀请省市学者和专家对区域内现有的排灯文化资源和现状进行调查和研讨,为进一步挖掘和弘扬湟源排灯文化提出了科学的保护措施和理论依据。
作为排灯文化的重要载体,在保护和传承排灯文化的措施中也得到了相应的保护,促使这些民间艺术开放得姹紫嫣红,异彩纷呈。
湟源排灯因其丹噶尔古城独特的地理条件和人文环境与昔日的繁荣,今天显得更为灿烂。在恢复和传承发展中,排灯已从早期单纯的照明设施、店铺招牌,演绎为独特的艺术造型和地域文化的象征,排灯亦成为丹噶尔古城永不熄灭的艺术之光。
今天的湟源人自豪地说:“现在我们的排灯完全能够走出湟源,走出青海,走出国门。”这些话道出了湟源排灯人的勇气和信心,湟源人不再停歇,不再等待。借鉴自贡彩灯的成功经验,全力打造排灯的品牌,力争将湟源排灯推出高原,面向全国,走向世界。
结语
今日的湟源排灯已不再是昔日养在深闺无人知的情景,如今已通过各种媒体的宣传介绍,早已回荡在华

源于:毕业设计论文网www.udooo.com

夏大地的上空。传统的丹喝尔羊皮绣、象征日月山文化的古都、昔日的唐蕃古道、军事重镇、环海商都、青海湖、祭海、昆仑神话等历史文化,交汇成今天的湟源文化走廊。富有多民族文化的舞蹈、音乐、戏曲、曲艺、绘画、雕刻、剪纸、皮影、刺绣、服饰、社火等民间艺术以及传统节日、民俗活动、民间体育(、摔跤)、佛事(晒大佛)活动等,是湟源得天独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富区,也是湟源人民世世代代守望的精神家园。
参考文献:
湟源县志编纂委员会编:《湟源县志》,陕西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辛秉文、马桂花、冶青措:《河湟绝艺》,青海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
[3] 刘鹏:《中国夏都——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作者简介:徐耀武,男,1964—,青海湟源人,大专,文化馆馆员,研究方向: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单位:湟源县文化馆。

copyright 2003-2024 Copyright©2020 Powered by 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备案号: 粤20174009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