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turnitin查重官网> 汉语言文学 >> 古代文学 >谈述基于语料库英汉分裂句/检测分裂句比较

谈述基于语料库英汉分裂句/检测分裂句比较

收藏本文 2024-01-24 点赞:24532 浏览:108950 作者:网友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要:分裂句/检测分裂句是一种特殊的句法构式,此类构式是通过对简单句式进行一分为二的“割裂”而形成的。“割裂”即转换生成语法中所指的“转换”,那么,分裂句/检测分裂句实则是通过转换其基本句的句法结构而形成的新的特殊的句法构式。分裂句/1检测分裂句的语用功能为突出强调句中的“焦点”成分,与此同时通过句式达到比较的效果。(Hadumod Busann,2000)以上对分裂句和检测分裂句的描述引自《Routledge语言与语言学词典》。很显然,所引用的概念解释是以传统语法和转换生成语法入手的。这也侧面地反映了两大学派对分裂句/检测分裂句探讨的深刻影响。有关分裂句/检测分裂句的传统语法探讨主要解决了两大句式中的句法结构及其成分的语义功能不足;转换生成学派关注的是分裂句/检测分裂句的演化生成历程以及它们的根源形式。分裂句/检测分裂句的功能主意探讨主要进展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至今,功能探讨可以细分为两类:一为以信息为驱动的探讨策略,主要出发点是探讨信息结构是怎样相互合作以成功传达信息的;另一类为语篇驱动下的功能探讨,主要解决了语篇结构是怎样排列组织的。通过研读之前相关的功能探讨,不难发现,总的来说相关的功能探讨主要是在系统内部对两大结构的作用实现形式进行探讨,并未涉及不同层面的交叉探讨。无论是传统的语法探讨,还是转化生成探讨,抑或是功能主义探讨,都对两大结构的探讨产生了积极、深刻的影响。但以往的探讨或多或少的有着一定的局限,这些局限有的可以追溯到所采取的论述策略上,有些是由探讨策略的不足所造成。故此探讨试图采取相对科学的策略,运用系统的论述,并使二者相互推动结合,以期得出更加科学、全面的结果。功能主义的浅析策略将分裂句/检测分裂句放到实际并客观的语境中,而并非脱离语境进行浅析。故为此探讨提供了全面的,动态的探讨环境;基于语料库的探讨策略为探讨提供了科学客观的探讨工具,保证了探讨结果的较高的可信度。本论文以两大结构的语篇功能实现形式入手,试图通过语料库探讨英汉分裂句/检测分裂句在作用传递方式及语篇功能实现形式上的差别。探讨结果对跨文化交流,二语习得和教学以及翻译等方面具有一定的实践作用。在探讨策略上,本论文采取了比较浅析和基于语料库两种方式。具体的数据收集程序为:首先,以不同数据库中筛选出相应的数据。但是通过计算机自动筛选所得出的数据并不是最终结果。在自动筛选的结果中,有一部分数据尽管在形式上与分裂句/检测分裂句构式类似,但实则在功能上不能被称之为分裂句/检测分裂句。既然如此,这部分数据就需要被排除。排除这一步骤是自动筛选解决不了的,所以在此步骤中需要相应的手动筛选。其次,所有检索到的合格的数据项需要依据其语篇体裁进行归类,这样便可体现出分裂句和检测分裂句在英汉语料库中的分布情况。接下来的第三步统计中所得的数据同时也是进行浅析的基础。在此步骤中,分别以先前统计的合格语料中随机抽取10%的样本,并根据相应结构对其进行句法,功能(主题结构,信息结构)层面上的划分。通过比较两大构式的结构配置的比较,可以反映出其信息传达方式以及语篇功能实现形式的不同。浅析部分主要针对的是二次筛选的所得数据。浅析部分分为三个方面。第一方面主要是对二次筛选中的样本例句进行主题结构和信息结构的划分和浅析,并总结出其二者的配置联系,根据四种配置联系在语料库中的反映情况界定配置结构的“标记性”。第二方面,将英汉分裂句/检测分裂句的结构进行“标记性”的区分,划分出8种结构搭配形式,以句法上对其焦点成分进行浅析,并以所统计数据中总结语篇功能实现形式的差别。第三方面主要总结浅析了英汉分裂句/检测分裂句在衔接手段上的异同。通过数据统计和浅析,本论文取得的结论可以总结为如下几个方面:(1)在分裂句/检测分裂句的分配不足上,英汉有着差别。如汉语分裂句主要运用与口语和小说题材中,而英语分裂句更多的运用于专业语篇中。(2)通过相关数据揭示出两大构式在句法层面的一些特点。如在英语分裂句中,焦点部分的词性选择种类很多,词性分布相对较为均匀。凡是能被主题化的词性都可以充当焦点。而在英语检测分裂句中,焦点的词性选择则及其有限。基于本探讨的数据,我们得出,本探讨语料中的英语检测分裂句的焦点部分所选择的句法形式主要有:名词短语、非限定性小句和限定性小句。对英语检测分裂句焦点词性的总结基本上可以概括汉语检测分裂句的情况。不同的是,由于汉语不有着限定性和不限定之分,故在汉语检测分裂句中充当焦点的词性主要是名词词组和限定性小句。在汉语分裂句中,焦点往往由名词词组构成,限定性小句利用非常受限;而在汉语检测分裂中,限定性小句的利用频率很高。如以上所陈述,通过数据,可以得出两大构式的一些构成特点;除此以外,构式“标记性”不足的差别也可以通过数据得到反映。(3)虽然英汉分裂句/检测分裂句在句法结构和基本形式上有着差别,但以功能的角度浅析,无论是英语或汉语,分裂句和检测分裂句自身都有一套传递信息的方式和结构,换句话说,其作用、功能实现形式是不随语码的转变而转变的。(4)通过观察浅析相应数据,能够发现英汉分裂句在与语篇进行衔接时采取的衔接手段有所差别。本探讨是对先前探讨的继续和进展。其探讨结果对相关探讨具有一定补充、推动的作用。首先,本探讨以系统功能语言学入手,浅析了两种构式的组织形式和作用释解方式,是对分裂句和检测分裂句构式以往探讨的补充和进展。其次,通过不同层面的数据的呈现,能够以不同侧面反映出英汉分裂句/检测分裂句的差别。如“焦点”的选择的不同,信息的传递方式不同,衔接手段的不同等。除了对论述探讨具有一定借鉴作用之外,通过差别的揭示,探讨结果为语言教学、跨文化交际等学科提供了有益的参考和帮助。本论文通过对英汉分裂句/检测分裂句的句法形式差别的探讨,为相关英语教学提供了一定的革新视角;通过揭示信息传递方式和功能的实现形式以及英汉分裂/检测分裂句式分布差别,使我们以较为新颖的,灵活的角度对我们的跨文化交流现象和方式进行深思,以而有利于交流有效性的提升。对两大构式的衔接手段的比较探讨,有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分裂构式,释解语篇作用。关键词:英汉分裂句/检测分裂句论文语篇功能实现形式论文焦点论文预设论文句法形式论文主题信息衔接论文

    Acknowledgements5-6

    中文摘要6-9

    Abstract9-12

    Contents12-15

    Chapter1 Introduction15-20

    1.1 The Proposal of the Question15-16

    1.2 The Necessity and Feasibipty of this Study16-18

    1.3 Objective of the Study18

    1.4 Organization of the Thesis18-20

    Chapter2 Literature Review20-29

    2.1 Previous Studies on Engpsh Clefts and Pseudo-clefts20-24

    2.1.1 Traditional Studies20-21

    2.1.2 Tranormational Studies21-22

    2.1.3 Functional Studies22-24

    2.1.3.1 Information-based Approaches23

    2.1.3.2 Discourse-oriented Approaches23-24

    2.2 Previous Studies on Chinese Clefts and Pseudo-clefts24-27

    2.2.1 Constitution of Chinese Cleft Construction24-25

    2.2.2 Syntactic Status of "Shi"25-27

    2.3 Summary27-29

    Chapter 3 Clefts and Pseudo-clefts:Definition,Formal Properties and Functions29-37

    3.1 The Structure of Clefts and Pseudo-clefts29-32

    3.1.1 Engpsh Clefts and Pseudo-clefts29-31

    3.1.2 Chinese Clefts and Pseudo-clefts31-32

    3.2 Nature of Clefts/Pseudo-clefts32-33

    3.3 Functions of Clefts and Pseudo-clefts33-35

    3.4 Formal Properties of Cleft and Pseudo-cleft Constructions35-37

    Chapter 4 Theoretical Framework37-41

    4.1 The Syntactic Form of the Focus37

    4.2 Metafunctions37-38

    4.3 Theme/Rheme38-39

    4.4 Information39

    4.5 Cohesion39-41

    Chapter 5 Methodology41-49

    5.1 Main Methodology42-43

    5.2 The Marking and Selection of the Relevant Samples43-49

    5.2.1 Primary Selection44-47

    5.2.1.1 Indexes(types)for Engpsh Cleft and Pseudo-cleft Sentences44-47

    5.2.1.2 Indexes(types)for Chinese Cleft and Pseudo-cleft Sentences47

    5.2.1.3 The Prospective Results from the Primary Selection47

    5.2.2 Secondary Selection47-49

    Chapter 6 Results and Analysis49-87

    6.1 Primary Selection49-55

    6.1.1 Data from the Engpsh Corpus49-52

    6.1.2 Data from the Chinese Corpus52-54

    6.1.3 Summary of the Primary Selection54-55

    6.2 Secondary Selection55-76

    6.2.1 The Classes of the "Focus"55-61

    6.2.1.1 The Data and the Classification of "Unmarked" and "Marked" Structures58-60

    6.2.1.2 Analysis of the Configuration60-61

    6.2.2 The Analysis of "Focus"61-69

    6.2.3 Analysis of Some Samples69-76

    6.2.3.1 Engpsh Pseudo-clefts69-71

    6.2.3.2 Engpsh Clefts71-73

    6.2.3.3 Chinese Pseudo-clefts73-75

    6.2.3.4 Chinese Clefts75-76

    6.3 Contrastive Analysis of the Cohesive Devices in Clefts and Pseudo-clefts76-87

    6.3.1 Reference77-79

    6.3.2 Elppsis79-80

    6.3.3 Substitution80-82

    6.3.4 Conjunction82-83

    6.3.5 Lexical Cohesion83-85

    6.3.5.1 Repetition83-84

    6.3.5.2 Synonymy and Antonymy84-85

    6.3.5.3 Collocation85

    6.3.6 Summary85-87

    Chapter 7 Conclusion87-91

    7.1 Generapzation and Imppcation87-89

    7.2 Limitations of This Study and the Suggestions for Further Studies89-91

    Bibpography91-94

    List of Tables/Diagrams/Charts94-96

    List of the Examples and the Corresponding Pinyin and Translation for the Chinese ones96-101

    附件101

copyright 2003-2024 Copyright©2020 Powered by 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备案号: 粤20174009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