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turnitin查重官网> 教育 >> 国防教育 >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前言

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前言

收藏本文 2024-01-26 点赞:13106 浏览:57674 作者:网友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中学阶段是一个人生理、心理剧变的时期,是个性形成的关键几年,是增长知识、培养能力的大好时机,是塑造健康心灵的最佳阶段。据有关资料显示,目前,我国有10%—30%的青少年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严重影响了正常的生活和学习,因此,不得不引起我们教育者的深思和关注。

一、什么是心理健康

世界卫生组织指出,心理健康指的是人的一种心理功能状态,即能够使人们所具备的全部心理潜能都得到充分发挥的理想状态。人的心理素质是一个综合体,它涉及人的心理的各个方面,包括认识品质、意志品质、兴趣爱好、个性情感品质等。

二、影响中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

(一)生物遗传因素

1.遗传因素。一般来说,人的心理活动是不能遗传的。但是,一个人作为身心兼备的整体,与遗传因素的关系又是十分密切的,特别是一个人的躯体、气质、智力、神经过程的活动特点等,受遗传因素的影响更为明显。
2.病菌或病毒感染。临床研究证明,中枢神经系统的传染病,如斑疹伤寒、流行性脑炎等,由于病菌、病毒损害神经组织结构而导致器质性心理障碍或精神失常,它可以阻抑心理的发展,造成智力迟滞或痴呆。
3.脑外伤或化学中毒。由种种原因造成的脑震荡、脑挫伤等,都可以导致意识障碍、健忘症、言语障碍、人格改变等心理障碍。由于有害化学物质侵入人体,毒害中枢神经系统,如酒精中毒、食物中毒、煤气中毒、药物中毒等,亦可导致心理障碍或精神失常。

4.严重躯体疾病或生理机能障碍。这方面的影响也是造成心理障碍和精神失常的原因之一。

(二)心理环境因素

1.认知因素。人类个体的认知因素涉及的范围极广,主要有感知、注意、记忆、想象、思维、言语等。这些认知因素自身的发展和各认知因素之间的关系可能是协调的,也可能是不协调的。认知因素之间的失调程度越严重,则人们期望减轻或消除失调,维持平衡的动机就越强烈。如果这种需要和动机长时间得不到满足,不能实现,则可能产生心理偏差或心理障碍。
2.情绪因素。稳定而积极的正性情绪状态,使人心境愉快、安定,精力充沛适度,身体舒适、有力;相反,经常波动而消极的负性情绪状态,往往使人心情压抑、焦虑,精力涣散、失控,身体衰弱、无力。
3.个性因素。个性因素是心理活动因素的核心,它对一个人的心理健康影响最大。研究表明,特殊人格特征往往是导致相应精神疾病,特别是神经官能症的发病基础。例如,谨小慎微、求全求美、优柔寡断、墨守成规、敏感多疑、心胸狭窄、事事后悔、苛求自己等强迫性人格特征,很容易导致强迫性神经症;再如,易受暗示、喜欢幻想、情绪多变、容易激动、自我中心、自我表现等特殊人格特征,很容易导致癔病症。

(三)社会环境因素

诱发因素是直接引起心理问题的外在的、客观的因素。主要包括家庭因素、学校因素和社会因素。
1.家庭因素。对中学生的身心健康来说,家庭的影响很大。国内外大量研究表明,不良家庭环境因素容易造成家庭成员的心理行为异常。这些因素主要有:家庭主要成员变动,如父母死亡、父母离异或分居、父母再婚等;家庭关系紧张,如父母关系、兄弟姐妹关系不和谐,家庭气氛冷漠,矛盾冲突频繁等;家庭教育方式不当,如专制粗暴、强迫压制、溺爱娇惯、放任自流等;以及家庭变迁,出现意外事件等。
2.学校因素。学校是学生学习、生活的主要场所,学生的大部分时间是在学校中度过的。因此,学校生活对学生的身心健康影响很大。学校因素主要有学校教育条件、学习条件、生活条件、师生关系、同学关系等。这些条件和关系如果处理不当,就会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3.社会因素。社会因素主要包括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社会关系等,这些因素对一个人的生存和发展起着决定作用。其中社会生活中种种不健康的思想、情感和行为,严重地毒害着学生的心灵。特别在当前,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日益广泛,各种社会传媒的作用越来越大,生活紧张事件增多,矛盾、冲突、竞争加剧。

三、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与措施

1.坚持全面发展,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为提高学生健康水平打下基础。世界卫生组织早在1948年成立宣言中明确指出,“健康是指身体上、心理上和社会上的完满状态,而不仅是没有疾病和虚弱现象”。这就是说,仅仅具备了没有疾病、没有患病和身体结实这样的条件还不能代表真正的健康,完整的健康应包括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方面的完整状态。因此,学生的健康成长应包括心理健康成长。
2.把心理健康教育及相关内容安排进正式教学日程,通过课堂教学这种规范的形式向学生系统地讲述心理卫生和心理健康的有关知识。让学生明确心理活动的一般规律和特点,懂得心理健康对成长的重要意义,学会运用心理学方法进行自我调节,包括自知、自爱、自强、自制、自尊、自持,以便在各种情况下保持心理平衡,提高心理素质,增进心理健康。
3.针对学生的年龄特征,积极开展青春期教育,是提高中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特殊要求。由于中学生正处在生理发育的特殊阶段,因此对他们进行包括性教育和性成熟卫生知识等内容在内的青春期教育尤为重要。通过各种形式的教育,使中学生认识性生理发育是生理发育的自然规律,消除对性的神秘感及性烦恼,正确引导他们参加健康有益的课外活动。
4.针对不同情况,采取不同方法,及时疏导学生的心理障碍,提高学生心理健康的总体水平。加强师生的交流和心理沟通,掌握了解学生存在的心理障碍和个别特性,分别采取不同的方法给予及时疏通和化解。
5.加强社会实践,积极参与社会动活,是提高中学生心理健康的有效途径。健康心理不是天生的,而是在社会环境及现实生活中形成和发展的,要使中学生心理健康发展,提高他们的认知、意志、情感力心理品质,必须创造条件,让他们走出课堂,走出校园,走出社会,参与各种社会实践。
6.学校应加强家庭、社会之间的联系,密切配合,全面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因为学生在学校、家庭和社会环境中所扮演的角色不同,针对不同的环境条件,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也不同,但目标是一致的。必须各方面协调一致,密切配合,以家庭为基础,以社会为指导,以学校为重点,加强正面宣传和教育,辅以反面内容。让

源于:论文 范文www.udooo.com

学生引以为戒,才能保证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不断提高。
7.重视开展学校心理咨询室,设置多样心理咨询窗口,为化解学生的心理障碍创造条件。开展心理咨询,可以帮助学生增强在心理上的自我调节能力,使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获得健康、向上的心境。心理咨询的前提条件是师生存在轻松、自然、融洽的关系,学生能够完全解除思想顾虑,充分表达难言之隐。咨询内容主要是包括个性心理、人际关系心理、学习心理、品德心理、青春期心理等。咨询的方式可采取谈心、家访、电话、信函等。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工程,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教师必须把学生放在心上,把学生良好心理健康教育作为一项重要工作,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在中学这个基础教育阶段,为学生的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曹爱莲主编.中学生班主任工作[M].杭州:杭州大学出版社,1995.
[2]贾晓波主编.心理健康教育于教师心理素质[M].北京:中国和平出版社,2000.
(责任编辑 黄 晓)

copyright 2003-2024 Copyright©2020 Powered by 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备案号: 粤20174009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