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turnitin查重官网> 管理学 >> 公共管理 >> 公共事业管理 >城市建设国家革新型城市建设系统、工程和评价

城市建设国家革新型城市建设系统、工程和评价

收藏本文 2024-02-13 点赞:22194 浏览:96534 作者:网友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要: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是一项宏大的社会系统工程,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文章基于对江苏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南京、苏州、无锡的实证研究,提出创新型城市建设的总体目标、发展体系、创新工程和评价体系,旨在为国家和地方政府提供创新型城建设的宏观指导和帮助。
关键词:创新型城市;实证研究;发展体系;创新工程;评价体系
随着全球化趋势的加快和知识经济的发展,建设创新型国家成为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创新型城市建设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深入落实科学发展观,突破发展瓶颈,提升国家竞争力的重要途径。伴随着低碳化、智慧化、大数据时代的到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城市已是国家战略。本文通过对江苏省的南京、苏州和无锡3个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进行调研分析,结合江苏省经济发展特点和城市创新要求,提出创新型城市建设的总体目标、发展体系、创新工程和评价体系等(如图1所示)。

一、 总体目标和发展体系

创新型城市建设必须明确创新型城市的内涵,以正确的理论为指导,系统研究创新型城市的总体目标和发展体系。建设创新型城市的总体目标是在不断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提升国际竞争能力,提升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基础上,建设成为创新型区域发展中心。在明确创新型城市建设总体目标的基础上,重点构建创新型城市的发展体系,主要是实施创新驱动,培育创新主体,集聚创新资源,营造创新环境。
1. 总体目标。国家创新型城市要立市,辐射周边城市,引领一个地区的创新发展。南京市作为江苏省的省会,是整个省市及周边地区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是全省创新型城市建设的核心所在,其发展定位应该是全国一流的创新中心,充分利用科教资源优势,大力推动产学研一体化建设,并搭建良好的科研转化平台,建设成基于科教资源优势的产学研一体化创新型城市。无锡市是江苏省重要的经济和生态文明城市,把无锡建设成创新型经济领军城市、生态文明先驱城市、幸福和谐的创新型城市符合无锡发展的内在要求。并结合自身优势,率先打造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国家传感网创新示范区,逐步发展成为国家传感信息中心,带领周边城市进行创新发展。苏州是江苏省的经济、对外贸易、工商业和物流中心,也是重要的文化、艺术、教育和交通中心。苏州应发展成为江苏省经济圈的核心城市,实现从“苏州制造”演变成“苏州创造”,并逐步形成新型产业群,发展成为新型产业的集聚中心,同时结合自身优势成为旅游文化名城。
建设创新型城市要不断提升城市的自主创新能力、国际竞争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其中自主创新能力是核心。争创国家创新型城市,就是要充分发挥科技第一生产力的作用,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作为经济社会发展与科技发展的战略基点;同时创新型城市在开放的市场和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浪潮中竞争,要从经济、文化、环境等方面全面提升城市的国际形象和国际竞争力;大力发展低碳经济、绿色经济、循环经济,推动城市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从而提高整个城市的经济社会效益。

2. 创新型城市发展体系。

(1)实施创新驱动。实施创新驱动战略是建设创新型城市的必然选择。当前,世界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力度明显加大,主要发达国家和地区正在加快转变科技和产业发展战略,依靠科技创新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抢占未来发展制高点已成为世界发展的大势。建设创新型城市一定要把创新驱动提升到战略层面,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战略,强化创新发展的基本动力。
(2)培育创新主体。必须强化企业在创新型城市建设中的主体地位,完善以企业为主体的区域创新体系。创新型城市要加大政府对企业创新的支持力度,完善企业自主创新的奖励机制,鼓励企业积极开展高新技术研发活动,提高企业集聚科技资源、自主创新能力,使企业真正成为高新技术的需求主体、科技研发的投入主体、创

学术论文下载www.udooo.com

新发展的活动主体和成果转化的应用主体。
(3)集聚创新资源。创新资源主要是人才、知识、技术、资本等生产要素,通过制度创新快速集聚和高效利用,特别要把人才作为创新的第一资源。坚持走创新国际化道路,最大程度地吸纳和利用国际科技人才资源,加快创新型城市的建设。
(4)营造创新环境。构建创新环境,重点是提高全民科学素养,营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人文环境。创新型城市要转变政府职能,提高管理水平,强化公共怎么写作,完善创新激励、保护机制,积极营造围绕创新、推动创新的政策环境。完善股权、产权、知识产权交易体系,健全全省信用怎么写作体系,鼓励金融产品创新,探索营造怎么写作创新的金融环境。建立起以政府财政科技资金为引导、创业投资基金为主导、银行和担保为支撑、产权交易所为交易和退出平台的一整套创新金融体系,为城市创新创造优越的“土壤环境”。

二、 创新工程

1. 经济发展创新工程。建设创新型城市,首要的任务是经济发展的创新,重点是企业创新、产业创新和体制创新,不断推进经济发展的持续创新。
(1)企业创新。企业创新应重点增强企业的自主研发能力,提高企业的资源配置效率,
培育创新型企业家,推进企业管理创新。此外,企业创新要大力鼓励企业科技创新,主要措施有:吸引海外及本土科技人员创业,加大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力度,形成领军人才培养链;创办科技型企业,实施政府促进创办科技企业的政策,如制订优惠政策刺激科技型小企业研究与开发的投资需求;强化科技产业化,要促进企业与高校院所的对接,促进研发技术工程化,实现技术产业化;同时政府要为产学研结合,加快科技成果转化,提供包括投资、政策、环境等各方面的怎么写作。
(2)产业创新。创新型城市要重点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包括新能源、新材料、生物技术和新医药、节能环保、软件和怎么写作外包、物联网等。产业创新可以从培育新兴产业、提升传统产业和发展现代怎么写作业三方面考虑。第一,培育新兴产业要突出重点领域,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要攻克核心技术,增强新兴产业竞争力;要加大产业集群培育,提升集约化发展水平;要扩大市场需求,拓展产业发展空间,通过实施新兴产业应用示范工程,发现新兴产业发展的瓶颈,积极推进产品应用。第二,要加快传统优势产业的优化升级,推动重点产业智能信息化改造,大力发展自主品牌和自主技术,增强传统优势产业的竞争力和生命力;着力攻克一批关键共性技术及装备,推进支柱产业关键技术的产业化、加快传统产业的生产技术改造、提高工艺装备水平、提升产品质量、推进产业向高端化和精细化发展;增强自主研发能力,加快从加工装配为主向自主研发为主过渡。第三,大力发展新兴怎么写作业,打造优势怎么写作业,大力发展工业设计与文化创意、软件与怎么写作外包、旅游会展等新兴怎么写作业;加快发展生产性怎么写作业,创新发展现代物流、商务怎么写作、现代金融、信息怎么写作等产业,提升生产性怎么写作水平;加快商品市场、商贸流通、餐饮等传统怎么写作业的改造升级,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创新营销模式提升传统怎么写作业的现代化水平。

源于:标准论文www.udooo.com

(4)营造良好的创新文化。创新型城市建设要突出“以人为本”的规划理念和建设理念,营造有利于完善城市

摘自:本科论文www.udooo.com

创新体系的产业生态、人文生态、环境生态协调发展的综合环境,推进文化创新发展,提升城市的文明素质,推动城市经济、社会、政治与文化等诸方面的整体进步。在这方面,可以挖掘苏商的务实沉稳、勇于突破创新、注重文化底蕴的精神,借建设创新型城市的机遇打造新“苏商精神”,即不断创新、兼容并包、引领世界的以创新为基调的新文化基调。

三、 评价体系

构建一个能够动态观测、持续跟踪和科学判断创新型城市建设现状、主要障碍、发展趋势的评价指标体系, 对政府宏观调控, 有序推进创新型城市建设具有重要意义。笔者研究认为创新型城市没有通用的评价指标体系,应根据城市的内在发展要求和规律,提出符合城市发展目标的评价体系。综合国内外的相关研究和宁、苏、锡三城市创新发展的实际情况,将创新型城市评价体系分成八大部分,分别是科技创新、产业创新、企业创新、城市发展、人才发展、生态结构、创新环境和特殊指标。在此基础上设定相应的二级评价指标,构建一套符合江苏创新型城市评价要求的城市创新指数。通过综合指数法计算可以对创新型城市建设进行科学、有效地评价。构建创新型城市评价指标体系应遵循以下几个方面的设计原则:
第一,指标分类科学合理。评价体系中涉及的一级指标应能够概括整个城市创新发展的主要方面,二级指标应根据城市发展的要求、省政府的要求进行合理设定,指标应尽可以量化,用数值表明其贡献度。指标的划分要以一定的创新理论或创新发展思路为依据,把握住创新型城市评价的主线。例如可以从创新投入产出的角度将创新型城市评价体系划分为:创新投入、创新绩效、企业发展、生态环境几大方面。第二,指标体系反映城市发展特色。不同的城市发展轨迹、资源和创新环境基础不一样,指标体系应能够结合城市特色,形成该创新型城市特有的评价体系。同时,指标体系的设计应有前瞻性,体现创新型城市发展的最新要求和内涵,不能同一般的城市竞争力评价或创新型经济评价体系混为一谈。第三,评价体系简单明了。应明确没有通用性的创新型城市评价体系,主要抓住与创新型城市建设密切相关的那些突出方面。第四,评价体系可操作性。评价体系除了分类合理以外,所构建的指标应能够很好的在实际中操作,应尽可能考虑统计数据的可获取性,尽量选择易于数据收集和处理的指标。第五,计算方法科学实用。计算的方法应注重科学性,指标权重不能完全依赖主观判断,也不能完全抛弃经验。计算方法应注重定性与定量相互结合,能够较大层面的从数据和经验两个层面对指标进行统一量化计算。
参考文献:

1. 周天勇.2011年中国城市创新报告.北京:红旗出版社,201

2.杨冬梅.创新型城市的理论与实证研究.天津:天津大学,2006.

3. 约瑟夫·熊彼特.经济发展理论.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

4. 罗志军,洪银新.基于科教资源优势建设创新型城市的南京模式.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7.
5. 尤建新,卢超,郑海鳌,陈震.创新型城市建设模式分析——以上海和深圳为例.中国软科学,2011,(7).

6. 胡钰.创新型城市建设的内涵、经验和途径.中国软科学,2007,(4).

7. 张治河,丁华,孙丽杰,周国华.创新型城市与产业创新系统. 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6,(12).
8. 刘元凤.创新型城市的综合评价研究.上海:复旦大学,2010.
作者简介:钱志新,南京大学工程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吕小峰,南京大学工程管理学院硕士生;范鹏,南京大学工程管理学院硕士生;程萌,南京大学工程管理学院硕士生。
收稿日期:2012—09—21。

copyright 2003-2024 Copyright©2020 Powered by 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备案号: 粤20174009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