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turnitin查重官网> 管理学 >> 公共管理 >> 公共事业管理 >简述检测说国际贸易、地区CO2排放和“污染避难所”检测说小结

简述检测说国际贸易、地区CO2排放和“污染避难所”检测说小结

收藏本文 2024-02-22 点赞:31062 浏览:136595 作者:网友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要:国际贸易的开展,给我国环境带来了巨大的挑战。文章通过加入环境要素的国际贸易模型进行理论分析,并利用30个省区的贸易、排放等数据进行实证检验,得到了以下几个结论:发达国家通过出口非环境密集型商品、进口环境密集型商品将排放转移到发展中国家,使排放跨境转移;2008年我国净出口内涵排放量为11.875亿吨,占国内总排放量的14.84%,我国通过国际贸易成为CO2净出口国;“污染避难所”检测说在我国成立,一省平均对外依存度高于20%就有极大可能沦为“污染避难所”。
关键词:国际贸易;CO2排放;“污染避难所”

一、 相关研究综述

国际贸易作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之一,为我国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但随着国际贸易的扩大,我国能源消费和净出口内涵CO2排放急剧增加,给环境带来了巨大挑战和威胁。经计算,2008年我国出口内涵排放量为17.575亿吨,占国内总排放量的21.96%,以美国生产效率计算的进口内涵排放量为5.700亿吨,占国内总排放量的7.12%,净出口内涵排放为11.875亿吨,占国内总排放量的1

4.84%。可见,我国已经成为CO2的净出口国,国际贸易对我国环境造成了不利影响。

国际贸易可能使污染跨境转移,这是“污染避难所检测说”的观点。“污染避难所检测说”最初是由Copeland和Taylor(1994)提出来的,他们通过建立南北贸易模型,认为发展中国家为了保持竞争优势,将竞相降低环境标准,在这种情况下,发达国家的污染产业就会向发展中国家转移,后者最终沦为前者的污染避难所。Chichilnisky(1994)通过建立两个国家的贸易模型表明,环境管制的松紧也是国际贸易比较优势的来源,环境管制严格的发达国家会从环境管制宽松的发展中国家进口能源密集型产品,使发展中国家污染加重。Grosan和Krueger(1991)将国际贸易对环境的影响分解为规模效应、结构效应和技术效应三个方面,认为国际贸易对环境的影响要看三个效应的总和。近几年,国外学者主要从贸易内涵排放(Embedded Car-bon in Trade)上对污染跨境转移进行了实证研究。Peters 和Hertwich(2005)研究发现,挪威72%的CO2排放量是由出口贸易引起的。Ackerman等(2007)分析了美日贸易对CO2排放的影响,研究显示美日贸易使得一部分满足美国消费需求的CO2排放转移到了日本。Mongelli等(2006)研究发现意大利贸易中隐含碳进口约占国内总排放的18%,污染避难所检测说在意大利成立,意大利向国外转移了排放。Shui和Harriss(2006)建立了贸易额与碳排放的投入产出关系,发现1997年~2003年中国约有7%~14%的碳排放是由出口到美国的商品导致的。Li和Hewitt(2008)研究发现2004年通过进口中国商品,英国的国内碳排放总量降低了近11%。然而,上述方法忽略了中间投入品生产排放的间接影响,利用投入产出关系进一步

研究生论文www.udooo.com

考虑中间品的贸易内涵排放。Peters和Hertwich(2008)研究发现,贸易内涵排放已占世界碳排放总量的1/4,其中中国出口碳排放占其国内实际碳排放的24%,进口碳排放则占7%。Weber、Peters和Guan(2008)发现中国的净出口产品碳排放量占国内碳排放总量的比重已从1978年的12%增加到2005年的1/3。
国内主要是从实证角度研究国际贸易对CO2排放的影响。王群伟等(2010)利用含有非期望产出的DEA模型,测度了1996年~2007年我国28个省区市二氧化碳排放绩效的Malmquist指数,认为对外贸易对二氧化碳排放绩效影响不明显。宁学敏(2009)认为我国碳排放与出口贸易之间具有长期双向因果关系。朱启荣(2010)测算了2002年和2007年我国出口贸易中的CO2排放量,分别为76 513.5万吨和240 066.1万吨。齐烨、李惠民和徐明(2008)对进口产品采用日本的碳效率计算,发现2006年中国净出口产品的碳排放量已占国内碳排放总量的29.3%。潘家华(2008)也发现2006年中国出口碳排放约为31.4亿吨,净出口内涵碳排放达12.5亿吨。除了从国家总量层面研究国际贸易对中国CO2排放的影响,兰天(2004)选用中国30个省市的面板数据,将CO2排放量作为污染指标,认为贸易自由化有利于环境保护。王有鑫(2011)利用投入产出法计算了各省内涵CO2排放量,认为贸易规模扩大使国内排放增加,加重了环境负担。
综上所述,现有文献主要是从国家层面研究国际贸易对CO2排放的影响,而基于省区的分析相对比较薄弱,且意见不统一。本文在前面研究的基础上,将对象转为中国各省,分析“污染避难所检测说”在各省是否成立。本文的研究思路是:首先利用拓展的“H-O”贸易模型,分析国际贸易对CO2排放跨境转移的影响;其次利用能源消耗量求出各省历年CO2排放量,在此基础上计算各省出口和进口中的内涵排放量,研究国际贸易对CO2排放的静态影响;再次利用各省净出口消费指数验证“污染避难所检测说”是否成立,研究国际贸易对CO2排放的动态影响。

二、 加入环境要素的国际贸易模型

1. 加入环境要素的国际贸易模型。现今,各国厂商在生产中面临着征收碳税的风险,环境要素不可避免的要在预算约束中加以考虑并进入生产函数。本文将生产要素重新划分为环境要素(影响因素包括煤、石油及天然气等各类能源)和非环境要素(包括土地、资本、劳动力等),相应的贸易品分为环境密集型商品和非环境密集型商品,通过扩展传统的“H-O”贸易模型研究国际贸易对CO2排放跨境转移的影响。
在图1中,我们检测定生产中只有两种要素,环境要素和非环境要素;发达国家环境禀赋缺乏,发展中国家环境禀赋充裕;世界市场中存在两种商品X和Y,X为非环境密集型商品,Y为环境密集型商品;两国各部门生产函数相同,即检测定不存在生产率差异;发达国家的预算约束线为PER,发展中国家的预算约束线为PEP,预算线体现了环境要素的相对,很明显,PER>PEP;XR和YR分别是发达国家商品X和商品Y的等产量曲线,二者均与预算线PER相切,所以XR可交换YR,同理,在发展中国家内部XP可交换YP。发展中国家将数量为YP的环境密集型商品出口到发达国家,可换回数量为XR的非环境密集型商品,而YP在国内只能交换XP,XPXP,所以,发达国家从进口环境密集型商品中获益。总之,在考虑环境要素后,发达国家通过出口非环境密集型商品、进口环境密集型商品将排放转移到发展中国家,使排放跨境转移,不利于发展中国家的环境保护。
2. 国际贸易对各省CO2排放静态和动态影响指数的设定。国际贸易对各省CO2排放的静态影响通过比较出口贸易和进口贸易的内涵CO2排放量大小来考察;动态影响则通过净出口消费指数的变化趋势来考察,以此判断各省是否成为发达国家的污染避难所。
各省历年CO2排放量计算公式为:CO2=∑iCiRi,其中,Ri是各省每年所消耗的第i种能源数量,Ci是第i种能源的单位CO2排放系数。因为西藏数据缺失,所以下文全国排放不包括西藏。在得到各省历年CO2排放量的基础上,利用各省单位产值排放强度,计算各省出口贸易中的内涵CO2排放量,而进口贸易的内涵CO2排放量采用美国的单位产值排放强度来计算。通过比较出口贸易和进口贸易中内涵CO2排放量的大小,考察各省CO2是顺差贸易还是逆差贸易,从静态角度分析国际贸易对各省CO2排放的影响。
由加入环境要素的贸易模型知,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通过国际贸易会成为发达国家的污染避难所,这个观点已被一些研究所证实(齐烨、李惠民和徐明,2008;潘家华,2008),但对于各省的分析还相对缺乏。目前,一般采用净出口消费指数(NETXC)来衡量是否存在污染转移的现象(Mongelli等,2006;李小平等,2010)。我们将净出口消费指数定义为各省对其他国家或地区的净出口相对于该省国内消费的比重,根据该指数的趋势判断各省是否成为国外污染避难所,从而考察国际贸易对各省CO2排放的动态影响。我们设i省净出口消费指数为NETXCi=(Xi-Mi)/Ci,其中,Ci=Yi-(Xi-Mi),C、X、M、Y分别代表各省国内消费、出口、进口和地区国民生产总值。如果某省的净出口消费指数在研究期间呈上升趋势,则说明该省成为了国外污染避难所;反之,则说明该省通过国际贸易向国外转移了污染。

三、 国际贸易对各地区CO2排放影响结果分析

1. 数据来源及处理。各省区能源消耗数量来自《中国能源统计年鉴》,各省区国内消费、GDP、出口、进口数据来自《新中国六十年统计资料汇编》。计算各省进口贸易内涵CO2排放量用到的美国2000年~2008年的单位产值排放强度数据来自于美国能源信息局(EIA)。各种能源的碳排放系数根据IPCC提供的碳排放系数计算而得。各省CO2排放总量使用各种能源CO2排放系数与各种能源消耗量相乘加总求得。本文使用的各种能源CO2排放系数见表1。
2. 国际贸易对各省CO2排放的静态影响结果分析。我们计算出了中国30个省2000年~2008年的CO2排放量和进、出口贸易内涵CO2排放量,但限于篇幅,表2只列出了2000年、2004年和2008年的数据。通过观察,各省和全国的CO2排放量都呈逐年上升态势,全国CO2排放总量平均每年以15.4%的速率增加,2008年达到了80.047亿吨,反应了中国高速增长的经济发展对环境的巨大压力。从各省排放来看,2008年排放量超过4亿吨的省份有:山东、河北、河南、江苏、广东、辽宁和内蒙古七省,分别为8.445亿吨、6.564亿吨、4.964亿吨、4.911亿吨、4.826亿吨、4.624亿吨和4.180亿吨,全国占比达到48.11%。其中,部分省份是由于以煤炭为主的能源消费结构决定的,部分省份是由于开展国际贸易导致的。而海南、重庆、广西、天津和江西因为能源消费结构中石油和水力发电等能源所占比例较大,所以排放较少。
观察进、出口内涵排放量,2000年出口内涵排放量为5.737亿吨,占国内总排放量的16.01%,以美国生产效率计算的进口内涵排放量为1.320亿吨,占国内总排放量的3.69%,净出口内涵排放为4.417亿吨,占国内总排放量的12.32%。2004年,净出口内涵排放量为8.698亿吨,占国内总排放量的15.73%,2008年,净出口内涵排放量为11.875亿吨,占国内总排放量的14.84%。2008年净出口内涵排放量占国内排放比例相比2004年有所下降,主要是因为出口内涵排放受金融危机影响下降,而进口内涵排放是上升的。2005年~2007年的净出口内涵排放占国内排放比例平均值为17.52%。可见,净出口内涵排放量不仅绝对数量逐年增加,占国内排放比例也是逐渐增加的,说明我国通过国际贸易成为了CO2的逆差国。
出口内涵排放年增长率为25.79%,进口内涵排放年增长率为41.48%,如果两者继续保持这个增长速度,进口内涵排放将超过出口内涵排放。但我们要注意,进口内涵排放由于基数比较低,导致增长较快,随着进口内涵排放达到某一高度,其速率将下降。在全国只有北京和海南的净出口内涵排放是负的,所以,从长远来看,中国仍将是CO2的净出口国。
3. 国际贸易对各省CO2排放的动态影响结果分析。我们计算了各省的净出口消费指数,为了深入研究国际贸易对中国各省污染转移的影响,我们对各省份按2000年~2008年平均对外依存度排序。以20%为界,高对外依存度的省份有:广东、上海、北京、天津、江苏、福建、浙江、辽宁、山东、海南和新疆;低对外依存度的省份有:吉林、黑龙江、安徽、河北、重庆、山西、内蒙古

学位论文参考文献格式www.udooo.com

、云南、湖北、广西、甘肃、陕西、江西、四川、湖南、青海、贵州、河南和宁夏。最高的广东为143%,最低的宁夏只有3.5%。通过各省净出口消费指数的变化趋势我们可以看出,高对外依存度的11个省份中只有北京和海南的净出口消费指数有下降的趋势,北京由于举行奥运会,向外大规模转移污染产业,海南为了打造成国际旅游岛,实行清洁生产,能源消耗以石油为主;而其他省份该指数都是上升的,并且各曲线回归方程的拟合优度普遍较高,说明这些省份显著的存在污染从国外输入的现象。低对外依存度的19个省份中有向国外转移污染趋势的省份有:江西、安徽、吉林、甘肃、广西、云南、内蒙古、青海和贵州,除了甘肃、广西、云南、内蒙古R2值比较高,其他省份影响不显著;而在从国外向国内转移污染的省份中除了山西和湖北影响不显著,黑龙江、河北、重庆、四川、宁夏、陕西、湖南和河南影响都比较显著。

源于:论文库www.udooo.com

copyright 2003-2024 Copyright©2020 Powered by 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备案号: 粤20174009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