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turnitin查重官网> 新闻传播 >> 公关学 >党报以“走转改”为契机,推进党报新闻采编队伍思想作风建设中心

党报以“走转改”为契机,推进党报新闻采编队伍思想作风建设中心

收藏本文 2024-03-15 点赞:19103 浏览:76404 作者:网友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任何一项事业的兴衰成败,关键在人!人类所有的社会活动,都是人们观念形态的产物。人们的观念形态,决定着社会活动的策略、原则与方向,决定着社会活动的广度、深度与进度,决定着社会活动的全部、综合和总和。而新闻事业的兴衰成败,关键在于能否拥有一支思想纯正,业务精湛的采编队伍。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也明确提出文化工作者必须牢固树立人民是历史创造者的观点,牢记为人民怎么写作、为社会主义怎么写作的神圣职责。新闻战线广泛深入地开展“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是新闻战线深入贯彻落实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精神,牢固树立群众观点,自觉践行群众路线,坚持党的新闻事业性质宗旨,增强新闻宣传吸引力、感染力,提升新闻队伍能力素养的一次重要新闻实践活动。新闻队伍的素质如何,关系着新闻工作的质量和效果。新闻工作者是新闻队伍中的一支新生的、重要的力量,是党的新闻事业的希望所在。在新形势下,特别是在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新情况下,认真加强新闻工作者思想、作风建设和职业道德教育,努力提高他们的整体素质,是提高新闻工作质量,使之更好地为社会主义怎么写作,为人民怎么写作的根本保证。

一、开展“走转改”活动和改进思想作风的关系

当前,要加强新闻工作者队伍建设,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始

源于:论文写作格式www.udooo.com

终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怎么写作的宗旨,最根本、最核心的问题,就是要加强和改进新闻采编人员的思想作风。“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不是一般性教育活动,而是对历史的传承,对传统的发扬,更是面对现实的与时俱进,是改进新闻工作的根本途径。我国的新闻事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领域,是党的意识形态工作的前沿阵地。新闻工作时效性强、覆盖面广、分工协作、技术先进,有其自身规律,对新闻工作者的业务素质、突击能力、拼搏精神、扎实作风等,都有很高要求。作为党的新闻工作和新闻工作者,思想政治水平是首要的素质,专业性、技术性的要求,不能代替思想性、政治性的要求。如果思想理论根基不牢,新闻工作就可能偏离正确方向;基本素质不硬,新闻工作者就很难写出有深度有力度的报道来。新闻报道是历史与社会的生动反映和典型记录,是怎么写作党和国家工作的大局,怎么写作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需求;政治性、政策性、导向性都很强,这就更加需要坚实的新闻队伍作为支撑和保证。当代中国正经历着空前广泛的社会变革,活力与阻碍并存,和谐与矛盾并存,愿景与风险并存。怎样认识当代中国的社会矛盾、发展趋势,怎样反映中国社会的实践本质、生活主流,怎样解决制约发展的体制弊端、机制障碍,是新闻战线的重大任务,对新闻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走转改”活动要求编辑记者深入基层蹲点调研、采访写作,要求把镜头更多地对准基层,把版面和荧屏更多地留给群众,要求多反映贴近群众情感的事例,多运用群众生动活泼的语言,多采用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这些要求秉承的都是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执政理念,弘扬的都是求真务实、面向实际、贴近生活的思想路线,奉行的都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坚持的都是实践出真知、群众出智慧的认识途径。实践证明,深入持续地开展“走转改”活动,是锻造一支思想纯正、业务精湛的新闻采编队伍的有效途径。

二、为什么要通过“走转改”活动来推进新闻采编人员的思想作风建设

常言道:文如其人。工作作风和新闻文风是思想的外在表现。工作作风决定着新闻文风。新闻文风决定着新闻报道的质量和效果,关系着新闻媒体的信誉和形象,关系着媒体的发展方向和前途。正因为新闻文风对党报的发展如此重要,我党一贯重视新闻文风建设。早在1942年8月4日,当时的机关报《解放日报》就发表了题为《报纸和新的文风》的社论,着重指出:“建立新的文风,是整风中的一件大事,是报纸和一切工作者应当倡导的事情,新的文风要有新的内容,生动活泼的的语言,打破固定的写作公式,才能为群众喜闻乐见。”并进而对健康的新闻文风作出如下界定:

1、真实,实在

不仅报道的事实要完全真实,而且在文字表达上要朴实,客观,不讲检测话,大话和套话。

2、简洁,明了

新闻作品要求篇幅短,段落短,句子短,使读者一看就明白。选择群众关心的事,用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和语言来表达。

3、尖锐,泼辣

要求观点明确,旗帜鲜明,重要的报道要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答问题,明确表示赞成什么,反对什么。

4、生动,活泼

新闻作品形式多样,语言丰富多彩,饶有兴味。
重温以上论述,令我们有两点深刻的感受:一是早在60多年前,关于新闻文风,我党就已经有了如此深刻,全面,成熟的论述。二是在文化程度普遍提高,信息传播手段高度发展的今天,我们的新闻采编人员在作品中体现的新闻文风,距离这些60年前就已经提出的基本要求,仍然存在着相当的差距。
现实中,我们某些采编人员,热衷于“拿着请柬赶场子,蹲在宾馆写稿子,翻着报纸套路子,关起门来想点子,抓起电话要例子。”更有甚者,为了个人和小团体的利益不惜制造虚检测新闻和有偿新闻,严重地败坏了党报的形象和声誉,严重地损害了党报的公信力,给党的方针政策在人民群众中的宣传带来了极其不利的影响。
这些问题,看似工作作风和新闻文风问题,究其实质,仍是思想作风问题。正因为思想上出了问题,才导致作风和文风出现问题。要改变工作作风和新闻文风,必须从改变思想作风入手,解决了思想作风问题,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工作作风和新闻文风问题。

三、如何通过“走转改”活动推进新闻采编人员的思想作风建设

理论是灰色的,生命之树常青!
“走转改”活动中,最重要的环节是“走基层。”
“走转改”活动的实质就是要通过走进基层,贴近鲜活的生活,来推动新闻工作者工作作风和新闻文风的转变。只有扎实地“走”,才能切实地推进“转”和“改”。在路上,心里才会有时代;在基层,心里才会有群众;在现场,心里才会有感动。我们的新闻采编人员,绝大多数本质是好的,能力是有的。之所以思想作风出现一些问题,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因为脱离了基层,脱离了生活,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最终导致思想僵化,反应迟钝,感情麻木,本领平庸。要解决这个问题,只有迈开双腿,走进基层,贴近生活。只有真正走进基层,身在基层,心在基层,才能触及灵魂;震动心灵,才能自觉自愿地去改变工作作风和新闻文风。走进田间地头,才能感受到农村的真实面貌。面对丰收的庄稼,才会和农民一样由衷地高兴;面对颗粒不收的农田和农民绝望的眼神,你会发自内心地痛恨生产检测种子的黑心商人。站在大厦之巅,你能感受到新城区的美好和城市建设的迅猛。走进工棚,才能感受到城市建设者们为建设美好的城市所承受的艰辛,他们常年离家在外,独自一人在工地上打拼,吃着简单的饭菜,住着简陋的工棚,干着却是最脏最累的活;挤在公交车上,才能感受到交通的拥堵;走进菜市场,和菜贩们聊一聊,才知道为什么会出现“姜你军”“豆你玩”“蒜你狠”;到医院排上半天队,挂上一个专家号,才知看病有多难。跟随环卫工人上一天班,才知道100米的路段,保洁要流多少汗。发现这些问题,并进而抽丝剥茧,找到原因所在,才能为政府解决问题提出有价值的建议。这样的报纸,才能为人民群众真心接受,才会让人民群众把党报当作自己的报纸,对报纸吐露自己的心声。
“走转改”活动开展一年来,我们欣喜地看到,广大采编人员的精神面貌发生了可喜的变化,工作作风和新闻文风得到明显转变,新闻报道的贴近性、可读性和吸引力、感染力进一步增强。通过走基层,广大采编人员对国情、社情、民情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心灵得到洗礼,党性得到锤炼。一位年青的女记者这样说:“回顾翻山越岭的艰辛,与农民交谈的感动,基层之行不仅提炼了鲜活的新闻素材,更沉淀了一些思考,增长了见识,提高了整体把握和判断能力,锤炼了作风,进一步加强了对新闻工作的认识。”
一年来的实践,有力证明了“走转改”活动是新闻战线践行党的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理念的积极行动,是对新闻战线优良传统的继承和发扬,是新形势下改进新闻工作的创新举措;是加强队伍建设,推动事业发展的有效途径。如何使“走转改”活动长期地坚持下去,而不是成为一项阶段性的专项活动,应该引起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只有从战略高度把“走转改”作为培养人才,锻炼队伍的必经之路,使新闻报道放下“架子”、脱去“官腔”,让基层意识,群众理念融入广大采编人员的血液并成为价值理念,才能使采编人员的职业精神、职业道德和职业素养得到进一步的提升,才能使“走转改”活动成为常态,而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使“走转改”活动制度化,制度的设计要使个人的发展和单位的发展紧密结合起来,使广大采编人员自觉沉下身去,深入基层,真诚地向群众学习,虚心地向群众求教,从人民群众的伟大实践中汲取智慧和力量,从基层群众对新闻工作的期盼和拥护中更加直观地理解新闻工作的意义,进一步增强作为新闻工作者的荣誉感和使命感,从而达到多出产品,多出精品。
(作者单位:淮南日报党委办公室)
责编:姚少宝

copyright 2003-2024 Copyright©2020 Powered by 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备案号: 粤20174009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