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turnitin查重官网> 政治 >> 国际关系 >谈谈和谐社会民生思想查抄袭率

谈谈和谐社会民生思想查抄袭率

收藏本文 2024-02-23 点赞:5749 浏览:19481 作者:网友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要:民生不足是建设中国特点社会主义事业的基本不足,也是维护公平正义,构建和谐社会面对的重大课题。中国历来重视改善民生,长期把解决民生不足视为党的重要使命。十六大的召开,民生一词首次被写入党的报告,之后十七大报告又前所未有的将民生不足摆在了突出位置,并对加速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做出了全面部署,这可谓作用重大,影响深远。由此,要落实科学进展观,提升执政能力,更好地维护社会的和谐与稳定,就必须不断深化对民生不足的论述探讨和实践总结。本论文分别以论述,制度,实践三个层面对的民生思想进行了浅析探讨。在论述探讨上,对民生思想的浅析主要是通过“以人为本”、“和谐民生观”两个方面进行。在制度探讨上,以经济、政治、文化、党的建设四各方面来阐述进展民生的制度建设。在实践探讨上,以就业、教育、收入分配、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社会管理六方面进行了阐述浅析。通过对这些不足的深入浅析,力求达到系统化探讨民生思想的目的。论述探讨的目的是对现实的总结,对未来的探讨。民生思想是在继承前人优秀思想的基础上,通过不断实践验证,形成的民生思想系统,是对未来中国民生事业进展具有指导作用的论述。它是马克思“人的全面进展”论述的重要延伸,是中国90年民生事业不断探讨进展的产物,也是当今世界民生思想进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民生进展、民生实践的指导论述,探讨民生思想就是要充分发掘其内涵,让其扎实地指导民生实践,使我们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中,实现社会公平正义和人民共同富裕。关键词:论文民生思想论文以人为本论文和谐社会论文

    摘要4-5

    ABSTRACT5-8

    第一章 绪论8-12

    1.1 选题的论述作用和现实作用8-9

    1.2 文献综述9-10

    1.3 探讨策略10-11

    1.4 论文结构11-12

    第二章 核心概念的界定12-15

    2.1 民生概念12

    2.2 民生不足的界定12-13

    2.3 民生不足的本质13-15

    第三章 民生思想的形成基础15-30

    3.1 论述来源15-21

    3.1.1 论述基础:经典马克思的民生思想15-16

    3.1.2 论述继承:中国三代领导人的民生思想16-19

    3.1.3 论述溯源:中国传统民生思想中的有益成果19-21

    3.2 历史条件21-24

    3.2.1 苏联改善民生的经验教训21-22

    3.2.2 中国改善民生的经验教训22-24

    3.3 现实条件24-30

    3.3.1 我国社会进展的阶段性特点是根本依据24-26

    3.3.2 当今世界民生进展理念和实践是重要借鉴26-27

    3.3.3 我国当前的民生不足是现实基础27-30

    第四章 民生思想的主要内容30-39

    4.1 论述民生,中国民生论述的革新进展30-32

    4.1.1 以人为本是社会主义民生事业建设的根本目的30-31

    4.1.2 “和谐型民生观”是社会主义民生事业进展的基本方向31-32

    4.2 制度民生,为社会主义民生建设奠写作度基础32-35

    4.2.1 经济制度建设,为社会主义民生事业提供物质保障32-33

    4.2.2 政治制度建设,为社会主义民生事业提供政治保障33

    4.2.3 文化制度建设,为社会主义民生事业提供文化支撑33-34

    4.2.4 党的制度建设,为社会主义民生事业提供坚强领导34-35

    4.3 实践民生,是人民共建和共享社会主义民生事业进展成果的重要体现35-39

    4.3.1 就业创业,民生之本35

    4.3.2 教育事业,民生之基35-36

    4.3.3 收入分配,民生之享36

    4.3.4 社会保障,民生之依36-37

    4.3.5 医疗卫生,民生之需37

    4.3.6 社会管理,民生之稳37-39

    第五章 民生思想的论述与实践作用39-47

    5.1 民生思想的论述作用39-40

    5.1.1 民生思想是马克思“人的全面进展”论述的继承和进展39

    5.1.2 民生思想是中国民生思想的革新成果39-40

    5.1.3 民生思想是世界民生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40

    5.2 民生思想的实践作用40-47

    5.2.1 民生思想在重庆的实践40-45

    5.2.2 民生思想的实践作用45-47

    结语47-48

copyright 2003-2024 Copyright©2020 Powered by 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备案号: 粤20174009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