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turnitin查重官网> 经济 >> 国际贸易 >简论投入产出国际贸易对我国各行业碳排放影响

简论投入产出国际贸易对我国各行业碳排放影响

收藏本文 2024-02-20 点赞:6276 浏览:18396 作者:网友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要:CO2等温室气体排放的增加导致的全球气候变暖已经成为影响人类存活和进展的一个重大环境不足。我国国际贸易的迅速增加,虽然为经济进展带来了巨大的拉动力,但同时也对环境和能源不足造成了很多影响。国内外的一些探讨也表明国际贸易的有着可以转移C02排放,使一些国家把环境污染转移到了其他国家。我国的能源消耗以及CO2温室气体排放的迅速增加,除了是国内投资和消费需求扩大的结果之外,国外消费者的需求所引起的我国出口品的快速增加对其也有重要的加速作用。而且我国出口到发达国家的大多都属于劳动密集型和能源密集型产品,它们对国内总CO2排放的影响是不容忽略的。由此,探讨国际贸易对我国CO2排放的影响,对我国调整进出口政策,实现低碳经济方式下的可持续进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本论文采取非竞争型的投入产出模型,运用我国1997、2002、2007年的投入产出数据来进行探讨,并考虑了加工贸易的影响。首先,由于统计数据采取的行业分类标准不同,为统一口径,把行业合并调整为15个行业。把各行业消耗的能源分为原煤、焦炭、原油、汽油、煤油、柴油、燃料油、天然气8种,计算出各行业的CO2直接和完全排放系数。结果发现电力、热力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炼焦、煤气及石油加工业,金属制品业,采掘业这些行业一直是最大的。1997-2007年各行业的CO2直接和完全排放系数都呈现递减走势。然后分别估算1997、2002、2007年我国基于国内生产和消费,以及贸易中的总CO2排放。结果发现国内生产、国内消费、出口、进口中的总CO2排放和国际贸易中的CO2净排放以1997-2007年都在增加。表明我国一直是碳净出口国,且随着贸易的不断增加,贸易对我国的环境影响及CO2排放一直在增加。最后分别计算15个行业在国内生产和消费,以及贸易中产生的CO2排放,并浅析各行业对总CO2排放的贡献和变化情况。结果表明机械设备制造业,化学工业和金属产品制造业1997-2007年一直是最大的出口和进口CO2排放行业,且排放量一直在迅速增加。其中机械设备制造业是最大的,主要因为它的出口和进口量都非常大,且它的生产大部分属于加工贸易。而基于国内生产和消费的C02排放中最大的则是建筑业、机械设备制造业和其他行业,且都在增加。进一步浅析还表明碳净进口部门大都是那些生产低附加值的产品和材料的部门,如采掘业,炼焦、煤气及石油加工业,而纺织、服装及皮革产品制造业,机械设备制造业等制造产品和怎么写作的部门是碳净出口部门。综合以上结果,我国应该加大鼓励高科技产品低耗能低排放行业的出口,限制和减少高耗能产业的出口,引进和吸收国外先进的科学技术,进展太阳能、风能等低碳能源和新能源,以而减少我国的CO2排放量,实现低碳经济增加方式下的可持续进展。关键词:CO_2排放论文国际贸易论文投入产出模型论文

    摘要2-4

    ABSTRACT4-8

    1 绪论8-16

    1.1 选题背景8-9

    1.2 探讨作用9-10

    1.3 国内外探讨近况综述10-13

    1.3.1 国外探讨近况10-11

    1.3.2 国内探讨近况11-13

    1.4 探讨策略、内容结构13-15

    1.5 本论新15-16

    2 国际贸易对我国碳排放影响的论述模型构建16-23

    2.1 投入产出浅析16-18

    2.2 CO_2直接和完全排放系数18-19

    2.3 CO_2排放量的计算19-23

    2.3.1 CO_2排放的分类19-20

    2.3.2 进口再出口产品的CO_2排放20

    2.3.3 国际贸易中的CO_2排放20-23

    3 国际贸易对我国碳排放影响的实证浅析23-39

    3.1 数据来源及处理23-28

    3.1.1 投入产出数据23-25

    3.1.2 各能源的CO_2排放系数25-26

    3.1.3 各行业CO_2直接和完全排放系数26-28

    3.2 国际贸易中的CO_2排放量的估算28-39

    3.2.1 我国在国际贸易中的CO_2总排放的估算28-30

    3.2.2 各行业在国内生产和消费中的CO_2排放的估算30-32

    3.2.3 各行业在国际贸易中的CO_2排放的估算32-37

    3.2.4 贸易中的CO_2排放强度37-39

    4结论与政策倡议39-44

    4.1 本论文结论39-40

    4.2 政策倡议40-42

    4.3 未来展望42-44

    附录44-48

copyright 2003-2024 Copyright©2020 Powered by 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备案号: 粤20174009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