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turnitin查重官网> 工程 >> 工业工程 >试析收率低渗透油田微生物驱油数值模拟学年

试析收率低渗透油田微生物驱油数值模拟学年

收藏本文 2024-02-16 点赞:9778 浏览:36079 作者:网友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要:微生物提升采收率技术是油田水驱后,通过微生物的生长代谢,利用微生物自身的一些特性及其代谢产物,对地下原油进行降解、降粘,增加石油流动性、增加地层压力等,以而提升原油采收率的一项新技术。根据大庆低渗透油藏的地质特点及流体物性,以大庆油田含油污水中采取定向筛选策略分离得到的两种烃氧化菌,蜡状芽孢杆菌HP和短短芽孢杆菌HT,它们以原油为唯一碳源,可在试验区油藏条件下生长繁殖。菌种发酵历程中代谢出了活性物,发酵液的界面张力由空白的35.63mN/m降低到最低的14.7mN/m,有机酸的含量增由空白的58.09mg/L增加到108.92mg/L,有机酸含量增加近2倍。菌种作用前后的原油色谱浅析结果表明,菌种作用后原油C13以前的组份增加,C21后组份减少,含蜡量由空白的35.7%下降至14.9%,含胶量由空白的21.6%下降至18.6%。通过岩心驱油实验,优化了微生物用量、浓度等参数,微生物驱前加入聚合物调剖段塞,可以进一步提升采收率。根据试验区油层发育情况及水驱开发近况,建立了试验区地质模型,共有17个模拟层,模拟区网格为41×85×17,平面x和y方向网格长度25m,共59245个网格。截止到2009年10月,拟合区块地质储量203.43×10~4t,实际区块地质储量202.76×10~4t,相对误差为3.3%;拟合采出程度23.96%,实际采出程度23.27%,拟合相对误差为2.97%,达到数值模拟精度要求。参照先导试验结果,探讨了注入段塞大小,微生物、营养剂用量,注入周期等因素对试验效果的影响,确定了注入参数,菌液和营养液各0.0V,浓度2%,分三个周期,一年一个周期,注2000mg/L的聚丙烯酰胺溶液调剖段塞。预计2020年8月,累积增产油量7.14×10~4t,比水驱提升采收率3.52%;含水率为92.12%,比自然水驱含水率降低4.26%。探讨成果为低渗透油藏开展微生物驱油奠定了论述基础,为微生物驱油扩大试验案例设计、驱油效果评价及现场跟踪提供了依据。关键词:微生物论文提升采收率论文数值模拟论文案例论文评价论文

    摘要4-5

    Abstract5-6

    革新点摘要6-9

    第1章 前言9-22

    1.1 微生物采油技术的进展概况9-13

    1.1.1 国外微生物采油技术进展9-12

    1.1.2 国内微生物采油技术进展12-13

    1.2 国内外微生物采油技术的运用近况及进展走势13-16

    1.2.1 采油技术的运用近况13-14

    1.2.2 采油技术的进展走势14-16

    1.3 微生物驱油的优势和局限性16-18

    1.4 微生物提升采收率数值模拟18-21

    1.4.1 微生物提升采收率数值模拟的主要内容18

    1.4.2 微生物提升采收率数值模拟的步骤18-19

    1.4.3 微生物提升采收率数值模拟进展概况19-21

    1.5 本论文的探讨思路及主要工作21-22

    第2章 微生物驱油机理及室内试验探讨22-33

    2.1 微生物提升采收率机理22-23

    2.1.1 微生物的直接作用22

    2.1.2 调剖堵水机理22

    2.1.3 降解原油机理22

    2.1.4 代谢产物的提升采收率机理22-23

    2.1.5 微生物对水性质的影响提升采收率机理23

    2.2 试验区微生物调剖驱油的技术条件23-26

    2.2.1 微生物吞吐试验24-25

    2.2.2 微生物驱油试验25-26

    2.3 驱油用微生物优选及室内评价26-33

    2.3.1 优选菌种室内实验评价26-31

    2.3.2 优选微生物对试验区储层的适应性31-33

    第3章 试验区储层地质建模33-45

    3.1 试验区块概况33-34

    3.1.1 地质概况33

    3.1.2 开发简况33-34

    3.2 地质建模及模拟参数34-37

    3.2.1 地质建模34-35

    3.2.2 组分模型35-37

    3.2.3 油水相渗透率曲线37

    3.3 历史拟合浅析37-45

    3.3.1 历史拟合结果38-40

    3.3.2 历史拟合结束时剩余油分布探讨40-45

    第4章 注入案例设计45-72

    4.1 注入参数的效果影响45-60

    4.1.1 微生物与营养液比例的影响45-48

    4.1.2注入量的影响48-51

    4.1.3 注入浓度的影响51-54

    4.1.4 注入间隔的影响54-57

    4.1.5 注入周期的影响57-60

    4.2 深度调剖的影响60-63

    4.3 不同案例单井生产动态63-68

    4.3.1 井 10C61-Y125 生产曲线63-64

    4.3.2 井 10C64-124 生产曲线64-66

    4.3.3 井 10C66-124 生产曲线66-68

    4.4 案例设计与效果评价68-72

    4.4.1 案例设计68-69

    4.4.2 效果预测69-72

    结论72-73

copyright 2003-2024 Copyright©2020 Powered by 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备案号: 粤20174009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