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turnitin查重官网> 教学 >> 高中教学 >> 高中数学教学 >试谈构建构建数学文化课堂关注中心学

试谈构建构建数学文化课堂关注中心学

收藏本文 2024-01-18 点赞:6713 浏览:22713 作者:网友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近年来,关于数学文化的思考越来越热,相应的理论探索和实践研究也从各个层面、各个角度轰轰烈烈地展开。我们在听课和教研中发现,一线的数学教师在数学课堂上创建数学文化有两种倾向:一是将数学文化缩化为数学史,另一就是将其无限泛化,指向数学课堂的一切。数学文化的实践层面究竟该以怎样的视角和姿态出现,构建数学文化课堂是关注数学本身,还是数学以外的东西,如音乐、动画、图片、资料?本文略谈浅见,以就教方家。

一、构建数学文化课堂应关注价值引领

数学作为一种文化,应用全人类的文化神韵去滋养学生的心田和智慧。关注价值引领,就是数学课堂应引领学生通过数学知识的学习,去正确感受数学的文化底蕴和内涵,应让学生对数学文化的价值产生一种敬重、珍爱及惊叹之情。引导学生从真善美的角度,去追求生命的意义,从而真正提升他们的数学素养、文化内涵。
如特级教师张齐华老师的《分数的认识》课尾:(播放“多美滋1+1”奶粉广告,大意如下:东东把一个蛋糕平均分成四份,一看一共8个小朋友。于是就从侧面又切了一刀,刚解决这个问题,又来了第九个小男孩,东东就把自己的那一块蛋糕平分给这个小男孩。)
师:从这则广告你能联想到几分之一?
生1:第一个画面把蛋糕平均分成四份,我想到了1/4。
生2:第二个画面把一个蛋糕平均分成8份,我想到了1/8。
生3:从第三个画面中,东东把自己的一块蛋糕又平分给了第九个小朋友,让我想到了1/2。
师:这里的1/2是整个蛋糕的1/2吗?
生3补充:不是,是东东手上蛋糕的1/2。
师:你们喜欢东东吗?
生:(大声地)喜欢!
师:他分出了自己手中蛋糕的1/2,但他收获了什么?
生:我觉得他收获了朋友之间真挚的友谊。
生:有的时候,我们可能只分出了自己的一小部分,但收获了一个新的朋友。
……
一则小小的广告,不仅画面美轮美奂,而且还蕴含着丰富的数学内涵及浓浓的人文关怀,教师及时关注了学生的情感体验,巩固了分数的认识,还唤醒了学生心灵深处的那份爱心、纯真、友谊和责任。学生不仅仅收获了知识,还收获了一种高尚的品德,一个美好的心灵。让人不禁赞叹:究竟是一种巧合,还是多美滋广告专为这节课而做?不能不佩服张老师课堂设计的独具匠心和立意高远。这种文化代表着学生对于这个世界的认识和经验,显示着学生特有的价值观、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
但我们也看到,自从“数学王子”张齐华老师在一次大型数学教学研讨会上,以“追寻数学课堂的文化意蕴”为意图,上了一节《走进圆的世界》后,小学数学教育界言“数学文化”必提及《走进圆的世界》这一经典课例,似乎充满文化韵味的小学数学课堂必定要有充斥着“自然景观、工艺建筑、经典图案”等内容的多彩画面和绚丽的音乐,必定要有数学史的插入,以至于一线教师纷纷仿效这一模式,而忽视了挖掘数学知识本身所特有的那些内在的数学文化内涵。数学文化,如果只以一种视觉冲击的形式来实现,是否还具文化应有的基本属性?其实,学生知道再多的数学史料、数学小故事,也可能是“有知识,没文化”。教师用多媒体呈现给学生再多的动画,也只是犹如让学生被动地欣赏风景。数学是一种高尚严肃的文化,构建数学文化课堂,首先要尊重高尚严肃的数学文化价值。否则,数学文化将会失去其固有的本体价值,数学课堂教学也会变得肤浅、浮躁,甚至是功利、粗劣。

二、构建数学文化课堂应关注个性张扬

数学是一种文化,也是一种艺术,数学教育的过程,应当是儿童舒展自由精神的过程,著名数学家康托说,“数学的本质是自由创造”。和其他任何精神产品一样,数学同样是人类的一种独特创造。是创造,就必然浓缩和承载着人类的精神追求和品质。儿童对数学应有自己的诠释、自己的触摸、自己的情怀和梦想。因此,作为传承文化的数学课堂,在关注价值引领的同时也应尊重个体,张扬个性,尊重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独特体验和感受,让儿童真正成为数学学习的主人,成为数学课堂的主人。如一位教师教学《分数的认识》片段:
师:如果有2个同学平均分这个蛋糕,每个同学分得多少呢?你能用你喜欢的方法来表示吗?
师:你敢于有不同的见解,老师欣赏你的勇气,尊重你的意见。
师:如果有10个同学平均分这个蛋糕呢?你准备用什么方法表示每个同学分得的蛋糕?想一想,如果有100个同学呢?(老师指名让那个男生到黑板前画图表示,他画着画着,不画了。)
师:为什么不画了?
生:画图太麻烦了,还是用分数来表示比较方便。
师:我们可以用不同的方法表示把一个蛋糕平均分后,每份是多少。画图的方法看得清楚,但是分的份数多了就不方便。文字描述写起来比较麻烦,但是意思很清楚,并且可以对数作出解释,用数表示比较方便,这些都是分数,想知道分数是怎样产生的吗?
师介绍分数的发展史(课件演示)。
教师通过对平均分的份数不同情况的表示方法,“逼迫”学生经历一个再创造的学习

摘自:毕业论文结论www.udooo.com

过程。从用“半个”这样的生活用语,到用图形表示,再到用这些方法表示都感到困难时,创造一种新的数来表示自然就成为学生的一种自发愿望。在学生经历了自身的数学活动经验层面的再创造之后,教师进一步将学生引领到了数学文化层面,让学生在数学史中去领略分数发展的历史过程。数学精神培养人,数学文化关怀人。这节课上教师一方面培养了学生的理性精神,另一方面通过数学的每一步向前发展的艰辛,培养了学生坚忍不拔、不懈努力的意志、品质和正直诚实的人格魅力。这样的课堂张扬了学生的个性,也让学生领略了数学这种文化的魅力。

三、构建数学文化课堂应关注智慧生成

数学作为一种看不见的文化,不是数学知识的简单汇集,而是人类智慧的结晶与升华,是人类的一种创造性活动。所谓知识,那就是看见一粒沙子就是一粒沙子,欣赏一块石头就是一块石头。而智慧却不同,它看见的不仅是这粒沙子,更是这粒沙子背后一个个缠绵动人的故事。它欣赏的也不仅仅是这块石头,更是蕴含在这块石头中的一个个鲜活的灵魂。教育需要智慧,也需要培育智慧。而构建数学文化课堂也需要智慧的关照和统领,需要有智慧的生成与闪烁,这样才会使数学这种文化变得更灿烂。如著名特级教师吴正宪执教的《分数的初步认识》一课,师生交流激烈,精彩纷呈,是一节充满智慧的课。请看其中的一个教学片段:
“把一个圆分成两份,每一份一定是它的1/2吗?”这个问题掀起了课堂的波澜。同学们有的同意,有的不同意,无形之中就形成了两大阵营。正方、

源于:论文范文格式www.udooo.com

反方分别选出两名代表站在台前,一场唇舌剑即将开始。
吴老师顺手递给双方各一张圆纸说:“我们请正反双方的代表发表自己的意见,可以吗?我们静静地听,然后可以发表自己的意见,看哪位同学最会倾听别人的发言。”
辩论开始。正方同学把圆从中间对折,问:“这一半是不是1/2?既然你们都承认,为什么不给老师画钩?”大有先声夺人之势。
反方同学把圆随意撕了一小块下来,问:“这圆是不是两部分?”
正方:“是”。反方:“这两半都是圆的1/2吗?”正方:“不是”。
反方:“既然不是,为什么你们还认定把一个圆分成两份,每一份都一定是1/2呢?”好一个咄咄逼人的反问。
正方仍然不服气:“我们怎么就得到1/2呢?”
坐着的同学开始按捺不住了,举手发言,一个说:“这个圆可以折成1/2,也可以不折成1/2。”真是一语中的!另一个说:“如果一个圆平均分成两份,每份是1/2;但这里说分成两份,怎么分都行。”他在“分成两份”上特别加重了语气。理越辩越明,几个回合下来,大家就达成了共识:这句话错就错在“一定”上,如果一定是1/2的话,前面应该加上“平均”这个词。这是对分数本质意义的认识。
获胜的一方在掌声中回到自己的座位,落败的一方也准备回座,被吴老师拉住了手。“我要向他们表示感谢。”吴老师说着,向这位同学深深鞠了一躬,“感谢他为同学们创造了一个辩论的机会,让同学们对分数有了更深的了解。”孩子们不由自主地鼓起掌来,那孩子幸福地回到自己的座位上。
数学课不仅仅是数学知识、技能的教学,更是心智和思维训练的过程和数学文化熏陶的过程。吴老师通过因势利导,营造一个辩论的环境,点燃了学生智慧的火花。有自己的想法,有自己的主见,不人云亦云,不随波逐流,是正直优秀的人生品质。而正是在争论、辩论的过程中,学生的思维得到了提升,正确的观点被认同,从而获得思想启迪和情感熏陶。从吴老师的课堂上,我们听到的更多是数学知识外的感动。这样的数学课堂处处闪现着智慧,处处充满着灵气,处处涌动着。数学活动成了与智慧齐飞的生命历程。

四、构建数学文化课堂应关注本位回归

数学就是数学,数学要强调自己的特点和性质。构建数学文化课堂关注本位回归,意味着要把握好数学学科的特点和性质,坚守住数学教学的课程本位,完成数学教学的本位任务。数学是数学文化背景下的思维活动,数学学习过程就是一个“意义赋予”和“文化传教”的过程。数学最内在的文化特性应该是数学本身,应该反映数学的个性,体现数学的思维魅力。数学有一种自我生长的力量,一步步的推理,客观、冷峻、严密,仿佛她不依靠人类的探索,而是一直在那里等着被发现。“微风人独立,蓦然一回首”,这是数学发现的写照。我们要实实在在研究的,最终还是数学学科本身,切合学生认知规律和经验的数学教法。构建数学文化课堂,最终还是重新回归到数学知识本身,回归到数学的思想、方法、语言、视角等特质上来,必须舍弃那些漂亮的霓裳羽衣,舍弃种种浮华。当静悄悄的课堂上潜藏着火热的思考时,我们就明白了“数学即文化”。
(责编 罗 艳)

copyright 2003-2024 Copyright©2020 Powered by 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备案号: 粤20174009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