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turnitin查重官网> 经济 >> 宏观经济学 >关于康德康德道德最高原则形成三个阶段学术

关于康德康德道德最高原则形成三个阶段学术

收藏本文 2024-04-12 点赞:17147 浏览:72555 作者:网友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要:在康德的《道德形而上学基础》中,其主要任务是为了找出并确立道德的最高原则。康德认为,道德形而上学的本意就是要去考察一个可能的纯粹意志的观念和规则,任何与经验、偏好有关的规律、观念都不能成为纯粹的道德哲学。对于道德最高原则的确立,康德划分出三个阶段进行了详细的阐述。
关键词:康德 道德最高原则 道德形而上学 三个阶段

一、从道德的普通理性知识过渡到道德的哲学理性知识

康德首先引入善良意志一词,把它称作无条件的善的东西。之所以称其为善,康德说:“并不是因为它所促成的东西和它所实现的东西,也不因为它易于达到预期的目的;而仅仅是因为意愿而善,也就是说它是善本身。”善良意志是单凭理性设想的意志,不带有一点感性,因此,理性是成为我们意志的主宰力量。理性作为一种实践能力,一种主宰能力,其真正使命就是去产生“在其自身就是善良的意志”。接下来又引入一个责任的概念,康德把责任作为善良意志的体现,并为合乎责任与出于责任作了区分。他认为合乎责任是可能屈从于某种功利目的,这种为了某外在的目的而合乎责任并不具有道德价值。而出于责任不因为偏好所致,是在纯粹理性的指导下出自责任,只有从这个规律出发,行为才具有真正的道德价

摘自:毕业论文结论www.udooo.com

值。这样,关于道德的命题就有三个,即一个行为要具有道德价值,必然是出于责任;一个出自责任的行为,其道德价值并不来自于通过此行为而要实现的意图,而是来自行为被规定的准则;责任是出于对规律的尊重而做出的行为的必然性。所以,从康德的角度定义道德,则必须具有以理性为基础的善良意志,且行为是出于责任,这样的道德才能称为纯粹、真正的道德,并作为普遍规律规范、引导人们的行为。康德通过哲学的引导,使普通人的理性走出它传统的被影响的范围,从而进入了实践哲学领域。

二、从大众道德哲学过渡到道德形而上学

从道德的普通理性知识过渡到道德的哲学理性知识,是道德形而上学形成的思想基础。它从人的理性本质出发,承认理性存在物作为目的本身的价值,揭示出道德行为的普遍必然性的法则。为了继续找出并确立道德的最高原则,康德进行了第二阶段的研究和探索,即从大众道德哲学向道德形而上学的过渡。
康德首先考察行为的动机,康德认为自然界一切都依照规律来行动,唯有人具有依照意志来行动。一个客观原则就其对意志具有强制性来说,就被称为命令,这个命令的形式称为律令。一个完全的善良意志是会服从善的客观规律,因为一个善良的意志自身的意欲必然地与规律相一致,但同时也不能肯定所有与客观规律相一致的意志都是出于责任的,于是律令又被分为定言律令和检测言律令。对实践理性来说,只有定言律令才是真正的道德律令。那么道德律令是如何成为可能的?康德给出了三个公式为根据,第一公式,除行动准则应与普遍规律一致的总原则之外即一无所有,唯有这种一致性才是命令式认为必然的东西,也就是只依从你同时认为可能成为普遍规律的准则去行动。这就必然地与意志联系起来了,于是康德引申出了第二公式,即你以这样一种方式来行动,你总是把无论在你身上还是在任何一个其他人身上的人性,从不单纯地当作手段,而总是同时当作目的来对待。第三公式,每个理性存在物的意志的观念是普遍的立法意志。在第三公式中,把我们提升为具有绝对理性自律能力的主体,确立人性与道德律令的相一致,导出目的王国的概念。
在目的王国中,所有的理性存在者都服从一个规律:每一个理性存在者对自己核对所有其他人,从不应该只当作手段,而应该在任何情况下,也当作其自身即是目的。由此得出,在康德的道德形而上学领域中,道德是行为对意志的自律性之间的关系,意志自律性被康德确立为最高道德原则。康德认为,最高原则的确立还需要返回到原则所适用的普通知识那里去。于是进行了第三个阶段的考察。

三、从道德形而上学过渡到对纯粹实践理性的批判性考察

康德认为“自由概念是阐明意志自律性的关键”,理性存在者拥有一个自在的目的,这一自在的目的本身,是那些相对和随意的目的的限制条件。善良的意志就是自律的意志,每个具有意志的理性人都是自由的。一个有理性的人必须把自己设想为属于理智世界,并绝对服从于以纯粹理性为基础的道德规律。康德把自由当作一种理性事实加以接受,这既是纯粹理性的必要,也是纯粹实践理性的必要。
就定言律令是如何可能的问题,康德回到人具有感性世界和知性世界的双重身份的立场上来,他认为,作为感性世界的一员,从道德感上要求他应该服从与客观规律;作为知性世界的一员,其自身就无条件的永远和意志的自律相符合。这两个方面最终形成一种合力,使定言律令必须成为一个先天的命题。
最后关于所有实践哲学的极限,康德的观点是理性人不能超越现象世界去理解现象之后的“真实”事物,这样也就避免了理性被经验所误导,就不会去关切那些检测言律令,以此把理性的作用在一定范围内发挥到最大。
康德把道德上升为形而上学的高度,目的就是培养提高人们的道德素养和道德意识,使人们重新在内心规定道德的准则,以理性为基础,以人人为目的,去除经验、利益的偏好,认定一个纯粹的、先天的道德准则,由内而外的规范自己的行为活动,使人们能更加理性、理智地去遵守和实践道德原则。
参考文献:
《道德形而上学基础》.伊曼努尔·康德[德].九州出版社.2007年1月第1版
《历史上最具影响力的学名著》.廖申白,刘须宽.陕西人民出版社.2007年4月第1版
[3]《西方思想史》.宋希仁.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1月第1版

copyright 2003-2024 Copyright©2020 Powered by 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备案号: 粤20174009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