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turnitin查重官网> 工程 >> 化学工程 >光谱含萘环氮杂金属冠醚合成、晶体结构与其荧光性质查抄袭率

光谱含萘环氮杂金属冠醚合成、晶体结构与其荧光性质查抄袭率

收藏本文 2024-02-18 点赞:33537 浏览:148634 作者:网友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要:氮杂金属冠醚在磁学、光化学、电化学尤其是生物医药化学领域具有广阔的运用前景,成为化学家和生物化学家们的热点探讨课题之一。迄今为止,含小π-π共轭系统氮杂金属冠醚的探讨甚多,然而关于具有大π-π共轭稠环的氮杂金属冠醚的探讨甚少,对其潜在的功能性质探讨还不够深入。本论文拟以3-羟基-2-萘甲酰肼(nhz)为母体合成了一系列配体,采取溶液法使其与Mn(III)、Fe(III)和Cu(II)盐配位,成功地合成了5个结构新颖的金属冠醚以及两个铜的二核、三核配合物,通过红外光谱、紫外光谱、荧光光谱以及TGA—DSC联用实验等对它们的结构、性质进行了探讨。所合成的化合物如下:(1)、[Fe_6(anhz)_6(DMF)_2(H_2O)4]3DMF2H_2O,(2)、[Mn6(pnhz)6(DMAC)6]2H_2O,(3)、[Mn_6(vnhz)_6(DMF)_6] DMF,(4)、[Fe_6(vnhz)_6(DMF)_6]3DMF,(5)、[Fe_6(vnhz)_6(DMF)_6],(6)、[Cu_2(snhz)_2Py_2],(7)、[Cu_3(thnhz)_2Py_5] Py H_2O(式中anhz为去质子化的N-乙酰-3-羟基-2-萘甲酰肼;pnhz为去质子化N-丙酰-3-羟基-2-萘甲酰肼;vnhz去质子化的为N-戊酰-3-羟基-2-萘甲酰肼;snhz为去质子化N-水杨缩-3-羟基-2-萘甲酰肼; thnhz为N-噻吩甲酰-3-羟基-2-萘甲酰肼)。X—射线单晶衍射实验表明:配合物1-5都是以[-M-N-N-]为结构单元的氮杂金属冠醚,分子结构中金属原子都有着两种不同的配位环境:Δ和Λ构型,这两种构型交替排列形成了两种五元螯合环和一种六元螯合环,以而促使了金属冠醚环的形成。成环金属均以扭曲的八面体MN_2O_4构型配位且每三个间位金属原子组成一个平行等边三角形。等边三角形中心对应有一个椭球型空腔,不同金属冠醚的腔体大小也有差别。配合物6为双核结构,两个水杨基上的酚羟基O(O3和O3A)与Cu1和Cu1A桥接,使铜呈现出畸变的NO_5八面体配位构型,形成平行四边形;配合物7为三核结构,以Cu(II)离子为中心,以配体为桥将三个Cu(II)离子连接起来,形成线形结构。红外谱图表明,当nhz衍生物与Cu、Mn、Fe结合成配合物后,nhz衍生物上的功能团峰具有向低波数方向蓝移的走势。紫外—可见光谱以粉末形式的固体漫反射测得,配体在400-500nm没有吸收峰,当与过渡金属Cu、Mn、Fe配位后,配合物在这个区域内有着弱的较宽的低能量谱带吸收,归属为电子以金属跃迁到配体的M d(π)→L(π*)吸收,即为MTLC。配体的荧光光谱表明,其最佳激发波长都在近紫外光区,而最佳发射波长却以近紫外光区红移至可见光区,且随着配体的共轭系统和刚性的增大,电子发射光谱红移范围逐渐增大。当与过渡金属Cu、Mn、Fe配位后,除配合物6,7有很强烈的荧光外,氮杂金属冠醚1-5几乎没有荧光出现,可能是因为成环后电子环流的产生导致荧光猝灭。通过TGA–DSC联用浅析可以发现nhz衍生物与金属配位后,其熔点提升,热稳定性大大增强。关键词:氮杂金属冠醚论文晶体结构论文合成论文手性论文光谱论文

    摘要3-5

    Abstract5-10

    第一章 绪论10-26

    1.1 金属冠醚的探讨进展10-17

    1.1.1 以[-M-N-O-]n 为结构单元的金属冠醚10-13

    1.1.2 以[-M-N-N-]为结构单元的氮杂金属冠醚13-16

    1.1.3 其他扩展金属冠醚16-17

    1.1.4 特殊的金属冠醚—金属杯芳烃17

    1.2 金属冠醚化学的运用探讨进展17-23

    1.2.1 生物医用领域的运用18-20

    1.2.2 在催化领域的运用20-21

    1.2.3 磁性材料方面的运用21-23

    1.2.4 其他方面的运用23

    1.3 过渡金属配合物的紫外—可见吸收光谱23-24

    1.4 选题依据24-26

    第二章 实验部分26-36

    2.1 主要仪器和试剂26-27

    2.1.1 主要仪器26

    2.1.2 主要试剂26-27

    2.2 配体的合成27-29

    2.2.1 anhz 的合成27

    2.2.2 pnhz 的合成27-28

    2.2.3 vnhz 的合成28

    2.2.4 snhz 的合成28

    2.2.5 thnhz 的合成28-29

    2.3 配合物的合成与晶体的培养29-32

    2.3.1 [Fe_6(anhz)_6(DMF)_2(H_2O)4]·3DMF·2H_2O(1)的合成与晶体的制备29

    2.3.2 [Mn_6(pnhz)_6(DMAC)_6]·2H_2O(2)的合成与晶体的制备29

    2.3.3 [Mn_6(vnhz)_6(DMF)_6]·DMF(3)的合成与晶体的制备29-30

    2.3.4 [Fe_6(vnhz)_6(DMF)_6]·3DMF(4)的合成与晶体的制备30

    2.3.5 [Fe_6(vnhz)_6(DMF)_6] (5)的合成与晶体的制备30

    2.3.6 [Cu_2(snhz)_2Py_2] (6)的合成30

    2.3.7 [Cu_3(thnhz)_2Py_5]·Py·H_2O(7)的合成与晶体的制备30-31

    2.3.8 配体及其配合物合成总结31-32

    2.4 谱学实验32-33

    2.4.1 红外光谱32

    2.4.2 紫外—可见光谱32

    2.4.3 荧光光谱32

    2.4.4 热谱(DSC—TGA)32-33

    2.5 X-射线衍射实验和单晶结构浅析33-36

    2.5.1 X-射线衍射实验33

    2.5.2 单晶结构浅析33-36

    第三章 单晶结构剖析及讨论36-62

    3.1 配合物[FE_6(ANHZ)_6(DMF)_2(H_2O)4]·3DMF·2H_2O(1)的结构浅析36-40

    3.2 配合物[MN_6(PNHZ)_6(DMAC)_6]·2H_2O(2)的结构浅析40-44

    3.3 配合物[MN_6(VNHZ)_6(DMF)_6]·DMF(3)的结构浅析44-48

    3.4 配合物[FE_6(VNHZ)_6(DMF)_6]·3DMF(4)的结构浅析48-51

    3.5 配合物[FE_6(VNHZ)_6(DMF)_6] (5)的结构浅析51-55

    3.6 配合物[CU_2(SNHZ)_2PY_2](6)的结构浅析55-58

    3.7 配合物[CU_3(THNHZ)_2PY_5]·PY·H_2O(7)的结构浅析58-62

    第四章 谱图表征及浅析62-88

    4.1 红外光谱浅析62-69

    4.1.1 各配体化合物的 IR 谱图浅析62-65

    4.1.2 配合物的 IR 谱图浅析65-69

    4.2 紫外—可见光谱浅析69-76

    4.2.1 有机配体的紫外—可见光谱图浅析69-73

    4.2.2 配合物的紫外—可见光谱图浅析73-76

    4.3 荧光光谱浅析76-80

    4.3.1 荧光光谱数据77

    4.3.2 荧光谱图及浅析77-80

    4.4 TGA—DSC 联用谱图浅析[152-154]80-88

    4.4.1 化合物 nhz 的 TGA—DSC 谱图浅析80-81

    4.4.2 化合物 anhz 及其配合物(1)的 TGA—DSC 谱图浅析81-82

    4.4.3 化合物 pnhz 及其配合物(2)的 TGA—DSC 谱图浅析82-83

    4.4.4 化合物 vnhz 及其配合物(3)、(4)、(5)的 TGA—DSC 谱图浅析83-85

    4.4.5 化合物 snhz 及其配合物(6)的 TGA—DSC 谱图浅析85-86

    4.4.6 化合物 thnhz 及其配合物(7)的 TGA—DSC 谱图浅析86-88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88-90

    5.1 总结88-89

    5.2 展望89-90

copyright 2003-2024 Copyright©2020 Powered by 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备案号: 粤20174009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