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turnitin查重官网> 经济 >贵州发展速度历史解读和哲学解读

贵州发展速度历史解读和哲学解读

收藏本文 2024-03-24 点赞:3831 浏览:9778 作者:网友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一、贵州发展速度的历史解读

在贵州的发展过程中,贫困一直伴随着贵州的历史进程,从速度的视角看,贵州经济社会的历史发展始终围绕零上下小幅度徘徊。贵州之穷,自古以来,已成定论。《贵州通志·财赋》(嘉靖)中说:“天下布政司十有三,而贵州为最后,故贵州财赋所出,不能当中原一大部,诸所应用大半仰给于川湖。”郭子章<黔记·止榷>中说:“贵州崎岖……国家以滇南门户而郡县之,兵倚协川、湖征解,愆期动欲脱中,商苦贱盗,却往来稀少,天下最为苦之地,不宜惊扰”。
明代全国十三布政司中,贵州田赋最少,十五年(1502年),全国共征夏税大小麦462.559万贵州发展速度的历史解读与哲学解读由提供海量免费论文范文的www.udooo.com,希望对您的论文写作有帮助.石、秋粮2216.6665万石、平均数为夏税35.5814万石,秋粮170.5128万石,而贵州征夏税玫荞255石、秋粮4.7442万石,分别为全国平均数的0.7‰和2.78‰。当年,夏税以陕西布政司72.5796万石为最高,秋粮以江西布政司的252.8269万石为最高,它们分别是贵州布政司的2846.26倍和53.29倍。与邻省相比,贵州也显得很少,当年,四川夏税39.9594万石、秋粮71.7078万石:湖广夏税13.14万石、秋粮203.6102万石;广西夏税3390石、秋粮42.6636万石,云南夏税3.3708万石、秋粮16.6913万石。
到了清代,清政府推行地丁制,将丁赋摊入地亩的纳税人丁额为3.7731万。这是全国定额最少的,当时除云南14万,其他省都在三四十万以上,最多的是四川,额定丁数为380万。但由于贵州户籍无定,直至乾隆十二年后,贵州始行地丁制,到了道光时期,贵州的人口及生产达到了高峰,但同全国其他省比,贵州的赋税收入仍是最少的。以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为例,各直省地丁银收入是:直隶262万,江苏356万,安徽187万,江西229万,浙江188万,福建145万,湖北52万,湖南87万,河南292万,山东303万,山西314万,陕西169万,甘肃33万,四川108万,广东113万,广西96万云南86万,贵州12万。上述各省的地丁银收入中,除贵州而外,最高的江苏356万和最低的甘肃33万分别是贵州的29.7倍和2.75倍。与贵州相邻的省份都全部在7倍以上。总计清代的丁银杂赋,在政党景每年仅为18万两至20万之间,年支出却是90万两(包括兵饷55万两)。整个财政处在困难境地。
贵州的发展速度在历史上经常性地以负数存在,自开省以来,粮荒、银荒始终是头疼的大事。解决的办法,就是朝廷对贵州实行“协济”。协济有三种情况:一是命湖广、四川两省每年固定将银粮解纳贵州以保证日常开支;二是因云南过往贵州驿道频繁而给予驿道补贴;三是遇有战事则令有关省区协济钱粮以作军费。明代每年对贵州的协济大约是:粮5万余石,布6万匹,银5万余两,外加云南协济驿站银1500两,其数约占贵州财政收入的60%嘲。清沿明制,从清初起贵州也一直是靠外省的协济度日,正常年份,各协济省一般都按时拨解,但在荒年或遇有大的战事发生时,则往往拖欠协款,这时只有受协省自己另请设法解决。
贵州的发展速度长期受原生性贫困制约,历史上经常性地出现基本存活理由无法解决,经济社会发展是一部输血的历史,始终无法摆脱贫困的包袱,这种贫困一直持续到20世纪末期。一方面是人均耕地仅0.8亩,其中保证灌溉的基本农田仅0.3亩,全省每年均需从外省调进7.5亿公斤以上的粮食,另一方面是邻省发展速度加快,贵州与之相比差距逐渐扩大。进入90年代,全省各级财政每年投入大量资金兴修水利,实施环境改造工程,大力科技兴农,粮食生产在连续6年丰收之后,到1998年产量达到110亿公斤,贵州才历史性地突破粮食自给。
在这样的背景下,“贵州发展速度”的提出和实现既是对贵州历史的总结判断,也是对贵州经济社会发展目标转变的要求。

二、贵州发展速度的哲学解读

“贵州发展速度”是贵州历史面貌转变的要求,是贵州经济社会大发展的总结,只有加快发展,调整发展。才会走出历史贫困的逻辑循环。这就是“稳中求快、快中保好,能快则快、又好又快”。
在哲学上,速度是一个统筹时间和空间相对变化的运动状态描述,决定速度快慢的因素包括:矢量、大小、方向,速度的运动轨迹有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速度的运动方式有匀速运动和变速运动,速度的特殊表达是加速度,包括匀变速运动和变加速运动,加速度是“贵州发展速度”的核心和关键。
“贵州发展速度”是对贵州贫困形成与发展的全面诠释,是针对贵州贫困的理由追问,贵州贫困有着特殊性的“源”。贵州的贫困,属于原生型贫困,具有先天性,贫困的积累程度深,覆盖范围广,跨度时间长,这是历史贵州的特点,是今天的现实存在。首先,贵州的贫困条件决定了贵州贫困的形成。贵州位于云贵高原东部的滇东高原湘西丘陵之间的过渡地区,隆起于四川盆地和广西丘陵之间的亚热带岩溶化的高原山区,地形破碎,地面崎岖,地形的水平切割密度和垂直切割尝试均居全国的前列。高原山地占全省总面积的97%,盆地及河谷坝子仅占3%,全省70%以上的地区均是石灰岩等碳酸岩发育活跃的岩溶地区。喀斯特面积13万平方公里,喀斯特分布的县市达83个,占全省总县市的95%。由于喀斯特广布,山高坡陡,加上成土缓慢,风土层瘠薄而不易存留,石漠化是这些地区耕地的普遍特征。大自然赋予贵州的是:封闭、贫瘠、饥荒、灾害,这样的物质生产环境,存活首先是第一大挑战,在农耕时代,自然的贫困是贫困的第一要素,地理的贫困直接导致了物质的贫困,注定了贵州社会发展的历史滞后。其次,贵州在全国政治板块、经济板块、文化板块的大格局中,处于边缘位置。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自我被动地偏离主流位置。秦汉之际,中原地主经济已相当发达,而此时贵州夜郎侯还不知道“汉孰与我大”。如果说汉代贵州还与中原和巴蜀有一定联系,到了魏晋南北朝则进入了400年之久的封闭期。唐代有过转机,但处于大唐与南诏战争的前沿。历史的发展进程并没有得到加快。南宋时期朝廷在南方开马市,贵州地方一度卷入并受惠于全国市场但也维持100多年,时局的变化迅速中断了这种短暂的发展。进入明代,贵州获得了发展加速的外来动力,大规模地开驿道、屯田、养马、移民。然而,这样的结果却同时伴随着频繁的战争。历史本身并没有超越原来的起点,贵州地方仍处于“畲山为田,不以牛耕,第岁易”的落后的农耕状态,自然经济普遍存在,各地大量保留原始经济成分,残存著许多古老的制度经济的痕迹。明清时期,在贵州“改土归流”一直是重点,作为一种强力的进步变革,其历史作用是重大的,然而实施的过程只是为了制夷,变革并没有给贵州引出新的动力机制,反而使原来的社会基础在外力作用下出现畸变,加剧内部发展的不平衡。贵州发展速度的历史解读与哲学解读论文资料由论文网{#GetFullDomain}提供,转载请保留地址.

copyright 2003-2024 Copyright©2020 Powered by 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备案号: 粤20174009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