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turnitin查重官网> 经济 >一个农村眼中农村经济

一个农村眼中农村经济

收藏本文 2024-04-21 点赞:30080 浏览:141646 作者:网友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我是农村出来的“80后”大学生,祖辈是农民,成绩一直优异,最后考入重点大学。
作为一个有良知的大学生,我深切希望祖国越来越好,家乡人民、全国人民生活越过越好。但随着自己知识的增加,对中国农村经济产生了越来越多的疑问和忧虑。
我从小生活在农村,直到高中才离开家乡到外地求学。初中以前虽感觉农村的确很穷(其实我们那里的农村比中西部大部分农村富裕),但是大家生活很轻松,没现在这么累。
小时候放学后大家在村里玩,到处串门。村里的大人们平时除了农忙时忙点,其他时候比较闲:男人们都在外面打工做生意;老人们到处转转,赶赶集、听听戏;妇女们在家照顾老人和小孩,做点家务,种点菜自己吃,夏天的晚上出来纳凉拉家常,小孩们在一边嬉闹。那时大家虽不富裕但很和谐,乡里乡亲的关系很融洽。
说说当时农村经济的主要组成。当时农民还比较重视种地,农忙时外面工作的人基本要回家干活,等农忙完再出门工作,村里小学还放检测,叫做“忙检测”,一般七天,就是让小孩帮助家里种地。当时算不上富裕,农村家庭的主要收入是靠男人在外面打工、做生意,还有种地卖粮食的收入。妇女基本上不用工作,也就是说家里一个男人足可以养活一家老小。小孩上学的学费还是比较贵的,我这届正是义务教育免费前的几届,一个农村大学生眼中的农村经济论文资料由论文网www.udooo.com提供,转载请保留地址.所以比较“悲剧”。小学一学期基本要花费四五百元。虽然那个时候上学贵,但是大人都是勒紧裤腰带也要供小孩上学。尽管现在上学便宜了,但很多人却不读书了。
从我上本科开始,每次回家乡和父老乡亲聊天,发现家乡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最明显的是村子里闲人很少,男人都到外面打工、做生意,妇女也开始在本地找些临时工作。村里的土地大家基本可有可无地在种,或者干脆不种地,或者只种很少的地。种地就是为了收获点自家吃的粮食,所以每年农忙时,在外面工作的人很少再回来,种地干活的人也只是留守老人。
外面工作的人呢?在城里叫农民工,没身份、没地位,更没有保障。年轻人在城市存活也很难。而读书呢?农村人希望自己的孩子有出息,读书基本是惟一的出路,所以家里借钱供着读大学,希望孩子读完大学赚钱后一家人的生活会好起来。这也是供孩子读大学的期盼。但自大学扩招后,大学毕业生找工作难了,待遇也没家里期望的那么高,而读书欠的钱还要还,所以因读书返贫的比比皆是。即使大学毕业找个好点的工作,这些“农二代”如何在城市立足呢?这个理由又使父母担忧起来,还得好好工作、努力干活给孩子写房结婚。但是就连大城市的白领年薪过十万元,写房都成理由,更何况一个“农二代”的大学毕业生呢?我自己就是这种情况。毕业工作后在大城市找到了工作,月薪五千多元,而房价快每平方米2万元,首付三成也得四五十万元。家里供我读完大学,我已经很感激了,还能要求父母给我出钱写房吗?再说他们根本就没有这么多钱,所以我决定自己不写房,不要把自己和父母的一辈子绑在一套房子上几十年。所以说,现在农民对于孩子读大学情绪不高,除非考的是一流名牌大学。这样下去社会就危险了,中国的阶层固化就会变得很严重,长此以往,肯定会出理由。
再说说农村这十几年社会保障的变化。我从小是看病要钱、上学要钱、农民还要上交农业税,所以负担还是很重的,但就在这种环境下,乡亲们过得很轻松。后来搞了农村合作医疗,看病根据你的病种可以报销一定的比例。家人住院治病后也去报销过,手续比较麻烦,但还是可以减轻点负担。至于养老,回家听父母说现在一年一个人交100多元,等60岁后每月领取100多元吧。这也算是一种保障吧,但是力度太小了。你想,等你60岁了,一个月100多元钱能干什么?这100多元还抵得上原来的100多元吗?
现在农村种地也有补贴,但是同样也是太少,一亩地补贴几十元,村里大部分家庭的土地最多不超过10亩,一年补贴也就不到1000元。现在种地除了粮价不高外,其他都贵:种子贵、化肥农药贵、灌溉贵、机械费贵、人工费贵,所以种地根本赚不了钱。国家制约粮价不让上涨的结果就是广大农民没有种粮的积极性,大片大片的土地被荒废。即使种地,除了种地的时候用机械播种,播完种基本就让作物自生自灭了。很少有人去锄草、施肥、灌溉,因为样样要花钱,花了钱种粮就要赔本。国家统计局年年说粮食丰收,我很纳闷,连我们家乡这种粮食主产区都是这个样子,其他呢?粮食到底是怎么增产的,国家的粮食安全到底怎么保障,值得我们深思。
说到农业,不得不说说农业水利。我家乡的实际情况:粮田灌溉用的设施基本上是20世纪五六十年代建设的,从我懂事到现在将近二十年基本没再建农业水利工程。小时候大的水渠放水灌溉,我们小朋友还会去抓鱼,到后来大的水渠都不放水了,因为成本太高,没有人愿意灌溉。水库不放水,那个时候村子还会想办法,乡亲们集资打井,用井水灌溉,到后来井水都没有人愿意用,还是觉得贵。我家乡这种小麦主产区的农业水利工程至少二十年没有新的建设了,有的只是偶尔的小修小补,一直在吃老本。其他地区的农业水利理由呢?最近几年出现的西南干旱、长江中下游干旱,不是偶然出现的,各地每年都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干旱。但是如果水利等基础设施跟不上,农民对于水利建设没动力,更重要的是长期以来国家投资和重视不够,积累到了一定的阶段就会集中爆发,所以最近几年爆发的干旱理由,我认为就是农村水利建设长期欠账的结果。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中国经济硕果累累,但是却是以牺牲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民的利益为代价,现在三农理由已经成为制约中国经济进一步发展的枷锁,这个理由不解决,中国谈何现代化和共同富裕。改革开放这么多年,老百姓的生活水平是提高了,但是代价是更加拼命地干活,生活变得更加艰难。那么中国经济这么多年的飞速发展,发展的成果哪些人获益了呢?这值得思考。
当然,国家正在转变着这种状况,搞土地流转,这是大趋势,农业最终要走大规模机械化生产,这样才能提高效率、降低成本。但是我们的改革是不彻底的,而且执行中层层打折扣。我们还没有完全土地流转进行大规模农业生产的时候,广大农村已经空心化了,已经没有人愿意种地了,让在城市生活了很多年的年轻人再回家去种地已经不现实。农业决定着我们国家的工业化水平,农业发展不起来,国家现代化何以发展?
下面讲讲农村教育的事。
上文说到现在村里的小孩很少了,一个理由是计划生育政策实施这么多年来,几乎都是独生子女,我上小学时有五六百人,等我读本科时回村里看,小学只有几十个学生。还有一个很重要的理由,是村里的小孩都随着父母在城市就读,所以村里小学生少。可到城市里的呢?由于他们没有城市户口,要交大笔的借读费、赞助费。现在小孩上幼儿园和小学花的钱一点也不比大学少,即使国家减免了义务教育的学杂费,但是对于一个农民的孩子想上学、上好一点的学校,还是得付出一个农民难以承受的代价。在城市里,农民工子弟学校在大量关闭,优质教育资源却越来越集中到少数人手里,这也是现在名牌大学的农村籍学生越来越少的理由,像清华北大从20世纪七八十年代的百分之三四十到现在已经降低到了百分之十几,其他名牌大学大概也差不了多少。
我村的小学已被撤了,现在十几个村子上学都集中到了镇上,上学比以前远很多,必须坐车。学校为了省事,大多将校车承包给外面的人,为了赚钱,超载那是自然而然的事情。前些日子,看了人民网一篇文章,有句话这样写道:“有学者统计,近5年媒体报道的74起校车安全事故数据后发现,在死亡人数中有74%是农村学生;49%的校车事故发生在义务教育阶段,50%在幼儿园。”当时看完这句话,我心里很不是滋味。

copyright 2003-2024 Copyright©2020 Powered by 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备案号: 粤20174009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