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turnitin查重官网> 经济 >> 经济学理论 >论书法艺术和社会和谐建设

论书法艺术和社会和谐建设

收藏本文 2024-03-21 点赞:4225 浏览:13272 作者:网友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 要:书法是中国特有的一种传统艺术,是一个充满线条矛盾的有机统一的和谐世界。书法的创作过程留下了书家情感和心理变化的轨迹。欣赏书法是艺术的再创造,书法活动可以调节情绪,陶冶情操。书法艺术是我们建设和谐社会的宝贵财富。
关键词:书法;对立统一;意境;和谐
16723198(2012)14005301
书法是汉字的书写艺术,是中国特有的一种传统艺术。汉字起源以图画记事,一般认为在距今约5000、6000年左右中国黄河中游的“仰韶文化时期”,已经创造了文字。在书法的萌芽时期(殷商至汉末三国),文字经历由甲骨文、古文(金文)、大篆(籀文)、小篆、隶(八分)、草书、行书、真书等阶段,依次演进。书法艺术经过几千年的发展,演变成了当今的文字,有其自身的规律。它通过富有弹性的独特书写工具——毛笔的运用,并依据我国汉字造型的特点,通过艺术构思,调动艺术手法将许多矛盾恰如其分地统一在一起,把文字的书写性发展到一种审美阶段,融入了创作者的观念、思维、精神,并能激发审美情感,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这正是当今建设和谐社会的宝贵财富。

1 书法艺术的生命力——对立统一

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最根本的规律,这规律却在中国传统书法创作上得到了普遍的体现和广泛的应用。我们知道,一件书法作品所包含的对立统一因素越多、越深刻、越复杂,它体现的美就越丰富,艺术性也就越高。所以,在书法创作中要表现这种对立统一的关系,就要求我们在用笔、结体、用墨、章法上下功夫。
书法的用笔有执笔和运笔。执笔有虚与实,运笔讲究提与按、藏与露、轻与重、起与止、逆与顺、伸与屈、行与留等。在用笔上如果一味地单一行事,就会显得单调、平庸、乏味,效果可想而知,只有二者很好地谐调起来,恰如其分地掌握好二者的度,才能写出高水平的作品。书法的艺术结构是指每个字点画之间的搭配组合。讲究疏与密、借与让、欹与正、险与夷、离与合、顾与盼、向与背、松与紧、肥与瘦等,点画的轻重粗细、方圆长短、部首大小高低,偏正宽窄,经过书家巧妙的组合可使字起伏隐显,阴阳向背皆有意态。简单的笔画可以产生出姿态万千,变化无穷的结构造型。用墨的浓与淡、涨与缩、干与湿、沉与浮、润与枯也是书法形式美的重要因素。章法就更千变万化了,如虚与实、黑与白、疏与密、主与次、连与断等各种关系,只要处理得当,从大处、从整体着眼,那么其规律也不难掌握。在书法实践中,还充满了“意”与“笔”、“情”与“法”的矛盾,这是主客体的矛盾,二者不断地冲突,又不断地统一。一般地讲,“意”与“情”是矛盾主导方面,“笔”与“法”则处于被动地位,所以常说“意在笔先”、“情动形言”。但有时主导方面并不能控制非主导方面,却出现了“笔先意后”、“法决定情”的情况。可以说,整个书法艺术,从客体书法的形质,到主体的情、意、神、气,以及二者的结合,都无不贯穿着对立统一这一基本规律。

2 书法艺术实践的强力展示——“天人合一”

汉字由点画组成,点是线的浓缩,线是点的延伸。点画是中国书法的基本造型因素,本身也具有独立的美学品格。书法是一种高度抽象简约的线条艺术,它不应言,也不具象,仅以一线或浓或淡、或枯或润的墨迹,表达书者情思。书法线条是书家情感和心理变化在纸上留下的轨迹。即所谓“书为心声”。这正像音乐中的不同旋律和不同乐曲。音乐可以表现喜、怒、哀、乐,可表现激昂、忧伤、悲壮、恬静各种不同的感情,书法亦然。从形式上看,书法以神似为上,形似次之。书法艺术可以说是无声之间,无形之相。
历史上有成就的书者无一不是通过书写来表达强烈的思想感情的。王羲之的书法讲求一气贯底,和谐自然。作品中处处流露出一种随心从化,恬淡平和的意境。他的作品讲究顺应自然,自由任情,运笔达到了随心所欲,无拘无束的境界,内心的情感自然流露于笔端。如《兰亭序》,写在江南三月天朗气清之际,点画之间让人感受到的是“思逸神超”,而通篇溢满了潇洒脱俗之气,记述了当时文人雅集的情景。作者因当时兴致高涨,写得十分得意,据说后来再写已不能逮。颜真卿的《祭侄稿》较之誉为天下第一行书的“兰亭序”毫不逊色,可谓各有千秋。两者都是即席而作,但心境却有天壤之别。然在艺术造诣上都达到了极致。当时真卿愤笔疾书,血泪交迸,情感不能自禁的神情,满腔的悲愤化作笔下或粗或细或浓或淡的缕缕线条,这线条犹如一个个摄人心魂的音符,汇合成章,犹如一曲洪亮高亢的悲怆乐趣。文中多处涂改增删,不但没有削弱作品的整体气息,相反地这些黑团墨块与字里行间的一些空白形成了鲜明的黑白对比,具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加之书写速度急缓变化,有时因不及蘸墨而仍挥写不止,形成了墨色由浓湿到枯淡的变化,枯润交错,更增强了作品的感染力,而这些全出乎天然。一生曾多次书写过《长征》,至今正式公开刊印的墨迹有六幅。写于1962年4月20日的《长征》墨迹,是书法的精品力作,字字相连,非常流畅,但线条拉出后,粗细、轻重、转折等,姿态各异,飞而不浮,畅而不滑。这首《七律·长征》,不用雕琢,只是拿红军跋涉的脚印,把万水千山串在一起,就构成了一首诗,虽然只有五十六个字,却有着世界历史上最罕见的沉重和遥远。惊天地、泣鬼神的漫漫长路,文字已无法记载它的艰辛和悲壮,无法尽数它的残酷和凄凉。行笔节奏轻快,点画飞动,连绵不断。红军官兵靠野菜、皮带充饥,多少战士被敌人的机打下了万丈深渊,打进了湍流翻滚的河谷,草泊吞没了他们的躯体,风雪把他们凝成了永恒。这种背景,印象自然是非常的深刻。用笔是流畅的、劲健的,又是豪放的、苍厚的。“万水千山只等闲”,线条迟重而深稳;“乌蒙磅礴走泥丸”,线条流畅而坚劲;“三军过后尽开颜”,线条粗壮而雄放。
书法欣赏的再创造。欣赏者欣赏书法作品,总是根据
作者简介:刘学淑(1

源于:论文模板www.udooo.com

988-),女,山东临沂人,硕士,上海海事大学科学研究院在读学生,研究方向:物流管理与工程。

源于:标准论文www.udooo.com

copyright 2003-2024 Copyright©2020 Powered by 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备案号: 粤20174009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