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turnitin查重官网> 经济 >> 金融 >> 金融工程 >学术期刊数字出版产业发展和盈利模式

学术期刊数字出版产业发展和盈利模式

收藏本文 2024-04-13 点赞:9240 浏览:35273 作者:网友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要:经过十多年的探索和积淀,中国期刊业的数字化革新已经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但是在快速发展的同时,期刊数字

摘自:毕业论文范文www.udooo.com

化也面临着版权纠纷、缺乏成熟稳定的赢利模式、数字化发展的人才相对不足等一系列问题。未来的发展应从尝试多元化的版权管理方式、走产学研互动培养之路为数字出版产业提供后备人才、创新学术期刊数字出版的赢利模式、探索开放存取的数字化出版模式等方面入手,扎实推进学术期刊数字化转型的进程。
关键词:数字出版;学术期刊;版权保护;网络群;开放存取
1007-2101(2012)05-0080-04

一、期刊数字化的转型路径

数字出版是“利用数字技术进行内容编辑加工,并通过网络传播数字内容产品的一种新型出版方式,其主要特征为内容生产数字化、管理过程数字化、产品形态数字化和传播渠道网络化”。因此,广义上说,只要是用二进制技术手段对出版的任何环节进行的操作,都是数字出版的一部分。它包括传统出版业数字化的全部过程和结果,同时也包括新兴的数字媒体。目前,我国期刊数字化的转型路径包括三种:
第一种是“纸质——数字”形式的期刊,即传统学术期刊在印刷出版纸质刊物之后,将相同的目录和论文的电子版上传到网络出版电子期刊,通过作者个人注册的账户可进行在线投稿、查看稿件的审阅结果,可查阅当期或过期的印刷版期刊内容,还可通过关键词进行同一主题或作者的文章检索,借助纸质期刊和电子期刊的双重途径扩大刊物的影响力,增加与作者、读者的交流,其中包括一刊单独上网即单刊编辑部注册独立域名和数刊联合上网,即2刊或2刊以上共同注册独立域名。国外的此类期刊网站如Nature()、Science()等,国内的诸如中国科学系列杂志、中华医学会及其主办的几十种刊物等均实现了网上投稿及超链接等业务。
第二种是纯电子学术期刊(Electronic-only journal)或纯网络期刊(Networked journal),它的选题、策划、组稿、投稿、审稿、意见反馈、编辑、出版、检索以及与作者和读者的互动交流等编辑、出版、发行的全过程都是在网络上进行的,并以网络为唯一的发行和传播渠道,定期或不定期连续出版,每期均有卷号或期号标识的连续性出版物。2008年我国教育部主管的《中国科技论文在线精品论文》正式创刊,它是我国科学技术领域第一个有正式刊号的网络电子期刊,每一期均按专业以光盘形式出版,同时在网站中分学科全文展示,并可全文检索,带有明显的开放存取期刊的特点,如投稿、审稿、编辑、出版及时快速,存储空间大大压缩,内容的检索、回索极其方便,携带轻便,成本低及有利于形成读者、作者、编辑的即时互动关系等。
第三种是将纸质期刊的电子版出售给网络数字化集成平台,借助这些集成数据库实现刊物的数字化,即通过中国知网、万方、维普等商业数据库,期刊社将纸质出版物的电子版以集中授权的方式出售给这些集成平台,由他们将每篇文章分散上网传播,用户可通过题目、全文、关键词、作者等信息进行单篇指定或多篇集成搜索。以中国知网为例,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其已经成为集期刊杂志、博士论文、硕士论文、会议论文、报纸、工具书、年鉴、专利、标准、国学、海外文献资源为一体的,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网络出版平台。《中国知识资源总库》提供CNKI源数据库、外文类、工业类、农业类、医药卫生类、经济类和教育类多种数据库。每个数据库都提供初级检索、高级检索和专业检索三种检索功能,并已形成网上包库、镜像站点、按流量计费和刊登广告等成熟的赢利模式。随着我国期刊数字出版产业规模的进一步扩大,互联网期刊的技术平台提供商已经不再停留在简单地将传统的印刷品数字化,而开始对收录的文献、信息资源主动地进行分析、加工和整合,制成海量信息数据库,走向内容资源的二次开发阶段。

二、期刊数字出版产业的发展困境

(一)从内容保护看,数字出版的版权保护机制尚未真正确立

版权问题一直是制约期刊数字出版发展的瓶颈,其中宏观上有国家版权战略缺失的原因,微观上则由于数字出版企业没有能够突出版权的战略地位,未能建立完善的版权授权或写作技巧管理制度。
1. 现阶段适用于数字出版的法律法规明显滞后,有待于进一步修改和补充。我国目前对数字出版作品的管理分属工商、、新闻出版、文化等多个不同的部门,申请行政执法时会涉及到多个部门的职权范围,需要多方协调,存在着政出多门、多头管理的现象,因此无法对数字出版作品实施即时有效的监控。
2. 版权授权机制不规范。数字信息的网络传播几乎没有技术限制,不仅可以很方便准确地进行复制粘贴,还可以被任意删改或者移植。与传统出版物的盗版行为相比,数字刊物盗版的打击难度更大、成本更高。著作权人的合法权利和出版社、期刊编辑部的出版权益都难以得到基本保障和有效维护。由于数字期刊著作权主体是海量的且期刊的时效性强,大部分期刊的出版周期是月刊,还有很多是半月刊甚至是周刊,短时间内获得如此海量作者一对一的直接授权在现实中是根本行不通的,会导致疏漏授权和授权不真实的现象。目前,互联网企业在期刊数字版权问题上一般的做法是采取与期刊社授权合作、分享收入的模式,即直接与期刊社签约,并委托期刊社将版权费用转付给作者。但是这种做法并不能得到法律的认可。因为,期刊社并不具有作品的网络传播权,期刊社没有与作者明确授权范围,因此就不能代表作者将其作品在网上进行传播。十多年来,龙源期刊网采用龙源授权合作模式,一直坚持付费阅读、按合同约定与刊社合作伙伴分配收入,没想到还会遭到侵权起诉,暴露了这种版权集中管理机制的不健全。

(二)从内容和技术主体看,人才是制约数字出版发展的关键因素

1.传统期刊出版单位的人员构成一般包括文字编辑、校对、编务和发行等。文字编辑和校对人员都具有过硬的出版专业知识,编务和发行人员则负责与作者和读者的联系及刊物的发行工作。数字时代的来临,使出版产业的发展出现了许多新的变化。传统期刊存储的载体是纸质,复制方式是印刷,发行渠道是客户订阅或通过邮局发行,而数字期刊的载体是二进制代码,复制方式是下载,发行或传播的方式是下载、复制和粘贴。文字信息处理数字化和信息传播网络化,使传统的编辑出版模式发生了很大变化,这些新变化对编辑出版人员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源于:毕业设计论文格式www.udooo.com

(三)走产学研互动培养之路,为数字出版产业提供后备人才

1.传统编辑出版人员应培养网络媒体的编辑出版技能。现实中,鉴于网络媒体的强大表现能力、即时沟通作用和科技信息使用者的检索使用习惯,学术期刊编辑必须熟悉网络媒体的特点与要求,提高网络媒体的编辑与出版技能,主要包括计算机应用和多媒体转换能力,收集与整合科技信息的能力,策划编辑专题的内容、表现形式、媒体类型及各种媒体的相互配合与互补的能力,还要积极参与期刊数字出版的相关研究、了解最新的数字出版技术,在可能的情况下,组织或参与有关数字出版标准的起草与制定,从而牢牢地掌握数字出版技术的领先权与话语权。
2. 实现编辑出版专业高等教育的数字化转型。数字化和全媒体出版的发展趋势,要求编辑出版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主要是适应数字出版产业发展需要的既懂现代数字传媒技术,又懂文化艺术表现形式,既懂数字信息技术的应用,又懂内容和艺术设计,以多媒体出版物、网络出版物的内容编创、艺术设计和制作为特色的应用型、创新型数字化出版人才。具体而言:(1)增加并强化数字出版专业的相关课程。各高校编辑出版专业应增开数字出版的课程,如网络通信技术、数字化多媒体制作技术、平面媒体的电子排版、数字版权保护、数字媒体创意与策划、数字书刊营销策划等课程,提高学生的数字出版理论和技能。(2)构建实践教学体系,加强实践教师队伍建设。在传统教学方式的基础上增设讲习班、研讨会、案例教学、独立项目研究以及举办数字出版论坛,增加实践教学方式的运用。与此同时,重视职业资源的教育与引导,聘请从事跨媒体出版实践的具有丰富经验的管理者、从业者来校讲授相关课程,弥补师资队伍技能之不足。(3)配置相对完善的试验教学设施。如建设能模拟出版社、报刊社编辑出版流程的实验室或网络编辑室,使学生能够调用多媒体设备对数字书刊出版中的流程衔接进行体验,培育定点数字出版单位做为实习基地,逐步建立订单式培养机制,与用人单位联合培养人才。

(四)从网络版到网站群,构建学术期刊多元化自助发展平台

对学术期刊而言,由于其

摘自:硕士论文开题报告www.udooo.com

具有理论性强、文化层次高和读者群特定的特殊属性,决定了它不可能完全走市场化发展模式的道路,对于赢利、发行考虑得较少,而比较关注传播模式的改革,即通过数字化转型,越来越多地介入网络传播,扩大刊物的影响力。目前大多数期刊社所进行的数字化只是将期刊的纸质内容简单地转化为电子版后上传到网络供读者下载,或者是将纸质期刊的电子版提供给商业数据库网站。这种做法并未对传统的期刊编辑、运营和管理产生根本性的变革,且通过研究期刊数据库中社科期刊的存在形式我们发现:任何一种期刊,在这些数据库中都不再以独立的期刊形式存在,封面、目录已基本消失,剩下的只是一篇篇论文,而这些论文也已被拆散,通过最常见的如题名、全文、作者、关键词等检索方式进行跨库搜索付费后才能浏览。因此,从实质上来说——期刊消失了,期刊的刊物特色、编辑思想、编排风格、特色栏目统统不见了,还何谈提高刊物的影响力呢!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杂志社关于期刊网站群的探索就为期刊数字化开辟出了一条新路。首先,期刊的编辑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彻底改变了目前期刊数字化中纸质刊物的电子版上网即网络版、网络版从属于纸质版的状况,而是将数字化的编辑理念、编辑流程贯穿于编辑工作的各个环节,把期刊数字化的运行方式提高到了一个新的水平。其次,数字期刊的经营方式和管理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完全可以不依赖数字技术提供商的技术支持而建设属于自己的网络平台,通过多种数字技术沟通手段的运用,可以缩短期刊、作者、读者之间的距离,增强他们之间的互动与交流;还可利用网络化手段,聘请相关专业的国际著名学者为国际编委和期刊日常执行审稿人、与多个国家的学科专家联合组稿及利用相关数据库检索功能链接国内外相关原创文献,有效提高期刊在学术认识方面的国际化交流水平,开辟了期刊实现国际化进程的最佳途径。这是一种有益的尝试[5]。中国知网推出的中国高校系列专业期刊未来的发展也需向独立的网站群转型,网站建设的资金支持方面可由国家、地方和高校图书馆或各级科研机构共同联手创立“学术期刊数字化专项基金”,切实推动学术期刊网络群的建设。

(五)探索学术期刊开放存取的数字化出版模式

开放存取是一种具有创新性的学术交流模式。根据目前广泛引用的BOAI(布达佩斯开放存取先导计划)给出的定义,开放存取是指用户通过公共Internet免费检索、阅读、下载、复制、传播、打印或超链接作品全文,为作品建立索引和将作品作为数据传递给相应软件,或是进行任何其他出于合法目的的使用。开放存取出版采用“作者付费出版,读者免费使用”的模式,将学术文献资料无偿提供给用户,能够促进学术交流、扫除信息交流中的障碍,最大限度地实现信息资源共享;对于作者而言,开放存取为他们的学术成果进行了及时广泛的传播,作者可以在线与国内外相关领域的专家进行交流,及时对已发表的作品进行修改,显著提高文章的被引频次。OA期刊采用先进的数字技术,打破了纸质期刊出版发行的壁垒,公开发表、免费获取的模式打破了的壁垒,但保留了论文评审等出版业务必需的流程,保持了出版的属性[6]。开放存取期刊的出版采取开放授权的模式,放弃一部分版权以促进作品更自由方便地传播。其最直接的目的是在充分保护著作权人权益的基础上更加方便地分享和传播创作成果,通过共享版权的推广,让每个人都能免费且无障碍地获取知识信息,完全可以作为期刊数字出版的新业态。目前,我国学术期刊中开放存取期刊的比例比较小,且其运作多是依靠作者支付出版费用或基金会等机构提供的资助来支撑,然而开放存取出版模式在其数字化、网络化、便利化以及更低廉的出版成本等有利因素将在期刊数字化出版的过程中获得更大的优势。目前在我国,除了作者付费及研究院所、基金会支持外,还可探索其付费会员制,图书馆、学术研究单位运作,广告收入,订阅费、链接特定文章收费等生存途径。
参考文献:
[1]郝振省.2010-2011中国数字出版产业报告[EB/OL].wenku.baidu.com/view/bd4e5fd1360cba1aa811da4

6.html,2011-11-10.

[2]冯珍珍.当代西方学术期刊的电子化趋势及其启示[J].江西社会科学,2010,(8):207-213.
[3]向淑君,孙璐.期刊数字化与著作权方案[J].中国出版,2005,(10):47-49.
[4]包韫慧.数字版权:权益博弈与产业发展[J].北京印刷学院学报,2011,(2):16-19.
[5]李晓晔.期刊数字化:从网络版到网站群——《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数字化探索的启示[J].传媒,2009,(2):50-51.
[6]程靖.学术期刊数字化出版的内涵、现状及转型路径[J].编辑之友,2011,(11):77-79.
责任编辑、校对:张增强

copyright 2003-2024 Copyright©2020 Powered by 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备案号: 粤20174009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