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turnitin查重官网> 计算机 >> 计算机毕业题目 >试议平滑复杂网络环境下基于推荐信任模型题目

试议平滑复杂网络环境下基于推荐信任模型题目

收藏本文 2024-02-13 点赞:12297 浏览:47834 作者:网友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要:复杂网络的无标度特性,主要体现在网络中有着具有大量连接边数的“中心节点”和具有少量连接的“末梢节点”,这使得其对意外故障具有惊人的强韧性而对于定向攻击中心节点的情况却异常脆弱。探讨表明,由中心节点所构成的中心子网处于支配地位,只要5%-10%的中心节点同时失效就可导致整个网络瘫痪。由此,提升中心节点的交互安全性对于提升整个网络的可靠性和抗毁性具有重要作用。本论文借鉴PPI网络的自主调节原理,以提升节点自身抗攻击能力的角度出发,在复杂网络中心节点交互历程中引入信任评估机制,通过中心节点之间的自主通信与信任度量,辅助中心节点进行交互决策,免受恶意节点攻击。本论文首先介绍了复杂网络以及信任的相关论述知识。随后为提升中心节点间交互的可靠性和安全性,设计了一种复杂网络环境下基于推荐的信任模型。实验结果表明,本论文给出的模型不仅可以降低信任查询和反馈所带来的网络流量,而且还可以减少虚检测推荐,提升推荐准确度。本论文的探讨工作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第一,基于指数平滑法的直接信任预测。每次交互完成后,怎么写作请求节点给出关于本次交互的满意度。基于人类社会中越早的交互经验越不可靠的思想,引入时效性因子,设置一个有效时间窗口,采取指数平滑策略预测下一次交互的满意度。第二,基于人脉联系的推荐信任搜集机制HRCMRT。该机制以“六度分离”论述为指导,借鉴人类社会的信任推荐历程,并结合了网络节点的交互特性。每个节点都维护一个推荐节点信息表RIT,信任查询消息只转发给RIT中可信的节点,本论文给出了RIT的初始化及更新算法、推荐信息查询算法以及推荐信任聚合策略。第三,基于节点熟识度的总体信任聚合策略。当怎么写作请求节点与怎么写作提供节点足够熟悉时,不再查询第三方的推荐。可以有效降低信任查询所带来的网络流量。最后,本论文采取BA模型构造实验网络,验证了本论文所提模型的可行性,并与Eigen-Trust和无信任机制的网络环境进行比较浅析,以抗攻击性和降低查询流量两个方面验证了本论文模型的优越性。关键词:复杂网络论文信任论文推荐论文指数平滑法论文六度分离论文

    摘要3-4

    Abstract4-5

    目录5-7

    1. 绪论7-13

    1.1. 探讨背景与作用7-8

    1.2. 国内外探讨近况浅析8-11

    1.2.1. 复杂网络的探讨近况8-9

    1.2.2. 信任模型的探讨近况9-11

    1.3. 本论文的主要工作11

    1.4. 论文的组织结构11-13

    2. 相关论述介绍13-26

    2.1. 信任的基本概念13-15

    2.1.1. 信任的定义13

    2.1.2. 信任的特点13-14

    2.1.3. 信任的分类14-15

    2.2. 经典信任模型介绍15-19

    2.2.1. Beth模型15-17

    2.2.2. Eigen-Trust模型17

    2.2.3. PeerTrust模型17-19

    2.3. 基于本体论的信任概念模型19-24

    2.3.1. 本体论(Ontology)19

    2.3.2. Viljanen的信任本体概念模型19-20

    2.3.3. 信任联系浅析20-24

    2.4. 基于推荐的信任本体模型24-25

    2.5. 本章小结25-26

    3. 基于推荐的动态信任模型26-45

    3.1. 模型的总体设计26-27

    3.1.1. 信任模型的设计原则26

    3.1.2. 可信度表征26-27

    3.1.3. 信任值初始化27

    3.2. 直接怎么写作信任度量27-31

    3.2.1. 经典度量策略比较浅析27-28

    3.2.2. 基于指数平滑法的直接信任度预测策略28-30

    3.2.3. 平滑系数讨论浅析30-31

    3.3. 推荐信任度量31-40

    3.3.1. 推荐节点搜索机制31-38

    3.3.2. 推荐信任聚合策略38-40

    3.4. 总体信任度量40-44

    3.4.1. 基于熟识度的总体信任聚合策略40-42

    3.4.2. 参数讨论42-44

    3.5. 本章小结44-45

    4. 仿真实验与结果浅析45-56

    4.1. 实验平台介绍45-47

    4.2. 仿真设计47-49

    4.2.1. 节点类型及网络模型47-48

    4.2.2. 重要消息格式设计48-49

    4.3. 实验环境及参数设置49-51

    4.4. 实验结果浅析51-55

    4.5. 小结55-56

    5. 总结与展望56-58

    5.1. 总结56

    5.2. 展望56-58

    致谢58-59

copyright 2003-2024 Copyright©2020 Powered by 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备案号: 粤20174009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