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turnitin查重官网> 政治 >> 军事 >阐述其对青年亚文化与其对思想政治教育影响址

阐述其对青年亚文化与其对思想政治教育影响址

收藏本文 2024-03-09 点赞:19733 浏览:84595 作者:网友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 要:青年亚文化将生活情趣、彼此合作、相互信任与支持以及自我理想与价值的实现融于自我学习、娱乐、运动和网络文化之中。经过这个过程,青年人会逐渐学会解决和处理各种问题,增强与他人合作的社会生存能力,这种锻炼是在家庭和学校教育中所不能完全获得的。但是它从一定程度上给青年人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确立也带来了许多消极影响,并且给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造成了一定的冲击。通过对文化、大学文化和青年亚文化概念的界定和梳理,阐述了在大学里青年亚文化与主导文化(大学文化)的关系。在此基础上,根据青年亚文化的表象分析了青年亚文化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进而提出应对的策略。
关键词:青年亚文化; 思想政治教育; 影响
1672-9749(2013)01-0077-04
当今中国正处在社会快速转型期。与改革开放伴随而来的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结构的演进、文化的碰撞与交融以及网络的冲击与熏陶,产生了众多的青年亚文化。在大学中,青年亚文化主要表现在通过各种方式表达各自的利益诉求、张扬各自的时代个性、践行各自的组织承诺等方面,青年亚文化在推动大学文化进步和发展的同时,也对新时期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一、文化追求——大学的本质特征

1.文化与大学文化

文化的概念内涵很丰富,难以下一个统一的定义。从大学文化建设之角度,康德对文化概念的解释最有启示意义。在他看来,文化是指那些属于使人愈来愈远地摆脱动物世界的人类所特有的内在的规定性。按照他的解释,大学文化就是指大学自身固有的、反映大学自身特性的内在的规定性。它主要由三个部分构成:一是以价值观、理想追求、道德情感等为主的精神文化;二是以大学的组织框架以及运行规则等为主的制度文化;三是以大学的物质设施、空间环境等为主的环境文化。其中,精神文化是核心,制度文化和环境文化是保障,三者之间既相互影响,又相互作用,构成一个系统而共同发挥作用。

2.文化追求——大学的本质特征

文化,是大学的核心和灵魂,文化追求是大学的本质特征。经过历史的积淀,纵览近代意义上的大学,它已经成为人们心目中文化的象征。“当大学走进社会的中心之时,虽然它还具有一定的政治属性和经济属性,但它体内流淌着的还是文化的血液。文化属性是大学永恒的特征。离开了文化,大学就不再有教育的发生和学术的产生;离开了文化,大学就不再称其为具有神圣、庄重、让人憧憬和向往的大学。所以,大学最重要的使命是先进文化的创造者、传承者、创新者和传播者。大学代表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和文化未来的希望。”

二、青年亚文化与大学文化之间的关系

1.青年亚文化及其特征

从广义上说,亚文化通常被定义为“更为广泛的文化的一个亚群体。这一群体形成一种不仅包括亚文化的某种特征,而且还包括其他群体所不包括的文化要素的生活方式”。这一定义指出了亚文化的两个关键性特征:社会群体和这一群体具有的文化方式的“偏理性”。
20世纪60年代以来,一种新的社会文化形态——“青年亚文化”(youth subculture)迅速在世界范围内蔓延。作为亚文化的代表,青年亚文化代表的是处在边缘地位的青少年这一群体的利益,它对成年人的社会秩序往往采取一种颠覆的态度。因此,青年亚文化最突出的特点即它的边缘性、颠覆性以及批判性。青年亚文化引发了社会转型时期的价值冲突,这种价值冲突已上升到了政治文化层面,青年亚文化是对主导文化、权威文化、强势文化的背叛和反抗。我国青年自发组织最大限度地满足其属员在体制内组织满足不了的需求,表现出张扬、个性、自由,甚至叛逆的特征,引领了我国青年亚文化的兴起。

2.青年亚文化与大学文化的同构

根据青年亚文化的两个特征,不难看出:作为社会群体,青年亚文化的一个表象就是他们是具有远离家庭、非、行为较富个性的群体;同时又是具有张扬个性、活跃、富有创造力、充满感性和冲动特性的群体。作为一种文化方式,青年亚文化具有“偏理性”。
事实上,在大学里虽然青年亚文化有时会对大学主流文化进行抵抗和反叛,但是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看,青年

摘自:毕业论文 格式www.udooo.com

学生实际上是渴望得到社会的承认,解决他们的“认同危机”。青年亚文化虽然常常拒绝、排斥主流文化,但是它的内容和形式往往又被大学文化所利用、被大学里的大众文化所整编。它既是对主导文化的替代,也是对其的补充;既是站在反霸权的立场代表“弱势群体”利益,也因主导文化和商业利益的“召唤”和“协商”而“妥协”。因此,青年亚文化与主导文化之间存在着潜在的一致性和连续性,导致青年亚文化与主导文化的“同构”。

三、青年亚文化的表现形式

青年亚文化是对外开放所带来的多元文化的产物。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不断发展,当代中国青年亚文化的产生和流行受到西方亚文化带来的直接冲击。在中西方文化的碰撞与交融中,创造出一种新的文化并被青年推崇和追求,由此产生了由青年人作为主体,具有流行化趋势和个性化特征及鲜明时代特色的青年亚文化。
首先,中国的青年亚文化与西方青年亚文化的区别是没有明显的阶级特点,但是却烙上了鲜明的“中国特色”。由于国家为控制人口数量所采取的计划生育政策,20世纪80年代以后出生的中国青年多为独生子女,他们与有兄弟姐妹的同龄人相比,一般更少得到情感上的支持,于是在心理上往往更早独立与成熟。由于这种独立性促使他们渴望早些摆脱来自父母的约束而在同龄人中获得认可,于是养成了以自我为中心的性格。这些因素构成了当代中国青年亚文化的独特特性。
其次,青年追星文化值得关注。当今媒体对中国青年追星文化的发展起到了助推作用。近十年来全国几乎各个卫视每年举办一届的选秀比赛,追捧日、韩电视剧而形成的“哈日”、“哈韩”现象,对偶像过于盲目的模仿与崇拜,都是青年追星文化的突出表现。虽然追星文化等亚文化中包含一部分消极的成分,但对于青年来说,这些文化内容中充满了自由、轻松和愉悦,因此,很容易得到青年人的认同。同时,追星文化还体现在对青少年影响巨大的文学领域。近些年成长起来的一些80后作家热衷于抒写与成长有关的困惑、浪漫的青春爱情故事,或想象中梦幻神奇的世界,以此来传达他们的内心世界以及对梦想与现实的看法。他们喜欢运用绚烂、唯美的辞藻,以华丽、细腻以及淡淡的忧伤为其文化标签,大多数作品都具有感伤文学的特征。似乎在青少年看来,这也正是他们青春的象征。这些80后作家拥有数目庞大的年轻读者,或称粉丝(fans)。各类庞大的“粉丝”群体,构成了中国当代青年亚文化的独特风景。
最后,媒体发展迅速,网络文化也成为青年亚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独特的方式和丰富的内容向人们展示了一个全新的虚拟世界,青年是对新鲜事物的易感人群,巨大的网络信息量极大地激发了青年人的好奇心和探索欲。于是,青年便成为网络用户的主要群体,他们喜好聊天、看电影、打游戏、逛论坛、写博客等,网络无疑为青年提供了实现自身需求的最好舞台。
这些类型的青年亚文化实际上成为了部分青年抵抗社会和家庭压力的一种“仪式”。这种 “仪式”反映出当代青年内心的浮躁和不安。时尚的背后体现出青年亚文化人群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抑或说青年亚文化群通过应用时尚符号来表达自我、张扬个性,体现他们自身独特的价值观。

四、青年亚文化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影响

1.青年亚文化对大学生价值观形成的影响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西方文化和价值观随之传入我国,并渗透到人们的思想观念当中。青年一代生活在一个相对自由和宽容的社会环境当中,他们很少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形态各异的文化和流行艺术涌入我国,这些文化和艺术成为青年人最直接的精神食粮。很多青年人不再被动地接受主流价值观的灌输,而是主动地通过自己的尝试,形成“自我”价值观。他们开始在人生观、价值观取向上,追求物质利益的平衡,注重个人利益的实现。名牌、时尚、前卫成了青年人追寻的目标;娱乐化、世俗化、享乐化成为青年亚文化群体的表象。青年亚文化导致很多大学生缺乏理想和信仰,这些大学生对自己的人生没有规划、没有吃苦耐劳的精神,一些大学生对主流价值观开始动摇,潜移默化地接受着青年亚文化形态所传递的价值观,在懵懂与徘徊中,形成价值观的混乱与个性化。
由于许多青年人被动地接受、吸收亚文化,缺少深刻的思考与反思,于是青年亚文化中出现了对历史不尊重、虚构、扭曲甚至否定的现象,使得很多大学生不能正确地认识和对待历史,这对我国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也使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干扰。

2.青年亚文化给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新的发展空间

青年亚文化对主流文化的某种偏离和抗拒有警醒社会的作用,它也为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新的发展空间。亚文化的表现形式很多,思想政治教育可以根据这些表现形式而变得很丰富。不难发现,虽然当代中国青年亚文化在某些领域反对主流文化,具有叛逆性,但却能够通过一些富有特色的活动来创造新的大众文化形式,并能依靠如电视、网络等现代媒体进行广泛宣传,当代中国青年亚文化越来越深入到我们生活的各个方面,从而更加丰富了我们的文化生活。青年亚文化反映了青年人的心理状态,并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青年人的心理需求,所以,如果思想政治教育能够在内容和形式上尊重青年人的主体地位、充分反映青年人的心声,从而满足青年人的合理需求,从丰富文化生活的角度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方式,一方面用亚文化的形式诠释主流文化的内容,另一方面用主流文化引领亚文化的健康发展,这样,青年人就能很好地接受教育。

3.青年亚文化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具有积极和消极两方面作用

青年亚文化可以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积极的影响。青年亚文化的表现形式繁多,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可以通过青年亚文化繁多的表现形式发生作用,达到对大学生的教育目的。例如,电视娱乐节目中的《红歌会》、《变形记》等以娱乐的方式对青少年进行了传统文化或道德的教育,再如受大学生追捧的个别明星的粉丝后援团这个自发的组织,会集资做慈善工作,使大学生在娱乐中受到了积极的教育。大学生看诸如此类的节目或参加此类活动,可以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这也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起到了促进作用。与此同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青年亚文化对青年产生的消极作用。青年亚文化影响了青年人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建立,青年人的猎奇、虚荣和享乐等心理催生了青年人的不良习气,严重的甚至导致青年人犯罪,因此必须予以高度重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向在校大学生,面向青少年,其最终目的是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不仅需要明确目的,还需要掌握工作对象的特质。社会主义文化代表着社会发展方向,是先进的文化,它有助于增强民族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并且对推进社会全面健康和谐发展具有巨大的作用,青年人应当积极地融入到这种文化氛围中。青年亚文化不应该被完全否定,但若青年过分沉迷于亚文化,便难以承担起社会主义建设重任,这也给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

五、青年亚文化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影响的对策

1.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首先要加强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尤其是“孝”的教育。因为“孝”的教育是维持良好社会秩序的根本。除在政治课中应开设《弟子规》、《二十四孝》等课程外,还应多举办一些体现孝道和道德内容的演讲会、辩论会等活动,以此来培养大学生良好的观及厚德载物的胸襟,使其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进而促使其树立民族自尊心与自信心、自豪感与责任感,培养其自觉抵制各种腐朽、落后、庸俗、颓废的文化影响的能力,从而使他们进一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这也是我们着重强调传统文化教育的目的。

2.逐步完善教育机制

青少年阶段正是一个人的成长发育阶段,这个阶段是决定着一个人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关键阶段。所以,在这个阶段拥有良好的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至关重要。第一,要创造一个良好的家庭环境,充分发挥家庭教育的功能。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和睦的家庭和父母的示范作用能够使孩子树立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增强对外界消极因素的抵抗力,因此,家庭是抵御消极影响的有力屏障。第二,要充分发挥学校教育的主导作用,加强对青少年的素质教育。学校作为传授青少年与社会需求相适应的知识、技能以及培养青少年价值观的社会教育机构,是青少年走向社会需要经历的重要环节。然而,由于当前我国正处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过渡阶段,学校教育仍然普遍存在着重“智育”,轻“德育”的问题。所以要消除青年亚文化对青少年的消极影响,必须从源头抓起,即从提高青少年的综合素质抓起。通过提高青少年的综合素质,增强其抵抗外界各种诱惑的能力,这样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第三,要高度重视社会教育的影响力,社会教育直接面向全

摘自:本科毕业论文答辩www.udooo.com

社会,以社会政治经济为背景,更能有效地对整个社会产生积极作用。社会教育的影响面甚为广泛,是现代社会教育不可忽略的部分。它可以培养大学生积极参加社会活动的能力,能将分散的、自发的社会影响纳入正轨,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产生积极的影响。要将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共同发挥育人功能。

源于:怎么发表职称论文www.udooo.com

copyright 2003-2024 Copyright©2020 Powered by 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备案号: 粤20174009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