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turnitin查重官网> 经济 >> 经济管理 >> 建筑经济管理 >试议危险危险增加

试议危险危险增加

收藏本文 2024-03-14 点赞:29887 浏览:141558 作者:网友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 要: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经济、政治、国民生活等领域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但是也出现了一系列弊端,总体上看,走的是一条粗放型经济增长之路,以资源环境和廉价劳动力换取经济的高速增长,经济增长泡沫过大,发展基础不稳,自主创新能力低,盲目的GDP崇拜,过度依赖出口,经济增长不平衡。这是一条陷阱重重的增长之路,解决这一系列弊端刻不容缓。必须尽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鼓励发展新型可持续发展产业;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加大自主创新投入;增长成果为全民共享,缩小贫富差距;走和谐发展之路,破除GDP崇拜。
关键词:增长陷阱;生态环境;贫富悬殊;和谐发展
改革开放,顾名思义,改革当前不符合社会发展规律的政策,调整社会主义前进方向,实行对外开放。1978年以为代表的第二代党的领导集体提出了改革开放的政策,自政策提出至今三十多年以来在中国的经济总量迅速扩张,国内生产总值从3645亿元增长至21.0871亿元,增长近六十倍;国民收入增加了,生活水平有所改善,从改革开放之初的吃不饱到现在的不仅吃饱还要吃好。经济的增长改善了人民的生活之余,也带来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

一、经济增长泡沫过大,发展基础不稳

1.以粗放型经济发展为主,以牺牲环境换取经济的发展

改革开放之初,百废待兴,经济基础薄弱,生产力水平低下,我们依靠“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政策,增加生产要素,增加人力投入的粗放型经济发展方式来扩大生产规模,实现经济增长。这种方式在改革开放之初的确取得了成果,实现了经济的增长。但是这种经济发展方式是建立在资源的巨大损耗上的,资源利用率低,科技含量低,以牺牲环境来换取的经济的增长,此政策并非长远之计,并且在十几年以后成为阻碍经济发展的一大障碍。
粗放型的经济增长主要依赖环境,掠夺性的开采能源、自然资源,导致环境急剧恶化。例如:水质污染,大气污染,土地沙漠化,生物多样性缺失等一系列环境问题。虽然在发展经济的同时,我们也采取了一系列环境保护的法律政策,环境保护所涉及的的范围也在不断的扩大,但是依然没有扭转环境恶化的进程。未能从根本上解决环境恶化的问题,以牺牲环境换区经济发展的状况依旧可以经常见到。

2.单纯追求GDP的增长,经济“被增长”

1978年,改革开放之初,我国的GDP为3645.2亿元,财政总收入 为1121亿元,进出口总额为206.4亿美元。30年中,我国经济保持年均9.7%的增长速度,世界第一。 最近5年中,我国GDP占世界经济的份额不断提高。
但是这些成就也使有些人陷入了GDP的误区,对GDP盲目崇拜,追求GDP的片面增长,大规模的投入基础设施、竞技项目,认为只有GDP的增长才能代表国家经济实力的增强,代表国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所以在改革开放的过程中,GDP 被一些人不断强调、反复强调,甚至“神化”了GDP这一概念。但是国民的生活水平不能单单只是靠着GDP的数字来衡量,我国人口众多,不能只单纯的看到国民生产“总值”,更应该注重的是“人均值”。有一个著名的“十三亿乘除法”: 十三亿,是一个很大的数字,如果你用乘法来算,一个很小的问题,乘以13亿都会变成一个大问题。如果你用除法的话,一个很大的总量,除以十三亿,都会变成一个小的数目。中国地大物博,但是除以十三亿,人均占有量仅排名中后。这就告诫我们,在衡量经济的增长,国民收入的问题上,不能盲目的搞GDP崇拜,更应该均衡增长的各个方面,GDP的增长应该是一个平衡的增长,应该是与经济结构,环境成本,社会福利等一起的和谐的增长。

二、经济增长不平衡

1.区域发展不合理,,经济增长不平衡

建国之初,以为代表的第一代领导集体制定实施了区域经济平衡发展战略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封建旧社会遗留下来的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状况,以为代表的第二代领导集体,适时将区域经济经济平衡发展战略调整为不均衡发展战略。即优先发展以经济特区为重心的沿海地区,让东部经济先发展起来,然后带动中西部经济发展。1987年10月十三大报告明确提出“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的广度和深度,不断发展对外经济技术交流与合作”的任务,并强调,必须继续巩固和发展已初步形成的“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发区——内地”这样一个逐步推进的开放格局。
在政策的支持下,东部经济取得了飞速发展,但是很快也暴露出了许多矛盾。由于长期以来各项工作的重心都放在东部沿海城市,导致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相对过慢,人民生活相对贫困,再加上西部地区自然条件恶劣,中西部地区人口大规模的向东部沿海地区迁移,从长远的角度看,极不利于社会稳定和经济的长远发展。

2.各阶层经济增长不平衡,贫富差距大

改革开放改变了原有的分配制度。1985年政府工作报告要求“打破分配上的分配制度”;1987年政府工作报告规定“把职工的报酬同他们的劳动贡献紧密地联系起来,真正打破平均主义,搞好按劳分配”;1993年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上提出“建立以按劳分配为主体,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收入分配制度,鼓励一部分地区和一部分人先富起来,走共同富裕的道路”。党的十五大进一步提出“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有利于优化资源配置,促进经济发展,保持社会稳定。”

3.经济发展不平衡,工业发展较快,农业、第三产业相对较慢

中国对内改革首先从农村开始,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开始实行“家庭联产土地承包责任制”,拉开了我国对内改革的大幕。但是,如同大多数发展国家一样,中国进入现代化的进程的也是以工业化为开端的,长久以来优先发展工业的政策也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农业、第三产业发展相对过慢,虽然近年来国家颁布了一些列惠农政策,但是总体来说,城乡之间的差距依旧存在,并且大有愈演愈烈之势。工业发展快,很多农民放弃在农村务农转而到城里务工,农村劳动力减少,农业发展滞后甚至出现倒退的现象。城市是第三产业相对集中的地方,近年来,随着国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国民对于第三产业的要求越来越高,但是第三产业发展相对滞后,无法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需求,适当拉动第三产业发展,有利于拉动内需增长。

三、走出增长陷阱刻不容缓

1.加强政府宏观调控力度,平衡经济发展

加强政府宏观调控,继续实行“西部大开发”政策,鼓励先富起来的一部分人起到带动作用,带动后富地区经济的发展;提高低收入人群的工资,适当调整过高收入,平衡各阶层的工资收入;在保持工业发展速度的同时加强农业和第三产业的投入,实现各产业均衡发展。

2.增长成果为全民共享,缩小贫富差距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新时期中国政府提出的一项十分重大的战略决策,改革开放的最终目标是实现共同富裕,着力缩小城乡差距,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水平,改善城乡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社会发展方面的水平,加大对城乡地区的财政投入,能够使全民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

3.走和谐发展之路,破除GDP崇拜

改革的发展应该是和谐的发展,要遵照自然法则和社会发展规律,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和系统自身控制规律,合理分配资源,积极协调社会关系和生态关系,实现生物圈稳定和繁荣。不能只是一味单纯的追求经济的增长,追求GDP的增长,要破除GDP崇拜,走和谐发展道路。
参考文献:
《文汇报》2011年11月23日.
贾芸:《改革开放以来党调整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历程及经验论析》

源于:论文格式范文网www.udooo.com

    copyright 2003-2024 Copyright©2020 Powered by 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备案号: 粤20174009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