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turnitin查重官网> 经济 >> 经济管理 >> 建筑经济管理 >生态经济学视角下中国经济生态化转型路径探析

生态经济学视角下中国经济生态化转型路径探析

收藏本文 2024-03-14 点赞:4591 浏览:10379 作者:网友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内容摘要:生态经济学是生态学和经济学的有机统一,是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理论。在中国经济发展过程中,需要借鉴生态经济学的思想内涵,分析中国生态环境问题对可持续发展的制约,探索经济生态化转型的路径。
关键词:生态经济学经济发展方式生态化转型
围绕经济可持续发展形成的生态经济学,是研究生态系统和经济系统的复合系统,即生态经济系统的结构、功能及其运动规律的学科。根据生态经济学的理论,发展生态经济,促进社会生产和自然界生产进行相对等的物质能量循环,有助于人类社会摆脱资源紧张、环境污染的生态危机,走上生态文明的发展道路。人和自然界之间生态与经济的良性循环关系是生态经济的内在特征,也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本质要求。当前中国日益严峻的生态环境问题成为可持续发展的根本性制约,亟待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此要借鉴生态经济学思想,大力促进经济生态化转型。
生态经济学的实质
生态经济学相对于传统经济学而言是巨大变革。经济学家把生态环境看作是经济的一个子系统,生态学家则把经济看作是生态环境的一个子系统。这种思想观念的逆向转变,将推动形成深刻的环境革命、经济革命和技术革命。生态经济基本理论的关注点在于社会经济发展同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的关系,人类的生存、发展条件与生态需求,生态价值理论,生态经济效益,生态经济协同发展等,对于指导可持续发展具有传统经济学无法比拟的优势。

(一)生态经济学的形成与发展

生态经济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是20世纪60年代后期正式创建的,美国经济学家鲍尔丁在他的论文《一门科学——生态经济学》中首次使用“生态经济学”这一术语,成为生态经济学的最早倡导者。1980年,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确定将生态经济作为1981年《环境状况报告》的第一项主题。1989年,《Ecological economy》的出版和国际生态经济学会的成立标志着生态经济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诞生。中国生态经济学研究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1994年《中国二十一世纪议程》的颁布,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引入,扩展了生态经济学的理论研究框架。在应用上,生态经济学逐渐在生态园、生态城市、生态农业的建设中发挥了指导作用。
从生态系统的角度全面深入地认识生态经济学的内涵,认识生态经济的生态学和经济学的特征关系,是促进经济与生态可持续性协调发展的理论前提。纯粹意义上的生态经济是一种理想的可持续发展状态,在现实社会发展阶段,即使最发达的国家,生态经济也没有完全实现,各国的生态经济还处于经济生态化阶段。

(二)生态经济及其基本特征和要求

根据生态经济学理论,生态经济是不破坏环境、不污染环境的经济,是不以不可再生资源为基础的经济,是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它具有生态学特征和经济学特征。生态经济的生态学特征表现为四个方面:一是系统性,即生态经济作为一个系统,包含生态系统和经济系统两大子系统;二是整体性,即生态系统和经济系统是有机统一的整体;三是循环性,是指整个系统中存在着“资源—产品—废物—资源”的双向网状的经济运动循环,在良好的生态条件下从事高产量、高质量和高效益生产;四是价值性,是指随着人类生产的扩大,当自然的再生产能力无法满足人类需要,人类社会需要投入必要的劳动对自然生态系统进行保护,对自然物质进行社会再生产。
生态经济的经济学特征主要有两个:一是公平与效率;二是外部性与内部化。根据生态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发展生态经济需要实现四个转变:发展目标从增长型经济转变为稳态型经济;物质流动方式从直线型经济转变为循环型经济;能量来源由从化石型经济转变为阳光型经济;生产与消费模式从产品型经济转变为功用型经济。生态经济学是中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型需要借鉴的重要理论。
中国发展生态经济的现实紧迫性

(一)自然禀赋相对不足

自然禀赋是一个综合性概念,包括了自然的环境属性、资源属性和发展条件属性。中国在人口众多的基本国情制约下,与庞大经济总量迅速发展对于环境容量的需求相对应,自然禀赋相对薄弱是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无法回避的客观条件和制约因素。
1.自然资源的匮乏。作为世界人口数量最多的国家,中国的人均资源占有量却大大低于世界人均水平,是典型的人口大国、资源小国。我国的资源总量和人均资源都严重不足,其中最基本资源如水、土、树、气、矿,人均水平大大低于世界平均水平。
2.生态容量不足。环境经济学理论认为,自然不仅为经济发展提供大量资源,也是经济发展的承载空间。“良好的生态环境具有扩散、贮存、同化废弃物的机能,从而保持生态系统的相对平衡状态”(徐康宁,2006)。生态足迹理论是研究生态承载量的重要理论,该理论认为“生态足迹是指能够持续地提供资源或消纳废物的、具有生物生产力的地域空间”(Wackernagel M,Rees W E,1996)。中国人口众多,生态足迹需求巨大,生态足迹供给(即自然生态系统的承载力)与之相比,处于相对不足的状态,对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形成了根本制约。

(二)经济发展的生态代价过大

在社会维度上,中国的生态环境问题表现为粗放型经济增长的生态代价过大。中国人口众多,而且资源利用效率低下,资源浪费、环境污染的人均水平较高,生态损失成为经济发展的代价,直接影响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
1.资源能源消耗严重,资源代价过大。一是资源消耗总量巨大;二是单位产值消耗过高。中国单位GDP的消耗强度大大高于世界平均水平。这样的资源利用效率和技术水平无法为经济的生态化转型提供持久的支持和动力;三是资源对外依存度日益扩大。上述问题充分说明,我国的国内资源已难以支撑传统工业文明的持续增长,现实状况要求必

摘自:毕业论文翻译www.udooo.com

须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2.污染物排放严重,环境代价太大。中国依靠高消耗换来的经济增长,废弃物排放多、环境污染严重是必然的结果。中国快速发展的30多年中,集中出现了发达国家上百年工业化过程中分阶段出现的环境问题,强度大、复合型和压缩型特点十分明显。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问题已经逐步使人们无法享受放心的食物、干净的水和清洁的空气。3.生态足迹缩小,生态损失过大。国际上用生态经济学的方法来计算生态价值和环境损失。“对于中国环境损失的计算指标如绿色GDP等,大多数计算的是狭义环境损失。如世界银行曾经计算:中国空气质量恶化对人的健康影响为年/329亿美元,酸雨对农作物和森林的影响为年/50亿美元,加上水源损失,占GNP的8%”(杨柳、杨帆,2010)。
中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型的根本路径
作为新型文明形态的生态文明对社会经济结构提出了新要求,从整个经济系统看,要求人类的经济活动应实现自然资源利用率最大化和对生态环境损害最小化。从产业价值流程看,人类产业活动过程应把对资源的浪费和对生态的破坏降到最小。生态文明对于社会经济结构的要求就在于建立生态化的经济发展模式,正如丁鸣、周育国(2009)指出的,“现代人类的生产劳动要以遵循生态系统的规律、减轻自然环境压力为出发点,努力做到最有效利用自然资源、最充分地循环利用废物、最小量地排放污染物”。因此,生态化是经济发展方式彻底转变的必由之路和根本要求。中国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需要大力发展生态经济,实现经济的生态化转型。

(一)制定生态经济发展的战略体系

“‘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之一就是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取得重大进展,单位GDP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大幅下降,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显著减少,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因此,要“立足我国的基本国情,紧紧围绕科学发展的主题、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线和提高生态文明水平的新要求,走出一条代价小、效益好、排放低、可持续的环境保护新道路”(周生贤,2011)。实现这样的目标,必须以生态经济学理论为指导,把环境因素纳入国民经济决策之中,把生态问题提升到整个宏观经济决策的前端,制定促进中国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经济战略目标。根据生态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发展生态经济需要制定战略体系,制定国家的生态经济标准和评价生态经济效益的指标体系,加强生态经济的立法与执法,建立生态经济的教育、科研和行政管理体系。

(二)进行产业体系的生态化转型

生态产业是21世纪的主导产业,摆脱传统产业发展模式,转向生态产业结构是中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产业基础,它是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性战略体系。
1.发展生态化的工业。工业生态化包含两个方面的内涵:一是作为一种结果和目标,指的是生态型的工业化。其所指的工业化社会不仅有着发达的经济水平、高素质的人群和合理高效、持续发展的工业体系,同时还应具备良好的生态环境;二是作为一种过程,指的是工业化的进程同时也是生态理念的贯彻、生态工程技术的广泛应用和推广以及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建设过程(王东,2007)。建设生态文明,必须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促进产业体系的生态化转型。
2.发展生态化的农业。生态农业代表了现代农业发展的方向。生态农业是一个农业生态经济复合系统,将农业生态系统同农业经济系统综合起来,以取得最大的生态经济整体效益,实现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的统一。生态农业是一种知识密集型现代农业体系,是农业发展的新型模式(李长青,2007)。
3.发展生态化的怎么写作业。生态优良己经成了人们健康身心和丰富物质精神生活的追求。所以,发展生态怎么写作业,必然是建设小康社会生态文明的应有之义。要大力发展生态怎么写作业,为生态文明注入新的活力。

(三)进行生态化的科技创新

科学技术水平的高低直接决定资源利用程度的高低,对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具有重要影响,是影响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根本性因素。中国自主创新能力不强、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长期受制于人,是制约经济发展质量提升的重要因素。依靠科技创新,可以提高对传统资源的利用率,并赋予资源以新的价值,减少对现有资源的需求量,开发新的资源种类,加快对污染物的再利用和充分治理,减轻或消除已有的环境污染,并最终根治环境问题。“科学家预测,未来10年到20年,以绿色、智能、可持续发展为特征的新的科技革命将会发生”(赵增彦,2011)。生态经济学理论表明,必须把发展科学技术尤其是生态化技术作为转变发展方式的根本动力。为此要求把社会效益和生态环境效益融入科技创新的目标体系之中,进行生态化的科技创新,促进产业的绿色升级。淘汰浪费资源、破坏环境的传统落后技术,开发绿色低碳技术、资源综合利用技术、节约和替代技术、能量梯级利用技术、废物综合利用技术等有重大推广意义的资源节约和综合利用技术,构建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科技支撑体系,为节能减排提供科技支撑。
参考文献:
1.徐康宁.环境经济学读本[M].江苏人民出版社,

源于:论文的格式要求www.udooo.com

2006
2.Wackernagel M,Rees W E.Our ecological footprint:reducinghuman impact on the earth[M].New Society Publishers,1996

3.杨柳,杨帆.略论中国建设生态文明的大战略[J].探索,2010(5)

4.丁鸣,周育国.论人类社会发展的生态文明向度[J].理论前沿,2009(23)

5.周生贤.提高生态文明水平[J].求是,2011(7)

6.王东.工业生态化与可持续发展[J].上海经济研究,2007(1)

7.李长青.构建生态化新农村发展模式[J].经济导刊,2007,11(1)

8.赵增彦.生态文明建设:日趋强化的资源环境约束的有效途径[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4)

copyright 2003-2024 Copyright©2020 Powered by 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备案号: 粤20174009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