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turnitin查重官网> 政治 >> 科学发展观 >论新中国慈善事业中断网

论新中国慈善事业中断网

收藏本文 2024-02-29 点赞:5348 浏览:19491 作者:网友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要:慈善在我国源远流长,由于受到思想认识、政治体制、经济状况以及国际环境等因素的影响,慈善事业在上世纪90年代以前基本处于中断状态。对于慈善事业的中断,要历史地、辩证地看待,并注意从中得到有益启示,以更好的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慈善事业的发展。
关键词:慈善

源于:标准论文格式范例www.udooo.com

事业中断原因
慈善源自于人类的仁爱之心,是人类本性的一种表现。在西方,“慈善事业”一词与英文“philanthropy”相对应,通常指众多的社会成员建立在自愿基础上所从事的一种无偿的、对不幸无助人群的救助行为。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倡行与发展慈善事业的国家。据文献记载,中国早在西周时期就设立了专门官职来施予惠政,救济贫病之民。与此相应的是,中国慈善思想也源远流长,儒家的“仁爱”,道家的“积德”,墨家的“兼爱”都蕴含着济世救人、福利民众的慈善理念。

一、新中国慈善事业的中断

1949年新中国建立之前,全国各地有着为数众多的慈善团体与机构。1950年4月起,新中国开始对旧有的慈善机构进行接收、改造和调整。随着整风运动、反以及“大跃进”的开始,“左”倾思想蔓延,阶级斗争严重扩大化,社会上一切行为逐步被“政治化”。在这种情势下,慈善事业也难逃政治化与阶级化的命运。如,在这段时期被冠以“封资修”的帽子而被批判,各级红十字组织被撤销,总会大部分工作人员调离或下放到干校,国内工作被迫停顿达十年之久。甚至作为新中国各项福利事业的领导机构内务府,也于1968年底被裁撤。中国慈善事业彻底走向中断。直到上世纪90年代初,才逐步得以恢复。

二、慈善事业中断的原因分析

慈善事业是一项系统的工程,它的发展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主要有思想认识、政治体制、经济状况、国际环境等几个方面。
其一,思想认识因素。马克思在他的经典著作《哥达纲领批判》一书中讨论了未来社会的分配原则。他认为,未来社会在社会消费资料分配时必须做以下扣除:一,“和生产没有关系的一般管理费用”;二,“用来满足共同需要的部分,如学校,保健设施等”;三,“为丧失劳动能力的人等等设立的基金”等。[3]在马克思、恩格斯看来,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社会,慈善活动的扶弱济困功能应当由社会共同体自觉承担。受马克思、恩格斯对慈善态度的影响,1949年和1951年发表了《“友谊”,还是侵略?》、《应当重视电影<武训传>的讨论》,批判了资产阶级与封建文化的“伪善”,对当时的思想领域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其二,政治体制因素。政治因素是影响慈善事业发展众多因素中最直接、最迅速也是最明显的。新中国成立后,受极“左”思想的支配,政府对慈善的理解产生了片面的认识。1950年中国人民救济总会成立,将原来各类民间慈善团体统统并入其中。民间慈善机构既被并入,不再独立,失去了活力,没有了生存发展的空间,慈善事业的衰熄与停滞也就势所必然了。
其三,社会经济因素。存在一定的收入差距、贫富差别是慈善事业存在的社会基础。在计划经济年代,“一大二公”的体制背景下实行的是一种平均主义的分配方式,慈善事业的发展缺乏社会基础。这不仅消灭了慈善事业赖以发展的贫富差别社会基础,更重要的是,这种低效率的分配方式最终导致社会整体的收入水平与生活水平的普遍低下。在个人都自身难保的情况下,每个人都需要被救助,人人无力救助别人,即使存在怀有慈善之心的人,也难有善举。因此,在那个年代,社会经济的发展程度直接影响了慈善捐献的可能。
其四,国际环境因素。在过去的战争年代,曾有一些外国传教士打着“慈善”的幌子在我国设立许多所谓的慈善机构,其实质却是毒害中国人民的工具。因而,在50-70年代,慈善事业就被视为殖义的麻药和资产阶级的糖衣炮弹被扫地出门。不仅对外国人办的慈善事业如此认定,而且对中国人自己办的慈善事业也一概否定,社会上普遍认为慈善事业是地主阶级的伪善之举,是蒙骗和愚弄民众的工具,将其当作封建毒素大批特批,对兴办和发展慈善事业可谓讳莫如深。

三、正确看待新中国慈善事业的中断

新中国对慈善事业的否定,的确给社会主义建设带来了一些困难。但从另外的视角看,新中国成立之初稳定新生政权是首要任务,而慈善作为旧社会制度的附属品在当时社会是应该摒弃的。从经济任务上说,彻底的推翻封建经济基础,建立社会主义经济制度是新中国恢复经济的首要任务,而慈善经济与这一根本任务是矛盾的。从思想任务上说,新中国成立以后是新事物代替旧事物的时期,慈善在当时被打上资产阶级的烙印,属于旧事物的范畴,在思想层次不宜提倡。
对于中国慈善事业的发展,应该结合我国独特的历史背景、文化背景、制度背景,科学的借鉴西方国家慈善事业先进的理念、方法与优秀的成果,探析出中国慈善事业发展的新道路。
参考文献:
《周礼·地官》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人民出版社1963年版,第20页
作者简介:魏玮,女,天津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专业2010级研究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方向。

copyright 2003-2024 Copyright©2020 Powered by 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备案号: 粤20174009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