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turnitin查重官网> 医学 >> 临床医学 >简论药剂学药剂学新技术与其在改善药物功效中作用

简论药剂学药剂学新技术与其在改善药物功效中作用

收藏本文 2024-02-13 点赞:22541 浏览:97151 作者:网友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要] 通过查阅国内外文献,分析总结近年来药剂学出现的诸如固体分散体制备技术,包合物制备技术,聚合物胶束、纳米乳与亚微乳制备技术,微囊与微球制备技术,纳米粒与亚微粒制备技术,脂质体与泡囊制备技术等制剂新技术在改善药物功效方面的作用,并进一步展望药剂学学科今后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 药剂学;技术;药物功效;作用
[] A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2)12(b)-0023-02
药剂学是一门研究药物制剂的基本理论、处方设计、制备工艺、质量控制和合理使用等内容的综合性学科。近年来,出现多种药剂学新技术,在改善药物功效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本文就这些年出现的新技术及其在改善药物功效中的作用做一简要的总结。
1 固体分散体制备技术
固体分散技术作为一种新型的制剂系统,主要是通过微粉化、 粉状溶液、固体分散体和溶剂沉积等技术将难溶性药物高度分散在固体载体材料中,显著增加难溶药物的溶解性能,从而提高药物制剂生物利用度。近年来,发展了将固体分散体直接填充入胶囊的技术,固体分散体作为一种中间剂型,可根据需要制成软胶囊剂、硬胶囊剂等,便于临床上缓控释制剂的开发。另外,表面活性载体的应用越来越普遍,由于载体对于游离性药物而言,是作为分散剂或乳化剂的,从而阻止了任何水不溶性表面层的形成,药物被分散或乳化成了极细的状态,显著提高了药物的溶解度。
现在利用固体分散体制备的缓控释制剂越来越多,如对于难溶性药物伊曲康唑,采用喷雾干燥法制备其固体分散体,由于选用了聚乙烯吡咯烷酮(PVPK30)为载体,显著提高了伊曲康唑的溶解度及体外溶出速率[3]。黄曙宾等[4]以乙基纤维素为载体,采用固体分散体技术制备的葛根素缓释胶囊有很明显的缓释效果,并显著提高了葛根素的生物利用度。杜江等[5]采用喷雾干燥法制备的黄褐毛忍冬总皂苷的肠溶型固体分散体能达到肠溶和粉末化。吕文莉等[6]采用固体分散体技术,使番茄红素以分子复合物的状态存在于固体分散体中,显著改善了难溶性番茄红素的生物利用度。
2 包合物制备技术
包合物(inclusion complex)系指一种特殊的络合物,是由一种分子被全部或部分包合于另一种分子的空穴结构内而形成的。这种包合物由具有一定空穴结构的主分子(包合材料)和客分子(通常为有机药物)两种成分组成。主分子的空穴结构,足以将客分子容纳在内,通常按1∶1比例形成分子囊。目前常用的包合材料为环糊精及其衍生物[7]。
有机药物借Vander Waals 力形成包合物后,有如下功效:(1)增大溶解度,提高稳定性,使液体药物粉末化。如难溶性药物前列腺素E2经包合后溶解度大大提高,可制成注射用粉末。(2)掩盖药物的不良气味。如陈皮挥发油制成包合物后,可粉末化且可防止挥发;盐酸雷尼替丁制成包合物后能显著改善其不良臭味,提高患者用药的依从性。(3)调节药物的释放速率,提高药物的生物利用度。如诺氟沙星制成β-环糊精包合物胶囊后,起效快,相对生物利用度提高到141.6%;硝酸异山梨醇酯-β-环糊精包合物片剂具有明显的缓释性,其血药水平可维持相当长的时间。(4)降低药物的刺激性与毒副作用。如磷酸苯丙哌林片可减小舌部麻木的副作用。
3 聚合物胶束、纳米乳与亚微乳制备技术
胶束是由过量的表面活性剂在水中自组装形成的一种热力学稳定系统,其疏水核心能较大量地包载疏水性药物,具有缓释作用[8]。由于进入体内后,低分子表面活性剂胶束会被血液稀释,从而容易解缔合,无法将药物送至靶区。而聚合物胶束却是一种优良的药物载体,且有天然的被动靶向作用。粒径较小的聚合物胶束,有很好的阻止透过性,不易被巨噬细胞吞噬,能在有渗透性血管的组织(如肿瘤、炎症区或梗死区)聚集;粒径大的聚合物胶束,主要浓集在巨噬细胞丰富的肝脾等部位。胶束的疏水中心能大量地包载疏水性药物,如包载的药物是液态,则形成纳米乳或亚微乳;如包载的药物是固态,则形成纳米囊或亚微囊。
聚合物胶束、纳米乳和亚微乳均可作为药物的载体,但目前在药剂学中还主要处于试验研究阶段,已广泛应用的实例有抗排斥反应的环孢素浓乳,其在体内可自发地形成纳米乳。
4 微囊与微球制备技术
微囊和微球的粒径范围为1~250 nm,属微米级,又

摘自:学报论文格式{#GetFullDomain}

统称微粒[9]。微囊(microcapsules)系指利用天然的或合成的高分子材料作为囊膜(membrane wall)将固态或液态药物包裹而成的药壳型微囊;微球(microspheres)则指使药物溶解和(或)分散在高分子材料中,形成的骨架型微小球状实体。
蛋白质和多肽类大分子物质以及抗生素等药物对一些难治愈疾病有很强的药理作用,且副作用少,但是稳定性差。近年来,微囊化技术越来越多地应用于生物医学领域[10],将一些生物大分子物质微囊化后能最大程度地保持药物的生物活性。另外,还可通过调节微囊或微球壁厚度和孔径大小,以达到缓释或控释的目的。如李药兰等[11]以乙基纤维素为囊材,采用乳液溶剂挥发技术制备的茶多酚缓释胶囊,达到了提高茶多酚稳定性和缓释的双重作用。易金娥等[12]以生物可降解型明胶和阿拉伯胶为囊材,采用复凝聚法制备的阿维菌素微囊,显著提高了阿维菌素的疗效,降低其毒副作用。
5 纳米粒与亚微粒制备技术
纳米粒(nanoparticles)由高分子物质组成,粒径为10~100 nm,其可分为骨架实体型的纳米球和膜壳药库型的纳米囊。如果粒径为100~1 000 nm,则为亚微粒。
药剂学中纳米粒、亚微粒具有特殊的医疗价值[13]。因为制成纳米粒和亚微粒的药物,理化性质被隐藏,其体内过程依赖于载体的理化性质。另外,纳米粒、亚微粒对肝、脾或骨髓等部位均具有被动靶向性,这个特点在疑难病的治疗和新剂型的研究中有广泛的用途:(1)作为抗癌药物的载体,是极其具有价值的,因为肿瘤的血管间隙只有100 nm,能允许粒径小于100 nm的粒子,如载药纳米粒,从肿瘤有隙漏的内皮组织血管中逸出,从而进入肿瘤内发挥疗效;(2)能使抗生素、抗真菌和抗病对细胞内细菌的感染的治疗疗效增加;(3)作为口服制剂,可防止一些药物,如肽、疫苗类等,在消化道的失活,提高口服稳定性和生物利用度;(4)作为黏膜给药的载体,纳米粒和亚微粒滴眼剂可以黏附于结膜和角膜,从而大大延长作用时间,另外也可制成鼻黏膜、经皮吸收等各种给药途径的制剂,延长或提高药效。6 脂质体与泡囊制备技术
脂质体是由一层或多层同心的脂质双分子膜包封而成的球状体,其作为药物的载体可提高药物疗效,减少副作用[14]。目前,脂质体已用于抗癌药物、抗菌和抗寄生虫病药物、抗病物、酶和激素等的载体,并还可作为免疫激活剂,用于抗肿瘤的转移等,均取得了显著的疗效。另外,最近还新开发了温度敏感脂质体、pH敏感脂质体,免疫脂质体、掺入糖脂的脂质体、前体脂质体、聚合脂质体、磁性脂质体等等,这些新型脂质体在包封率、稳定性和靶向分布等方面进行了改进,大大扩大了脂质体的应用范围。陆

源于:论文格式范文模板www.udooo.com

伟跃等[15]研制的一种叶酸-脂质体,能通过叶酸受体途径内吞入胞,显著靶向富集F受体的肿瘤细胞。张磊等[16]采用逆相蒸发-超声法制备了胰岛素纳米脂质体,证实制备的脂质体能保护胰岛素在小肠中的活性,且能促进胰岛素的吸收。陈凝等[17]运用实验证明紫杉醇脂质体体内给药对外周白细胞的抑制作用要小于紫杉醇注射液,且其脂质体的抑瘤效果显著优于其注射液。
泡囊(niosomes)又称类脂质体,由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组成,也具有类似脂质体的封闭的双层结构,与脂质体的体内外性质极其相似,但比脂质体稳定,不易泄露,是一类极有前途的新型给药系统。粒径较小的泡囊(小于50 nm),不易被巨噬细胞吞噬,可延长体内时间,具有优良的组织穿透性,尤其可在肿瘤、炎症区或梗死区等有渗透性血管的组织聚集,故具有天然的被动靶向作用。粒径大的泡囊在肝、脾浓集处也有被动靶向作用。另外,泡囊也有缓释性、提高药物稳定性和降低药物毒性等特性。
随着分子生物学、分子病理学、分子药理学等生命科学的兴起和发展,构建能够改善药物功效、使药物疗效更充分发挥、使药物毒性变得更低的给药系统成为迫切需求,而改善药物功效也早已成为了药剂学的重要研究任务和工作目的。
[参考文献]
张晓静. 固体分散制剂现状的分析与研究[J]. 中国医学杂志,2004,2(2):53-54.
任秀华,李高. 固体分散体在药剂学中的应用及进展[J]. 医药导报,2003,22(2):110-112.
[3] 孙伟张,曾仁杰,于波涛,等. 伊曲康唑固体分散体制备及体外溶出实验[J]. 中国医院药学杂志,2004,24(10):617-619.
[4] 王曙宾,黄兰芷. 葛根素缓释固体分散体制备及其体外释放度评价[J]. 中成药,2007,29(9):1285-1288.
[5] 杜江,丁宁. 黄褐毛忍冬总皂甙肠溶型固体分散体的制备及释放度考察[J]. 中国中药杂志,2002,27(7): 513-514.
[6] 吕文莉,戎飞,平其能. 番茄红素-泊洛沙姆 188 固体分散体的制备及溶出度和生物利用度研究[J]. 中国药科大学学报,2009,40(6):5.
[7] 钟秀英. 药用β-环糊精包合物制备、检验技术研究进展[J]. 中药材,2003,26(4):301-305.
[8] 陆彬. 作为载药系统的聚合物胶束和泡囊的研究[J]. 河南大学学报:医学版,2008,27(1):1-7.
[9] 崔福德. 药剂学[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
[10] 邢福保,成国祥,杨炳兴,等. 微囊微球的物理化学制备技术及其应用研究进展[J]. 胶体与聚合物,2003,(2):39-42.
[11] 李药兰,黄才欢. 茶多酚缓释微囊的制备研究[J]. 中药材,2000,23(5):281-283.
[12] 易金娥,孙志良,刘进辉,等. 阿维菌素微囊的制备及其体外释药的研究[J].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1):67-69.
[13] 张玮,张学农. 壳聚糖纳米粒制备技术研究进展[J]. 抗感染药学,2008,5(2):65-69.
[14] 赵海霞,郭兴奎,孔德亮,等. 脂质体制备技术[J]. 山东中医杂志,2000,19(7):435-437.
[15] 陆伟跃,力弘. 叶酸-脂质体制备及对 HeLa 细胞靶向作用[J]. 上海医科大学学报,2000,27(1):4-8.
[16] 张磊,平其能. 口服胰岛素纳米脂质体的制备及其降血糖作用[J]. 中国药科大学学报,2001,32(1):25-29.
[17] 陈凝,刘宝瑞. 紫杉醇脂质体瘤体内给药对荷S180实体瘤小鼠的抑瘤作用[J]. 中国肿瘤外科杂志,2012,4(1):40-44.
(收稿日期:2012-09-20 本文编辑:陈 俊)

copyright 2003-2024 Copyright©2020 Powered by 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备案号: 粤20174009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