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turnitin查重官网> 教学 >> 教学改革 >> 历史教学改革 >谈开掘开掘背景史实,走进历史深处

谈开掘开掘背景史实,走进历史深处

收藏本文 2024-04-03 点赞:33977 浏览:157259 作者:网友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历史的真相并非仅在直接呈现的史料中体现,正如西塞罗所说,“一目了然的事实一定是我们思想倒下去的地方”。史实的真相需要我们走到史实背后开掘背景史实。“背景史实”相当于孟子所说的“知人论世”,梁启超阐述为:“论世者何?以今语释之,则观察时代之背景是已”,“善为史者之驭事实也,横的方面最注意于其背景与交光,然后甲事实与乙事实之关系明,而整个的不至于变为碎件” (p.38)。对背景史实的考察是历史研究的重要方法与意义所在,也是高中历史教学中的重点内容,且高考中也屡次涉及,“王顾左右而言他”的命题方式已成为高考趋势。本文结合高考试题对背景史实做一清晰考察,希冀引起广大教师的重视。
通常,背景史实不会直接呈现于史料和史实中,常隐于众多特殊事实背后,以“原因”“条件”“动机”“理念”等形式影响着事件的发展,构成对特殊事实发生发展的“解释”。背景史实的主要功能在于解释。德国史学家德罗伊森在《历史知识理论》一书中将解释分为实用性解释、条件性解释、心理学的解释和理念的解释。实用性解释是借着事件本身所包含的自然因果来把握历史事件;条件性解释则是指对事情的发展有影响作用的因素,即牵制、提携或阻抑事物发展的因素;心理学的解释是要在历史事实中寻找推动此历史事实的意志力。理念的解释则指出“理念”是推动历史解释的终极因素 (pp.35~39)。
在教学中,我们接触最多的是“实用性解释”的事例,即从材料中直接提炼出结论,也可称作“直接性解释”,它不要求说明事件原因或条件,因此在此实用性解释暂不列入背景史实的分类中,而其他三类解释都可以归入背景史实的分析思路中。依上面的定义,我们可以将条件性解释分解为整体性和关键性背景史实,心理学的解释对应为动机性背景史实,理念性解释对应于概念性背景史实。现结合高考试题一一说明。

1.整体性背景史实

整体性背景史实与时代特点密切相关,对历史发展有整体性推动作用。如2011年江苏卷第21题考查了顾炎武重教化、倡廉耻、以拯救时代为己任的思想,而课标和教材上都没有提到相关话题,只提到批判君主专制和提倡经世致用。教学中教师也很少将教学资源挖掘到这一层面。其实第21题考察的正是顾炎武思想产生一个时代背景:阳明心学余波与专制体制导致的空疏学风、士大夫社会责任感淡漠等。这一整体性的背景史实从《日知录》中可找到渊源。
首先,顾炎武对阳明心学余波持批判态度。
材料1:心不待传也,流行天地间,贯彻古今而不同者理也,理具于吾心而验于事物。心者,所以统宗此理而别白其是非,心学二字,《六经》、孔孟所不道。
——

源于:论文提纲格式www.udooo.com

《日知录》卷十八《心学》条
梁启超也认为,明代士人崇尚空谈、放弃实学已成普遍风气,对于履行社会职责、解决社会现实问题的漠视,是明代学风“虚”的含义。顾炎武非常反对空谈,反对“终日言性与天道”,认为崇尚逍遥自在,实是一种自私和不负责任的行为。
其次,顾炎武强调“廉耻”以弥补心学之不足。
材料2:礼义廉耻,是谓四维。四维不张,国乃灭亡……然而四者之中,耻为尤要。人之不廉而至于悖礼犯义,其原皆生于无耻也。故士大夫之无耻,谓之国耻。
——《日知录》卷七《廉耻》条
材料3:有亡国,有亡天下。亡国与亡天下奚辨?曰:易姓改号,谓之亡国。仁义充塞,而至于率兽食人,人将相食。谓之亡天下。……保国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
——《日知录》卷七《正始》条
此处顾炎武强调了“耻”的重要性,是沿着材料1中的空疏学风提出的,我们看材料3如果不与材料2对照往往会误解此处“保天下”的含义,这里的“保”是“保人心”,即匹夫的责任就是人人有“耻”心,并且有挽救社会“无耻”世风的责任,顾炎武认为无耻之习中于人心,非闹到整个社会灭亡不止。
再有,顾炎武批判文化专制导致空疏学风。
材料4:自洪武平元,所收多南宋以来旧本,藏之秘府,垂三百年,无人得见……天下之士于是乎不知古。
——《日知录》卷十八《秘书国史》条
顾炎武认为文化专制造成明代的士人既不知古,也不知今,为学术走向空疏埋下了伏笔。从以上几则材料可以看出,顾炎武的种种思考都与明朝的时代特征密切相关,其思想是时代的具体反映。
再如,任世江老师以2011年全国课标卷第29、31题选择题为例提出的观点:知不知道太平天国从反孔到尊孔的变化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要理解当时太平天国面临政权不稳这一事实。知不知道东南互保问题不重要,重要的是要认识到当时清政府政权面临危机这样一个事实。这些都属于整体性背景史实的挖掘。
教学中如何开掘整体性的背景史实?首先,要处理好特殊与普通的关系,将历史事件放在大的时代背景下审视,着眼于时代背景的揭示。其次,不能仅囿于断代层面,要具有阶段通史视野。这是因为“人类社会的一切仍是上下连贯,并无突然的差异;注意的时限愈长,愈能看到史事的来龙去脉。……我们不得已研究一个时代,或说研究一个朝代,要对于上一个朝代有极深刻的认识,对于下一个朝代也要有相当的认识。”[3] (p.14)其三,对史实内容重新进行逻辑表达。如顾炎武的经世致用、批判专制是因明末的空疏学风误人、专制文风误国之痛引起的,其思想与时代背景有必然的历史逻辑性,在教学中要加以打通。

2.关键性背景史实

如果说整体性的背景史实是历史发展的巨大推手,那么关键性背景史实则是时代特征中最能推动事情发展的关键因素,“关键的”作用在于最大程度上突破阻抑,是整体性史实中具有推动性的、细节性的、同时又带有冲突性的史实。如2011年江苏卷第23题,由1832年改革牵涉出的英国保守主义政治,即属于关键性背景史实。与第21题顾炎武试题一样,如果仅依据教科书学生是无法作答的,但如果我们秉持开掘“背景史实”的理念,基于史实、通过推导便能轻而易举到捕捉到这一信息。
1832年议会改革是英国从贵族政治迈向政治的第一步,在讲英国政治时我们将太多的注意力放在限制王权上,只看到较以前封建统治的进步性,而不去关注英国资本主义发展的性。限制王权为政治扫清了障碍,限制只是手段,发展才是最终目的。教学中能揭示历史发展方向的史实才是关键史实。也就是说英国资产阶级代议制教学的重点是议会政治的改革与发展。虽然议会政治课标中没有提到,但江苏省教研室编订的《课程标准教学要求》中明确列出:可以选择有关英国议会为线索来贯穿教学过程,英国议会改革的有关史实,有利于理解资产阶级代议制在促进英国资本主义发展方面的作用。况且本专题既是讲资产阶级代议制,历史思考的对象应聚焦在资产阶级的议会政治,而不是单纯的限制王权。这样当我们确定议会改革为教学中的重点史实时,那么限制议会政治发展的阻碍性因素即成为关键性的背景史实,这时保守主义政治即自然被带出。我们以齐世荣、钱乘旦、张宏毅主编的《15世纪以来世界九强兴衰史》为证:材料1:在18世纪,英国政体实质是贵族寡头政治。但这时的贵族政治是代表向王权宣战、促进经济发展的进步力量,其反动性并不突出,也很少引起人们关注。
材料2:当时全国没有统一的选民资格限制,各地实行不同的选举人资格要求。……其目的限制选民数,把它压制在最低限度上,以便贵族操纵选举、控制选票。
材料3:从18世纪六十年代……到19世纪中叶……英国这时的奇怪现象是:一方面是经济的快速增长,另一方面是政治上的保守倾向。经济上的自由主义和政治上的保守主义同时存在,这构成了英国工业革命时期绝大部分时间的特点。
——齐世荣、钱乘旦、张宏毅
《15世纪以来世界九强兴衰史》
教学中如何探寻关键性的背景史实?首先,要整体把握历史,适当将历史去熟悉化。考察英国君主立宪制时要放在代议制的背景下,整体了解英国代议制的发展进程,不能仅局限于议会对王权的胜利,还要了解议会不断化的进程。其次,在关键性史实中寻找“不和谐”的声音。历史的精彩之处往往在“不和谐”之处,如上述材料3中“英国这时的奇怪的现象是:一方面是经济的快速增长,一方面是政治上的保守倾向。”这样的冲突往往是推动学生进入深度探究的契机。其三,关键性背景史实最后要回归整体之中。“保守主义政治”与“王权有限”一样是为了说明英国政治进程中所要解决的问题及特点,并最终说明英国代议制在促进资本主义发展中的作用,而不是纠缠于王权势力、保守势力自说自话的细枝末节上。

3.动机性背景史实

动机性的背景史实就是要找出事件发展中隐藏着的意图、意识。材料中通常不会直接表达这种动机,这就需要我们用长时段的眼光通观进程,从而发现历史真实。历史地图化时间为空间,将不同时间发生的史事浓缩于尺方空间,事件进程一览无余,容易找出事件背后人们的动机。如2011年海南卷:
2

1.图1显示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对欧洲国家经济援助状况。这一状况反映了

A.受援国已经成为援助国的经济附庸
B.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国际化空前加强
C.意识形态成为能否提供援助的前提
D.援助顿多寡取决于是否为战时盟国
从图中看出援助国中不包括苏联、东欧,而包括西德,可以基本定调美国的马歇尔计划是以意识形态为援助前提。起初,马歇尔计划似乎是刻意“淡化”意识形态,将东欧和苏联纳入受援国之列。但这种“淡化”却有另一层“用意”:如果苏联拒绝美国的提议,美国正好把分裂欧洲的责任推到苏联头上;如果苏联接受,那么美国就以援助为手段,迫使东欧国家的经济生活逐渐脱离苏联的轨道。实际上许多美国官员希望国家不接受援助。由于马歇尔计划是将西方国家占领下的德国西部完全纳入西方的轨道,因此,在实际已经确认两德不可能统一的情况下,在苏联退出马歇尔计划的巴黎会谈之后,美国正式启动了建立西德国家的工作,将西德纳入援助国之列,导致了两个德国出现。马歇尔计划其实是渗透了明显的意识形态。如果将马歇尔计划“援助”欧洲的过程一一显示于地图上,美国的真正意图已是昭然于世了。
那么如何发现历史表象背后隐藏的动机性背景史实呢?首先需要我们不仅要有描述、分析的意识,更要有综合、会通的眼光。历史解释需要分析,分析越精密,解释越深入。但也正如英国史学家巴特菲尔德所说的:我们不必作分析方法的奴隶。这是因为历史有其神秘性,复杂、多变而又深具灵性的人,其历史是无法依据分析的方法就能解释清楚的。而综合的特点是博览通观,“所有最后的综合即解释”。如果不对历史发展的过程作一个全瞰式的会通,我们就不会发现事物发展变化的深层动因。其次,要注意历史表达方式是多样的,不能仅拘泥于文字式的表达材料。除了历史地图外,历史大事记、年表、年谱也是历史的一种表达形式。从司马迁创年表开始,到宋代出现年谱、其于明清时期蔚为大观,年谱在史学界占重要位置。年谱的编修中就有以人带事、以事带人的取向,“做年谱的动机,是读者觉得那些文、诗感触时事的地方太多,作者和社会的背景关系很切。不知时事,不知背景,是领会不到作者的精神的”[4] (p.210)。年谱的体例较多,其中最主要的是要记载时事,即谱主的背景。如曾国藩的年谱除了谱主直接做的事情以外,清廷的措施、偏将的胜负、敌方的因应、民心的向背都要带出。检测如要做李鸿章的年谱,尤其要紧的还要把时事背景的范围扩大到世界各国。目前教学中已有不少老师注意到年表的一种简形式——大事记在揭示历史背景史实上的作用,如何成刚等的《历史教学中时序观念的培养》(《历史教学》2012年第1期)一文列举了1919年5月份工商界活动大事记、俄国二月革命大事记、梁启超的生平大事记来揭示深层的背景史实,从中洞察参与到历史事件中的人们的真正动机和意图。最后,要有心态史学的研究意识。“心态”一词原是17世纪英国哲学的产物,指的是集体心理学,它注重的是社会群体在社会生活中所共有的理念和意识。心态学对史学的影响不言而喻,教学中可适当引入心态史学,对动机和意图的揭示大有帮助。

4.理念性背景史实

理念常以概念的形式展开,通过概念来表达。一个社会,并不仅仅是由经济、政治等实体性内容所构成,删繁就简后实是由一系列概念所组成的。概念的运用有讲究,其作为“词语”只有置于确当的历史语境中才能被理解,只有了解一个“词语”的使用是“为了打击谁、轻慢谁或驳斥谁”,才能透彻了解该“词语”的意义。目前关于理念性的背景史实不断走入高考试题,并大显身手。如2011年上海卷:
32.英王查理一世在受议会审判时说:“你们企图审判国王,这是多么大的罪恶啊,我的权力是上帝所托付的。”法官说:“在国王和他的人民之间存在一个契约协定,一旦这条纽带被切断,那么只能说,别了,

源于:毕业论文指导记录www.udooo.com

君主统治!”这两段话体现了A.英王与法官的恩怨
B.国王至尊与法律至上的较量(1分)
C.国王与议会的矛盾(1分)
D.君权神授与人权的对立(3分)
所给出的三个得分答案中,其中D项得分最高,其赋分的原则就涉及理念性的背景史实。此题从具象的“人”和“物”(如国王、法官、法律、议会)逐渐上升到抽象的“概念”(君权神授、人权),这样一类史实不断扩大时空,不断浓缩人类演进中的实质,成为高度抽象概括的理念,成为推动历史解释的终极因素。

源于:毕业生论文网www.udooo.com

copyright 2003-2024 Copyright©2020 Powered by 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备案号: 粤20174009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