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turnitin查重官网> 下载中心 >南海西部冷涡区域上层海洋营养盐动力学

南海西部冷涡区域上层海洋营养盐动力学

收藏本文 2024-03-12 点赞:14108 浏览:58669 作者:网友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要:本论文从营养盐动力学的角度研究生物地球化学对中尺度冷涡发展不同阶段的响应。研究区域为南海西部(11°N-16°N,110°E-115°E),调查时间为2006年12月(东北季风期)和2007年8月和9月(西南季风期)。调查项目包括溶解活性磷酸盐(磷酸盐)、硝酸盐+亚硝酸盐(无机氮)、硅酸盐以及水文和生物等参数。南海西部是典型的寡营养盐海域,流动注射C18小柱富集的方法测定上层海洋的低浓度溶解活性磷酸盐,并首次成功地实现了相对比较完整的中尺度冷涡发展的现场观测研究。2007年8月和9月在南海西部的北部海域和南部海域先后观测到两个直径约为170 km和200 km的冷涡,命名为冷涡Ⅰ和冷涡Ⅱ。以25 m深度计,冷涡Ⅰ中心区较边缘区温度低6.8℃,盐度高0.9,密度大2.6kg m~(-3);冷涡Ⅱ中心区较边缘区温度低6℃,盐度高1.7,密度大2.9kg m~(-3)。营养盐浓度自冷涡的中心区向边缘区逐渐降低:以25 m深度的磷酸盐和无机氮的浓度计,在冷涡Ⅰ中心区分别为275 nM和3.3μM,递减到边缘区的低值5 nM和<0.3μM;在冷涡Ⅱ中心区分别为265 nM和7.8μM,降低到边缘区的低值6 nM和<0.3μM。0-100 m营养盐总量冷涡中心区是边缘区的4-7倍。冷涡Ⅰ中心0-100 m磷酸盐和无机氮总量分别为54.8±6.5 mmol P m~(-2)和792±98 mmol N m~(-2)(n=4 stations);冷涡Ⅱ中心的磷酸盐和无机氮总量分别为66.1±9.4 mmol P m~(-2)和1107±166 mmol Nm~(-2)(n=4 stations)。冷涡Ⅰ和冷涡Ⅱ边缘区0-100m营养盐总量(n=1 station),磷酸盐为14.1mmol P m~(-2)和11.5 mmol P m~(-2);无机氮为193.7 mmol N m~(-2)和152mmol N m~(-2)。东北季风期,0-100 m磷酸盐和无机氮总量分别为20 mmol P m~(-2)和224 mmol N m~(-2)(n-1 station)。基于冷涡的观测并冬季的数据分析,本论文对冷涡的不同发展阶段了初步的划分:西南季风期的冷涡处于“强化-成熟”期(冷涡Ⅱ,2007年9月1-8日),“成熟-衰退”期(冷涡Ⅰ,2007年8月15-24日),“衰退”期(冷涡Ⅰ衰退期,2007年8月25-31日)和东北季风期“涡”的背景场(2006年12月)。西南季风期,南海西部上层水体的氮磷比值高于Redfield比值;且呈现幅度的波动(1.44 mol mol~(-1))。伴随冷涡的涌升氮磷比值升高,当冷涡衰退时,氮磷比值又降回到背景值。分别为3-44 mol mol~(-1)(冷涡Ⅱ),1-36 mol mol~(-1)(冷涡Ⅰ),3-21 mol mol~(-1)(冷涡Ⅰ衰退)和5-20 mol mol~(-1)(涡)。氮磷比值与密度的关系,如果不考虑生物活动,南海深层涌升上来的水团其氮磷比值均约为13.7(s.d.=0.3)。高的氮磷比值模式,一定被产生于一个原位的生物,产生氮,消耗磷,两个兼而有之。推测是固氮,调查区域大量束毛藻的存在,以及海表观测到束毛藻的水华,支持了固氮这一检测设。海流分布特征湄公河冲淡水区高氮磷比值固氮藻类的降解对冷涡区的影响是有限的。因此,南海西部冷涡区观测到的高氮磷比值是固氮对冷涡的响应,且高营养盐比值来冷涡区的原位生产,即冷涡发生时,寡营养盐海区的固氮也随之促发,氮磷比值随之出现异常高值。冷涡衰退时,氮磷比值又降回到背景值。在此基础上,:处于冷涡不同发展阶段的营养盐比值模式的差异,是生物固氮对不同发展阶段冷涡的不同响应导致的。冷涡驱动的深层/次表层冷水涌升上来的磷酸盐和铁,可能促使固氮的发生。西南季风期,湄公河冲淡水对南海西部影响很大,其携带的大量铁元素也可能提高固氮速率。冷涡发展阶段的演化,营养盐吸收百分比从32%(冷涡Ⅱ)增加到74%(冷涡Ⅰ)。基于两端员混合模型估算,冷涡Ⅰ和冷涡Ⅱ中的生物固氮分别了上层海洋氮需求总量的22.2%和17.8%。关键词:南海西部论文中尺度冷涡论文营养盐动力学论文冷涡的不同发展阶段论文固氮论文

    摘要5-7

    Abstract7-18

    章 绪论18-29

    1.1 寡营养盐海区营养盐的分布模式和动力学特征19-26

    1.1.1 寡营养盐海区的基本特征19-20

    1.1.2 中尺度涡旋(mesoscale eddy)20-22

    1.1.3 营养盐及氮磷比值的分布特征及动力学调控机制22-26

    1.2 南海营养盐的研究现状26-27

    1.3 研究内容与27

    1.4 论文框架27-29

    章 研究区域与方法29-41

    2.1 南海西部海域概况29-32

    2.1.1 南海西部海域地理环境29-31

    2.1.2 南海西部的水团31-32

    2.1.3 南海的中尺度涡旋32

    2.2 样品采集及分析方法32-37

    2.2.1 航次及采样站位设置32-35

    2.2.2 分析方法35-37

    2.2.2.1 溶解活性磷酸盐(soluble reactive phosphate,SRP)35-36

    2.2.2.2 硝酸盐(NO_3-N)、亚硝酸盐(NO_2-N)和硅酸盐(SiO_3-Si)36

    2.2.2.3 温度、盐度等水文参数36-37

    2.2.2.4 遥感—海面数据来源37

    2.3 数据的质量控制37

    2.4 盐度效应(离子强度)的影响37-38

    2.5 过量氮(DINxs)和过量磷(P~*)38-39

    2.6 冷涡和固氮对新生产力贡献的估算39-41

    章 南海西部海区营养盐的分布模式41-67

    3.1 南海西部的水文概况及冷涡的基本特征41-46

    3.2 营养盐分布的时空特征46-62

    3.2.1 南海西部营养盐的分布特征46-56

    3.2.1.1分布特征46-50

    3.2.1.2 垂直分布特征50-53

    3.2.1.3 冷涡中心的时间序列变化特征53-55

    3.2.1.4 冷涡中心区与边缘区的比较55-56

    3.2.2 不同季节南海西部和SEATS营养盐的分布特征56-62

    3.3 南海西部上层海洋营养盐比值和过量氮的分布特征62-65

    3.4 南海西部上层海洋生物参数的分布模式65-67

    3.4.1 叶绿素荧光值的分布模式65

    3.4.2 固氮藻-束毛藻和胞内植生藻的分布模式65-67

    章 南海西部上层海洋营养盐的动力学67-77

    4.1 上层海洋营养盐的动力学特征67-72

    4.1.1 冷涡区固氮发生的可能性68-70

    4.1.2 湄公河冲淡水的影响70-72

    4.1.3 固氮对冷涡的响应72

    4.2 中尺度冷涡和固氮对新生产力的贡献72-77

    4.2.1 冷涡对新生产力的贡献72-75

    4.2.2 固氮对新生产力的贡献75-77

    第五章 总结和展望77-79

    5.1 本论文总结77-78

    5.2 尚未解决的科学问题和工作展望78-79

copyright 2003-2024 Copyright©2020 Powered by 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备案号: 粤20174009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