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turnitin查重官网> 下载中心 >太平《太平经》官德思想与其现代价值查抄袭率理工

太平《太平经》官德思想与其现代价值查抄袭率理工

收藏本文 2024-03-06 点赞:6807 浏览:19929 作者:网友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 要: 道教经典《太平经》蕴含丰富的官德思想,彰显“省欲去奢”、“柔弱不争”的为君之德,以及“忠诚”、“劝谏”的为臣之德。在政治主体美德、政治行为的道德调控、官员自身的道德修养等方面,《太平经》官德思想对于现代政治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
关键词: 《太平经》;官德思想;政治;借鉴价值
1002-7408(2013)04-0106-03
成书于汉代的《太平经》共一百七十卷,是早期道教的重要经典,“其言以阴阳五行为家,而多巫觋杂语”(《后汉书·襄楷传》),体现了学术向宗教信仰转化的特征。《太平经》卷帙浩大、内容庞杂,思想丰富,深邃睿智的政治思想尤为突出,其官德涉指主要包括为君之德与为臣之德两个方面,具体表现即人们通常所说的明君和清官。为君者德高,为臣者有道,珠联璧合、相得益彰,天下兴矣。古往今来,官德乃为官之魂、为官之本,《太平经》蕴含的官德思想具有重要的现代借鉴价值。

一、为君之德

在传统社会,君王是最高的统治者,他们手中掌握着至高无上、生杀予夺的大权,“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诗经·小雅·北山》)是君王地位的真实写照。正是因为君王地位是至高无上的,所以“君德”在“官德”要求中显得尤为突出,君王的道德品行、君王的政德修明是治国安邦的重要保证,“御民之辔,在上之所贵;道民之门,在上之所先;召民之路,在上之所好恶。”(《管子·牧民》)只有君王们自己在道德上做出表率,在行动上做到“敬言直行”,才能用道德来教化臣民,有效地推行德政。
《太平经》特别重视君王自身的品德,并把此作为规范统治者行为的戒条。认为“君者当以道德化万物,令各得其所。不能够变化万物,不能称君也。”20君王有导化万物、并使其各自得到归宿的道德义务,否则称不上君王,这个要求是相当高的,在当时的社会只能是一种不可能实现的理想追求。书中曾不止一次地强调“为君之德”的重要性,呼唤出现“太平德君”的好皇帝,认为只有圣王德君治理天下,臣民才顺风而从,天下才向化而治,“君乃法道,其臣德矣;民乃取法于臣,臣德则民仁矣。” 714君德之重要可见一斑。结合其“道(家)主儒(家)末”的特征,笔

源于:大专毕业论文范文www.udooo.com

者认为《太平经》的“为君之德”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省欲去奢。道家反对统治者穷奢极欲,去除过分、奢侈和骄纵的行为,节制感官享乐,倡导有度的物质生活。认为穷奢极欲则必然将妨害劳动人民的基本生存。《太平经》继承了道家俭啬寡欲的思想,认为贪欲为“恶”,即使把天下奇珍异宝给予自己,也终将“力而不及,物系其两手,弊尽之,犹不能致也”, 153将“省欲去奢”视为为君之德的重要政治美德,并附上了宗教神学的外衣。首先,《太平经》以“动物觅食、雌雄相交、换毛脱羽”为喻,认为君王应该“万物守本”,以“用者为急,不用者为不急” 42作为消费的道德底线,保持质朴、节俭的生活习惯,不应该受到繁礼缛文的束缚,方可终其天寿。其次,针对当时皇家葬礼铺张浪费的淫祀之风,《太平经》认为君王应该效古,反对奢侈厚葬,主张薄葬、浅葬,其理由就是:“生人,阳也;死人,阴也,事阴不过阳……事阴反不过阳,则致逆气。” 49有德君王必须顺从“阴弱于阳”的“天法”,以“兴阳为至,降阴为事”,严格控制葬礼规格,方可平治天下,否则、便会获罪于天,受到天道的制裁,从而陷入“逆政”的困境。再次,君王应将“省欲去奢”的观念贯彻到国家治理中,比如禁酒,让人们认识到“凡人一饮酒令醉,狂脉便作,写卖失职,更相斗死,或伤贼;或早到市,反宜乃归;或为奸人所得,或缘高坠,或为车马所克贼,推酒之害万端,不可胜记” 214的失礼、失财、失命之严重后果,不纵容黎民百姓酿酒、酗酒,损失浪费粮食,此为“有德之君”。
2.柔弱不争。道家“贵柔”,坚持守柔处弱、谦退不争才是正确的为政之道与生存之法,将虚怀若谷、容纳百川的人称为“上德”。《太平经》继承了道家柔弱不争、天道助弱的思想,认为“夫弱者,道之用也;寡者,道之要也。故北极一星星,而众星属,以寡而御众也,道要一,而道属焉。是故国王极寡,而天下助而治,助寡之效也。父母极强,反助婴儿,是强助弱之效也。” 703因为上天保佑,弱者反而占据上风;弱者不与别人争强,但人们争先恐后帮助他为强,“故不争而善胜。” 3宽柔相济是君王自我修养的重要部分,“人君职会,当与众贤柔共平治天下也。” 39《太平经》中关于劝诫君王奉行“柔弱不争”之德中最突出的表现就是“急断金兵”,反对过多使用“武力”,文中不止一次提及这一点。“(今)尚勇力自轻,令使传相治,因而相困,反更相克贼,迭相愁苦,故天下人无相爱者,大咎在此。” 164“武力”使人们热衷于相互残杀,灾难痛苦接踵而至,天下人们不再相亲相爱,此为大祸害也。当务之急,君王应该“急断金兵”,恢复德治,其天下必得到大治而迅速太平,“急断金兵,敢有持者,悉有重罪,即时火灾灭除,其治太平,天下莫不言‘善哉’。” 226“失几何,灭绝几何,更起或即复,或大久大败,久乃能复也,故小毁则疾复也。” 373“帝王以治,不用筋力,能知行此,夷狄自伏,性之不已成真人。故圣人之教,非须鞍揣击而成,因其自然性立教。” 725由此我们也可以感觉到《太平经》深受老子“不以兵强天下”、“以柔弱胜刚强”思想的深深影响。

二、为臣之德

臣乃君王为政之本,“内圣外王”一直是儒家为官之道的政治理想境界,官德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君王地位的安定。《太平经》采纳了儒家君德的中心理念,认为“是故古者帝王,有宫宅以仕有德,不仕无功之臣。有德之人,天地所爱,可助帝王安万物;无德之人,天地所怨,阴阳之贼”。401推崇有德之臣,并把“忠诚”、“劝谏”作为为官之德的首要内容。
1.忠诚。《太平经》在“为臣之德”方面一反其“道(家)本儒(家)末”的特点,较多地继承了儒家思想,提出一系列的忠君要求。《太平经》认为,“夫上善之臣子民之属也,其为行也,常旦夕忧念其君王也,念欲安之心,正为其疾痛,常乐帝王垂拱而自治也,其臣民莫不象之而孝慈也。其为政治,但乐使王者安坐而长游,其治乃上得天心,下得地意,则使万民莫不欢喜,无有冤结失职者也。” 133上善之臣的标准就是“忠”,谨慎恭良,时时为君王担忧,协助君王平治天下。要求臣子都要遵守“忠” 这一政治规范,把臣子比喻为君王的仆役,“臣者,必当助帝王德君共安天地六方八洞。” 422仆人效忠于主人乃是天经地义的事情,不可违背。所以《太平经》“提倡忠君,鼓励‘贤人’学道出仕,为帝王良辅善吏,治国致太平。” 42“为臣当忠”,做一个“良臣”,“为臣民乃不忠信,其罪过不可名字也。” 257为臣对君王不忠诚,其罪过则无可为名状,要受到上天的惩罚,“尸录邪恶贪贼,欺上害下大佞,名为惯贼,似人之形,禽兽之情,无益天地阴阳,灾深当诛亡。” 302对那些欺上瞒下、贪婪成性的“官贼”予以最严厉的痛斥与警告。对于臣子对

源于:论文的标准格式www.udooo.com

君王的忠诚,《太平经》中还有一段精彩的描写:“臣见君父之衰,救之,使其更兴盛,是大功也。深知其衰也,不救之,或反言而去,名为倡訞,罪不除也。……臣知其君有失,将睹凶害而救之,使其更无凶害,是大功也;知而不救,名倡凶,其罪不除也。……知君理失其要意,灾害连起,而救助其理之,是其宜也;为晓事之臣。知而不救,其罪不除也。……臣知其君年少,其贤未能及,事而救之,助其为知,是其宜也;知而不助为贤,反言不及,名为不忠,弱其上,其罪不除也。……臣知其君老,有天期而忧之,为其索殊方、大贤之助、异策内文,令君更得延年,是大功也;知而不能,反言吉凶者,其过大也。……为人下,知上有危,有失理,或失忘,而共救之案之,是为大功;知而不救,自解避而去,为不顺忠孝之人,罪皆及其后。” 685表明臣子的职责就是要处处为君王着想,尤其是当君王处于被动不利的处境时,做臣子的更要尽职尽责、拼死“辅佐”,凸显臣子的忠心,方为“晓事之臣”;如果对落难君王漠然视之,甚至落井下石,则罪不可恕。此行为天地所不允、鬼神所不耻。
2.劝谏。《太平经》吸收了黄老思想关于君王注重自身道德修养的内容,将无为提升到政治的高度,劝诫君王要善于纳谏,告诫君王在纳谏问题上一定要“大慎”,否则,“臣有忠善诚信而谏正其上也,君不听用,反欲害之,臣骇,因结舌为喑,六方闭不通”, 102后果将会是很严重的。与劝诫君王要善于纳谏相对应,《太平经》把冒死劝谏也作为为臣之德的道德准则,虽有对君王歌功颂德的嫌疑,但能够在贵为“天子”的君王面前提出劝谏的要求,一是体现了臣子勇敢机智的诤臣人格,二是体现了早期道教在政治层面的进步性。《太平经》认为,“欲与国千斤金,不若与一要言,以致治太平,除灾安天下。” 28给君王进言、劝谏君王要比为国家争得千金还要紧迫。所以,臣子作为君之下、民之上的“人”,应该聪明灵慧,能够视局势变化自如、巧妙地“为其主言” 20

5、“宜进所思”, 712以尽他们劝谏君王的职分。

由于君王一般都喜怒无常,臣子劝谏稍有不慎就会带来杀身之祸,所以臣子要寻找劝谏以及君王纳谏的宗教哲学依据。《太平经》认为,劝谏与纳谏是天意,一点都马虎不得,“故天地之性,下亦革谏其上,上亦革谏其下,各有所长短,因以相补,然后天道凡万事,各得其所。是故皇天虽神圣,有所短,不若地之所长,故万物受命于天,反养体于地。三光所短,不若火所长,三光虽神且明,不能照幽寝之内,火反照其中。大圣所短,不若贤者所长。人之所短,不若万物之所长。故相谏及下,极小微,则不失道,得天心。故天生凡事,使其时有变革,悉皆以谏正人君,以明至德之符,不可不大慎也。夫天地万物变革,是其语也。” 102作者以神学的口吻告诫君王要认识到自己的短处以及臣子的长处,臣子劝谏与君王纳谏行为是遵循真道,如此君王统治方能得到天的认可,从而使劝谏的道德形而上之基础顺理成章。

三、《太平经》官德思想的现代价值

举凡中国历史之理想状态,都与其时的统治阶级的政治清明密不可分,而所谓的政治清明,主要是指当时的社会拥有明君贤臣,历史上的“文景之治”、“光武中兴”、“贞观之治”、“康乾盛世”莫不如是。明君贤臣一直受到民众的尊崇,能够“流芳百世”,甚至演化为某个领域的神;昏君逆臣背负着“遗臭万年”的千古骂名被载入史册。虽然在《太平经》的官德思想中,无论是高度赞扬“为君之德”还是极力倡导“为臣之德”,都离不开为“君王立太平”的政治主旨,但是,《太平经》官德思想“秉承道家‘清静’之风,构建了一个美好的神话”, [3]23成为调节、调整当时人们(君、臣、民)政治关系的道德规范和准则,体现出较高的政治控制价值,是中国传统社会“外灌式的行政观念”与“内引式的行政观念”的综合体。[4]深层次挖掘《太平经》的官德思想,在一定范围内也对现代政治(行政)的理论与实践提供了“资源”价值。
1.《太平经》官德思想体现了政治主体美德在治国方略中的重要性。现代政治理论认为,政治行为主体是政治理念的提出者和政治制度的最终实施者。虽然政治主体范围具有时代的差异性,但政治主体美德一直是政治研究的重点内容,理想政治需要政治家的高尚人格。在传统社会,展示政治主体美德的载体是官德,“所谓官德,指的是为官从政者在行使公共权力、从事公务活动过程中所产生的道德意识、道德行为以及道德规范的总和。它既是为官从政者德行素质的综合展现,也是其必须遵循的行为规范和道德准则。” [5]91这是因为为官从政者代表国家掌握和行使国家权力,官德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国家的声誉甚至安危,官德自律一直是中国“德政”的道德理想境界,“对于中国传统的政治生活而言,政治家的示范作用对于政治生活的秩序及其保证,具有绝对性的重要意义。” [6]18“官德”要求体现的是政治的主体向度。《太平经》的“官德”思想提醒为官从政者:每个政治行为主体必须注重美德,只有实现从“自然人”到“道德人”的转化,才能够在社会中起到引领与带动效应,并进一步为实现以德治国创造主观条件。
2.《太平经》的“官德”要求对政治行为的正确实施给予一定的道德调控。任何政治行为都需要主体—人来操作,政治行为主体道德品质的高低将直接影响政治行为的社会道德评价,从政治的角度看,“政治价值观和道德准则只有通过政治行为主体的道德内化,才能转化为主体所具有的道德品质。” [7]所以,对政治行为主体道德品质的属性——官德的关注,成为古今中外政府处理官民(干群)矛盾关系的主要内容。本着扬弃的科学态度,《太平经》“官德”要求中的“省欲去奢”、“柔弱不争”、“忠诚”、“并力同心”仍然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作为政治行为的具体实施者与操作者,政治行为主体面临着更多的便利与诱惑,对他们这个群体的行为进行一定的道德调控,从“权力的本性是恶”的观点出发,其目的就是引导他们认识到手中权力所负载的民众向心力,因为“无论是主动的权力寻租,还是被动的寻租权力,都是不符合权力的固有特征的,都是违背权力所负载的道德使命的。” [8]虽然每个政治行为主体都不能完全排除“经济人”求利的心理,但在公共利益面前,政治行为主体已不再是一个个单纯的个体,他们必须遵循一定的政治规范,小心行事,否则将会带来“身败名裂”的严重后果。
3.《太平经》官德思想彰显了现代社会官员自身进行道德修养的重要性。道德修养是道德主体的意志自律,即道德主体自己为自己立法,即通过自我动态的学习、体验、反省来提升个体的道德境界。《太平经》特别看重为官从政者“立身践行”的道德修养,以自我修心为途径,张扬了个体道德内化的力量,为努力实现“人格完善”的道德自由目标提供了模式。一般说来,个体道德水平的高低受两个方面因素的制约,一是自身的意志约束力,此为考验修养者处理社会道德要求与个体需求之间矛盾的能力;二是社会道德的环境,此为考察修养者在新旧道德交替、磨合的挣扎过程中明辨是非的能力。无论社会如何发展,我们考量“一种道德能否真正掌握社会,主要在于它最终是否转化为社会成员自觉的道德修养”,[9]这就需要现代社会的官员提高自身以上两个方面的能力,接受各种考验与挑战,积极进行道德修养,以个人人格的完善为基础,努力实现政府对于官员的政治要求,以及民众对于官员的道德期望。党的十四大、尤其是十七大以来,党加强了提高全党、全国人民的道德诉求,但客观地说效果并不理想,原因就在于为官者的自我约束力不强,没有很好地起到道德表率的作用,降低了党和政府的号召力。所以,要进一步提升为官者的行政良心、良知、良能,在自我塑造的道德修养中促成其行政人格的不断完善。
“官德建设”是我国以德治国的重要保证。“其思想精华不仅在历史上曾发挥推进政治清明、经济发展的积极作用,而且对于现代管理学和政府官员行政道德建设具有启示意义。” [10]随着人们意识的提高,人们对政府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管理越少的政府越是好政府”成为当今世界人们的共识。在和平与发展的大背景下,各国政府也在努力地改变管理模式与管理方法,把主要精力放在公共管理方面,淡化政治约束,尽量给国民以充分的自由,这是当今社会政治管理艺术发展的总趋势。《太平经》政治思想中官德要求给国家管理者传输了“旧而新”的理念。时代在发展,是人们的追求与归宿,国家管理者只有顺应历史的潮流、顺应自然、保护民众的个性与自由,才能够得到民众的拥护与支持。从这一点上来看,《太平经》的官德思想无疑具有普世价值,为现代意义上的政治(行政)思想注入新的活力。

copyright 2003-2024 Copyright©2020 Powered by 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备案号: 粤20174009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