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turnitin查重官网> 下载中心 >孟荀内圣外王观比较

孟荀内圣外王观比较

收藏本文 2024-02-12 点赞:14918 浏览:67659 作者:网友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要:对孟子、荀子的内圣外王观做了系统的比较研究,试图以此为突破口,能对儒家之精神实质有更深刻的认识,继而能更的批判继承和转化中国传统文化中之有益成分为现代社会所用。儒家学说可以“内圣外王”一语来。孟子、荀子是先秦时期继儒家创始人孔子之后两个最具代表性的大儒,他们在相异的社会背景下,以不同的理论进路继承和拓展了孔子的理论学说,其内圣外王观正是对孔子仁礼思想学说继承和发展所得来的成果。在尊重经典,认真研究原典的基础上,尽量将孟荀之内圣外王之道的逻辑发展进程回复到他们那个特定的历史阶段,力图客观、理智地对其思想理论分析。原始儒家之内圣外王观,在创始者孔子那里表现为“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和“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的忠恕之道;在孟子那里,则是以“性善论”为基础,以仁政为依归的仁学;而在荀子那里,却是以“性恶论”为基础,以“尽伦尽制”的圣王为最高理想的礼学。阐述和比较了孟荀在不同的社会背景下,其理论基础、追求内圣和外王的方法和途径的不同和相通之处。把孟子和荀子对同一问题的不同分析比较,对孟子荀子的内圣外王观做了局部和整体的纵向比较。并综合分析了二者之内圣外王观在理想和现实上的冲突。之所以选择孟子与荀子的内圣外王观比较研究,其原因在于孟子与荀子分别代表了儒家理想主义与现实主义的两条发展脉络以及“内圣”与“外王”的不同形态,两者的为确立儒家思想的历史地位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孟子和荀子的内圣外王观无论是在其理论基础天人关系、性善和性恶以及对孔子的仁和礼的承传上,或是其修心成圣的途径和外王路径上,从表面看来相异相反的。但若将他们的思想学说综合分析一下,会有这样的发现:孔子的“修己以安百姓”、孟子的“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荀子的以仁义为旨归的“王制”把道德心性修养和政治治理揉合在一起的。总之,他们对善的追求和依归,可谓是殊途而同归,实现了其学说的暗合。儒家“内圣外王之道”关涉到儒家的价值取向、人格理想以及政治理想,是中国文化传统中的主流形态,其中既有性的精华,也有封建性的糟粕,对此客观、辩证的分析,批判地继承其合理的因素,摒弃其糟粕成分,以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文化有益的文化资源。关键词:孟子论文荀子论文内圣外王观论文比较论文暗合论文

    摘要6-7

    ABSTRACT7-9

    章 引言9-13

    一、选题9-10

    二、研究综述10-11

    (一) 近现代对孟子思想的研究10-11

    (二) 近三十年对荀子的研究概况11

    三、研究目的11-12

    四、研究方法及结构安排12-13

    章 原始儒家“内圣外王”概说13-18

    一、先秦儒者对“内圣外王”的阐释13

    二、孔孟荀对“内圣外王”之道的开创和发展13-18

    章 孟荀内圣外王观之理论基础比较18-35

    一、孟荀所处的社会背景18-19

    二、孟荀所依傍的典籍19-20

    三、孟荀二人之天道观20-27

    (一) 孟子之天人合一理论21-23

    (二) 荀子之天人相分23-25

    (三) 孟荀天道观之比较25-27

    四、孟荀人性论之争27-35

    (一) 孟子之”性善论”27-29

    (二) 荀子的性恶论29-35

    章 孟荀内圣途径之异同35-45

    一、孟荀之圣人观35-39

    (一) 圣及圣人之内涵35

    (二) 孟子之圣人观35-37

    (三) 荀子之圣人观37-39

    二、孟荀内圣途径之比较39-45

    (一) 存心养性与化性起伪39-41

    (二) 思与学41-43

    (三) 养气与治气养心43-45

    第五章 孟荀外王路径之比较45-55

    一、孟荀对王道、霸道的态度45-46

    二、仁政和礼治的内涵46-54

    (一) 孟子的仁政46-50

    (二) 荀子的礼治50-54

    三、法先王和法后王—对王道模式的选择54-55

    第六章 孟荀内圣外王观之分析55-63

    一、孟荀内圣外王观之异同和影响55-61

    二、儒家内圣外王观的当代价值61-63

    结语63-65

copyright 2003-2024 Copyright©2020 Powered by 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备案号: 粤20174009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