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turnitin查重官网> 下载中心 >甘蓝枯萎病抗性基因分子标记

甘蓝枯萎病抗性基因分子标记

收藏本文 2024-04-03 点赞:20982 浏览:94986 作者:网友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要:甘蓝枯萎病菌能侵染甘蓝类蔬菜,该病害在我国北方地区的逐年加重,已经对甘蓝生产构成巨大威胁,传统的病害防治措施如种子处理,轮作和杀菌剂的使用对甘蓝类作物枯萎病防治效果较差,而培育抗性品种是消除毁灭性病害潜在威胁的最途径。MAS技术的利用将极大地提高育种效率,开发与甘蓝抗枯萎病基因紧密连锁的稳定的PCR分子标记,对于甘蓝抗枯萎病分子育种具有。本研究在经过多代自交选育出8024抗病自交系和6A感病自交系的基础上,对其抗性遗传规律了分析。在8024和6A杂交构建的F2分离群体的基础上,由F2群体自交F3代家系,人工接种枯萎病抗性鉴定,F3代每个家系人工接种枯萎病后抗性分离特征,推测相应F2代单株基因型,分别随机选择纯合基因型的抗病和感病F2单株10株用于2个纯合抗病基因池R1、R2和2个纯合感病池S1、S2的构建,利用AFLP分子标记技术筛选与枯萎病抗性基因连锁的分子标记,然后将该AFLP标记转化为SCAR标记,142株F2代分离群体连锁验证该标记与甘蓝枯萎病抗性基因的连锁关系,并利用两个不同的抗感分离F2群体共100株对SCAR标记的通用性验证。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共调查F1单株10株和F2代单株142株,接种甘蓝枯萎病2周后,F1单株全部未发病,而F2单株中32株出现枯萎病症状,并在45天内全部枯死,其余110株表现为抗病,卡方检测(χ2 = 0.460χ20.05,1=3.841)证明F2代分离群体基本3:1的分离比例,甘蓝枯萎病抗性由显性基因控制。2)利用AFLP技术集群分离分析法(BSA),筛选出与甘蓝枯萎病抗性基因(FOC-1)紧密连锁的AFLP标记,然后组成抗感基因池的各单株以及142株F2代分离群体连锁验证该标记与甘蓝枯萎病抗性基因的连锁关系,了2个与甘蓝枯萎病抗性基因紧密连锁的AFLP标记E-ATT/M-CAC211和E-AGA/M-AGT186。3)将AFLP标记E-ATT/M-CAC211和E-AGA/M-AGT186的片段回收克隆,测序后特异性序列设计相应的SCAR引物,并对抗感池、双亲本以及组成抗感池的单株的基因组DNA检测,3次,结果稳定。E-ATT/M-CAC211和E-AGA/M-AGT186都成功转化成SCAR标记,其中E-ATT/M-CAC211转化为显性标记,在母本及感病基因池中能扩增出特异性条带,经142株F2代分离群体检测,交换率为3.3%,利用JoinMap3.0计算该标记与枯萎病抗性基因的连锁距离为2.78cM,命名为S46M48199;E-AGA/M-AGT186转化为共显性标记,在抗性亲本及抗病基因池中扩增出209bp的特异性条带,在感病母本及感病基因池中扩增出214bp的特异性条带,经142株F2代分离群体检测,交换率为6.8%,利用JoinMap3.0计算该标记与枯萎病抗性基因的连锁距离为3.55cM,命名为S39M42214。4)利用2个高抗自交系97057、98023以及感病自交系73A和406配制2个F2分离群体F66(97057×73A)和C1(98023×406)各50个单株,群体抗性鉴定结果。检测SCAR标记S46M48199和S39M42214在不同甘蓝群体中的通用性。其中S46M48199引物的扩增结果与抗性鉴定结果的吻合率分别为81%和83%;S39M42214引物的扩增结果与抗性鉴定结果的吻合率分别为86%和90%。关键词:甘蓝论文枯萎病论文AFLP论文SCAR论文

    摘要8-10

    Abstract10-12

    1 引言12-24

    1.1 甘蓝枯萎病研究现状12-15

    1.1.1 甘蓝枯萎病病原菌的生物学特性13-14

    1.1.2 甘蓝枯萎病的危害及防治14-15

    1.2 甘蓝枯萎病抗性遗传规律15-16

    1.3 分子标记的研究16-20

    1.3.1 表型标记16-17

    1.3.2 分子标记17-20

    1.4 分子标记在甘蓝遗传育种的应用20

    1.5 植物枯萎病抗性基因研究进展20-21

    1.6 本研究的目的与21-23

    1.7 本研究的技术路线23-24

    2 与方法24-32

    2.1 试验24-25

    2.2 试验方法25-32

    2.2.1 甘蓝枯萎病的抗性鉴定25-26

    2.2.2 基因组DNA 的提取26

    2.2.3 BSA 抗感基因池的构建26-27

    2.2.4 AFLP 分析27-28

    2.2.5 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及其检测28-29

    2.2.6 与甘蓝枯萎病抗性基因连锁的AFLP 分子标记的回收及克隆29-31

    2.2.7 SCAR 标记的转化31

    2.2.8 SCAR 标记的连锁分析31

    2.2.9 SCAR 标记的在不同群体中通用性的验证31-32

    3 结果与分析32-48

    3.1 甘蓝枯萎病抗性鉴定结果32-33

    3.2 DNA 的提取与检测33

    3.3 与枯萎病抗性基因紧密连锁的AFLP 标记的筛选33-35

    3.4 目的片段的回收、克隆及测序35-37

    3.4.1 目的片段的回收35

    3.4.2 目的片段的克隆35-36

    3.4.3 目的片段测序结果36-37

    3.5 SCAR 标记的转化及鉴定37-43

    3.5.1 SCAR 标记的引物设计37-38

    3.5.2 SCAR 标记S46M48_(199) 的验证38-39

    3.5.3 SCAR 标记S39M42_(152) 的验证39-41

    3.5.4 共显性SCAR 标记S39M42_(214) 的验证41-43

    3.6 SCAR 标记的连锁分析43

    3.7 SCAR 标记在不同甘蓝群体中的验证43-48

    3.7.1 S46M48_(199) 在不同甘蓝群体中的验证43-45

    3.7.2 S39M42_(214) 在不同甘蓝群体中的验证45-48

    4 讨论48-52

    4.1 甘蓝抗枯萎病基因遗传机制48

    4.2 BSA 分析方法48-49

    4.3 SCAR 标记的转换49-50

    4.3.1 SCAR 标记在芸薹属中的应用49

    4.3.2 SCAR 标记的回收49

    4.3.3 SCAR 引物的设计49-50

    4.4 SCAR 标记的通用性及分子标记辅助选择50-51

    4.5 本研究不足与后期展望51-52

    5 52-53

    致谢53-54

copyright 2003-2024 Copyright©2020 Powered by 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备案号: 粤20174009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