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turnitin查重官网> 下载中心 >基于网络数据库检索重要病原微生物状况

基于网络数据库检索重要病原微生物状况

收藏本文 2024-03-15 点赞:13913 浏览:57930 作者:网友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要:病原微生物在微生物世界中所占不大,但是其对人类健康、经济发展与社会稳定构成了极大的威胁。威胁体现在生物恐怖、新发传染病以及一些控制的传染病。我国近几年加强了病原微生物的研究,科研不断增加,科研实力不断增强,但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差距。为了提高我国病原微生物应对科研能力,有必要对全球病原微生物研究现状有一个全面的了解,明确国家的优势和不足,为我国病原微生物研究科研规划依据。互联网技术,生物信息学技术的发展以及各种不同数据库的完善,基于互联网检索与分析可以病原微生物研究SCI文献,全基因组测序,批准新药等各种客观数据。本研究主要基于这些数据,分析一些病原微生物全球及我国研发现状,我国病原微生物研究今后应加强的,为国家科研规划参考。本研究《科学引文索引》(Science Citation Index Expanded)数据库(apps.isiknowledge.com)检索病原微生物SCI文献情况,从文献年度数量变化、主要国家或地区分布、主要研究机构等统计分析,并对中国文献情况文献数量、主要机构等的分析。NCBI网站(www.ncbi.nlm.nih.gov)基因组数据库汇总数据分析主要病原微生物基因组测序完成菌株,机构等。美国食品与药品监督管理局网站(www.fda.gov)数据库及我国国家食品与药品监督管理局网站(www.da.gov.cn)数据库分析美国及我国病原微生物疫苗批准情况。从检索与分析结果可以:1)发达国家病原微生物SCI文献数量较多。美国,英格兰,法国,日本,德国等发达国家病原微生物SCI文献数量较多,研究范围也较广。相比之下,发展中国家除了一些地区流行性疾病病原微生物SCI文献数量较多以外,整体上病原微生物SCI文献数量较少,研究范围也较局限。2)病原微生物SCI文献年度变化趋势存在差异。本研究涉及的70种病原微生物在1995年到2009年间的文献数量变化趋势不同,一些病原微生物的SCI文献数量有较为的增长趋势,一些病原微生物SCI文献数量是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一些病原微生物SCI文献数量是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3)不同病原微生物SCI文献数量存在差异。一些病原微生物,如人免疫缺陷病毒,幽门螺杆菌,沙门氏菌,人瘤病毒,结核分枝杆菌等检索的SCI文献数量都在10000篇以上,而其他一些病原微生物,如亨德拉病毒,辛诺柏病毒,猴痘病毒,破伤风梭菌,阿尼昂尼昂病毒,天花病毒,萨比亚病毒检索的文献数量都在100篇以下,这体现了研究的性、的科研力量及关注的不同。4)病原微生物SCI文献数量与疾病流行有关。本研究中,一些国家在某些病原微生物具有较多的SCI文献数量,其中一些超过了美国,很的原因是疾病在这些国家存在较高的流行,这些国家对该病原微生物研究较多。5)中国不同病原微生物SCI文献数量差别。在本研究涉及的70种病原微生物中,中国SCI文献数量与其他国家比较排序在前五位的病原微生物有鼠疫耶尔森氏菌,志贺氏菌,汉滩病毒,H5N1流感病毒,SARS冠状病毒,甲型H1N1流感病毒,乙型肝炎病毒,日本脑炎病毒等。6)一些机构在病原微生物研究有较强的实力。美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在尼巴病毒、轮状病毒、辛诺柏病毒、西尼罗河病毒、甲型H1N1流感病毒、猴痘病毒、脊髓灰质炎病毒、肺炎链球菌等的SCI文献数量是最多的;法国巴斯德研究所在志贺氏菌、裂谷热病毒、狂犬病病毒、结核分枝杆菌、百日咳鲍特氏菌、破伤风梭菌、钩端螺旋体等的SCI文献数量是最多的;美国陆军在炭疽芽孢杆菌、埃博拉病毒等的SCI文献数量是最多的;7)中国一些机构在某些病原微生物研究具有较强的实力。军事医学科学院在炭疽芽孢杆菌、鼠疫耶尔森氏菌、布鲁氏菌等的SCI文献数量最多;北京微生物流行病研究所在土拉热弗朗西斯氏菌、贝氏柯克斯体、汉坦病毒等的SCI文献数量最多;中国科学院在葡萄球菌、人免疫缺陷病毒、SARS冠状病毒、钩端螺旋体等的SCI文献数量最多;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在霍乱弧菌、脑膜炎奈瑟氏菌等的SCI文献数量最多;香港大学在类鼻疽伯克霍尔德氏菌、幽门螺杆菌、H5N1流感病毒、甲型H1N1流感病毒、乙型肝炎病毒、流感嗜血杆菌等的SCI文献数量最多。在病原微生物基因组测序,中国提交全基因组序列的细菌类病原微生物包括鼠疫耶尔森氏菌,沙门氏菌,志贺氏菌,葡萄球菌,霍乱弧菌,结核分枝杆菌,脑膜炎球菌,钩端螺旋体,肺炎链球菌等。从病原微生物疫苗研制情况可以病原微生物还理想的疫苗,本研究涉及的70种病原微生物中,中国批准的疫苗数量与美国相差不多,但是疫苗的批准年代都较早,一些疫苗的性及副作用控制都不能达到理想的。为了提高我国病原微生物应对能力,中国应当:1)增加科研。中国对病原微生物的科研最近几年不断增加,“十一五”开始设置了“艾滋病和病毒性肝炎等重大传染病防治”国家科技重大专项。今后还应有地持续增加对一些病原微生物的科研。2)调整科研布局。中国在一些病原微生物研究具有一定的优势,而对某些病原微生物研究力量不足。今后,中国应该巩固一些优势领域的研究,同时应加强对研究不足一些领域的研究。中国要加强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对新发传染病的研究支持,加强军事医学科学院对具有潜在生物威胁病原微生物的研究,加强地方科研机构,大学,公司等对其他一些病原微生物的研究。3)完善基础设施。一些病原微生物的研究较高级别的生物安全实验室。中国为了提高生物恐怖与新发、突发传染病的应对能力要加快高等级生物安全实验室的建设。4)人才培养。要加强人才培养,并各种方式吸引、保留人才,优秀科研人员从事病原微生物研究。5)发挥企业作用。我国要借鉴发达国家在病原微生物药品及疫苗等应对措施研究机制体制上的一些成功经验,充分发挥与调动企业的作用。关键词:数据库检索论文病原微生物论文SCI文献论文基因组测序论文疫苗论文

    缩略词5-7

    摘要7-10

    abstract10-11

    一、前言11-16

    二、研究方法16-24

    三、结果24-283

    1 炭疽芽孢杆菌24-29

    2 肉毒梭菌29-32

    3 鼠疫耶尔森氏菌32-36

    4 天花病毒36-38

    5 土拉热弗朗西斯氏菌38-42

    6 埃博拉病毒42-45

    7 马尔堡病毒45-48

    8 拉沙病毒48-51

    9 布鲁氏菌51-55

    10 产气荚膜梭菌55-58

    11 沙门氏菌58-64

    12 O157:H7 大肠杆菌64-67

    13 志贺氏菌67-71

    14 鼻疽伯克霍尔德氏菌71-74

    15 类鼻疽伯克霍尔德氏菌74-77

    16 鹦鹉热嗜衣原体77-80

    17 贝氏柯克斯体80-84

    18 葡萄球菌84-88

    19 普氏立克次氏体88-91

    20 马脑炎病毒91-94

    21 霍乱弧菌94-99

    22 尼巴病毒99-102

    23 汉坦病毒102-105

    24 轮状病毒105-111

    25 细小病毒B19111-113

    26 嗜肺军团菌113-117

    27 汉滩病毒117-120

    28 空肠弯曲菌120-123

    29 伯氏疏螺旋体123-126

    30 人免疫缺陷病毒126-130

    31 幽门螺杆菌130-134

    32 肺炎嗜衣原体134-137

    33 阮粒137-140

    34 O139 霍乱弧菌140-143

    35 汉氏巴尔通体143-146

    36 辛诺柏病毒146-148

    37 萨比亚病毒148-149

    38 H5N1 流感病毒149-154

    39 西尼罗河病毒154-157

    40 SARS冠状病毒157-161

    41 甲型H1N1 流感病毒161-165

    42 登革热病毒165-169

    43 亨德拉病毒169-171

    44 猴痘病毒171-173

    45 阿尼昂尼昂病毒173-175

    46 裂谷热病毒175-177

    47 黄热病毒177-181

    48 乙型肝炎病毒181-186

    49 脊髓灰质炎病毒186-190

    50 麻疹病毒190-195

    51 出血热病毒195-199

    52 狂犬病病毒199-204

    53 日本脑炎病毒204-209

    54 结核分枝杆菌209-213

    55 脑膜炎奈瑟氏菌213-218

    56 百日咳鲍特氏菌218-223

    57 白喉棒状杆菌223-230

    58 破伤风梭菌230-236

    59 化脓性链球菌236-240

    60 淋病奈瑟氏菌240-243

    61 梅毒螺旋体243-246

    62 钩端螺旋体246-250

    63 流感病毒250-256

    64 风疹病毒256-260

    65 麻风分枝杆菌260-262

    66 肺炎链球菌262-266

    67 流感嗜血杆菌266-270

    68 肺炎支原体270-273

    69 EB病毒273-277

    70 人瘤病毒277-283

    四、讨论283-299

    (一) 病原微生物SCI文献分析283-289

    (二) 病原微生物基因组测序分析289-293

    (三) 病原微生物疫苗研究分析293-297

    (四) 提高我国病原微生物应对能力的主要措施297-299

copyright 2003-2024 Copyright©2020 Powered by 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备案号: 粤20174009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