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turnitin查重官网> 管理学 >> mba >> mba毕业格式 >论语境语境论和马克思主义哲学

论语境语境论和马克思主义哲学

收藏本文 2024-01-20 点赞:8262 浏览:32179 作者:网友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要〕 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实践观是其核心。语境论被认为是超越实在论、整合机械论和有机论而形成的一种新的世界检测设,历史事件变化观是其核心。分析语境论与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实践、矛盾、真理、发展、变化及其规律等方面存在的本质联系,可以深度把握语境论与马克思主义哲学之间的关系。
〔关键词〕 隐喻,语境行动,语境真理,语境分析,语境关联,语境转换
〔〕A〔文章编号〕1004-4175(2012)05-0009-07
自美国哲学家派普(S.Pepper)20世纪40年代运用根隐喻理论建立了语境论(Contextuali)以来,哈恩(Hahn, Lewis Edwin)、德罗斯(Keith DeRose)等人〔1 〕 纷纷对语境论的认识论、方法论及其应用进行了广泛研究,提升和推广了语境论在解释现实世界中所发生事件的意义和作用。作为一种新的世界检测设,语境论已被广泛用于科学哲学、科学史、认知科学、心理学、教育学和经济学等领域,并产生了极大影响。然而,前苏联的马克思主义者和多数美国语境论者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特别是辩证唯物主义与语境论是根本不同的世界观,甚至相互对立。瑞斯(Reese)认为,语境论具有普适性,与马克思主义哲学根本不矛盾,而且“辩证唯物主义是语境论的一个版本” 。〔2 〕 对于这些看法我们需要对二者进行比较分析,阐明他们之间的关系。

一、实践隐喻与历史事件隐喻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是一种哲学的世界观,历史唯物主义是辩证唯物主义在社会历史中的应用,或者说历史唯物主义是一门以辩证唯物主义为基础的社会科学。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共同构成了马克思主义哲学这块整钢。从根隐喻的视角看,辩证唯物主义的根隐喻是实践。实践是一种在特定时间和具体情境中由人执行的具体的、目标引导的行动,这与语境论的根隐喻“历史事件”显然是一致的。“历史事件”是一种在某语境中为了某个目标而由人执行的具体行动 。〔3 〕 “历史事件”不是过去死的事件,而是现实中活的事件。换句话说,历史事件是“再现”的事件,它是现实的而非可能的,是进行的而非完成的,是发生的而非封装的。
很显然,语境论的历史观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历史观即唯物史观是一致的。唯物史观把历史理解为“现实中的人” 〔4 〕 (P74 )的活动,也即实践中的人或历史中行动的人的活动。因为“历史不过是追求着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动而已” 〔5 〕,是由现实人的目的性活动构成的过程。而历史的前提无疑是现实中的人,“它(唯物史观)从现实的前提出发,它一刻也不离开这种前提。它的前提是人,但不是处在某种虚幻的离群索居和固定不变状态中的人,而是处在现实的、可以通过经验观察到的、在一定条件下进行的发展过程中的人。” 〔4 〕 (P73 )
历史唯物主义作为辩证唯物主义应用,其根隐喻是劳动或生产劳动。生产劳动是实践的一种具体形态,是人类的最基本活动,是实现中的人的活动,而不是抽象的

源于:查抄袭率毕业www.udooo.com

人的活动。人类社会是一个由历史事件构成的历史过程,其存在前提是现实人的活动。人的活动是有目的的,是与自身需要和利益密切相关的,因为“一个很明显的而以前完全被人忽视的事实,即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就是说首先必须劳动,然后才能争取统治,从事政治、宗教和哲学等等。” 〔4 〕 (P335-336 )
语境论把“历史事件”看着是现实中动态的、活跃的、有目的事件,是其语境中的行动。因此,语境论不是着眼于过去,而是着眼于现在,不是关注已经发生的行动,而是关注正在发展的行动。“历史事件”是一个复杂网络,包括每个观察者的独特历史,与现实事件相互渗透。比如,在解释一个事件意义的过程中,人们许多先前的经验功能地呈现,并成为人们所说的一部分。因此,“历史事件”是“似现在”,即过去发生的历史事件的性质功能渗透到现在正发生的事件之中。比如我们的传统文化,总是潜移默化地影响我们的行为,我们的行为或多或少总是表现出传统文化的痕迹。从实践观来看,历史事件是人的有目的活动,包括物质生产活动、社会政治活动和科学文化活动,显然是一种社会实践。从这种意义上讲,语境论本质上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个版本。

二、实践活动与语境行动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物质生产是实践的首要形式,是人类特有的存在方式,因为只有人才有能力从事创造性的物质生产,比如从事农业、工业活动,从而维持自身的生存。因此“一旦人开始生产自己的生活资料的时候,这一步是由他们的肉体组织所决定的,人本身就开始把自己和动物区别开来。” 〔4 〕 (P67 )
很显然,实践是人的生存前提,是人认识外部世界的基础,也是人彼此结成社会关系“创造、生产人的社会联系、社会本质” 的基础。〔6 〕 (P24 )既然实践是人存在的前提,它必然是客观的物质活动,必然是以感性事物为对象的现实性物质活动。在这个物质性活动中,有意识的人进行自觉的能动性创造,这种能动性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东西” ,〔7 〕 (P477 )是人区别于动物的特性。实践不仅具有直接现实性,不仅是人的当下的感性物质活动,也是一种社会历史性活动,因为实践一开始就是群体的人进行有目的的物质生产的历史过程。人在相互作用的实践活动中,不仅从事物质生产活动,在此基础上也从事政治、科学和文化活动,“人的社会实践,不限于生产活动一种形式,还有多种其他的形式,阶级斗争,政治生活,科学和艺术的活动。” 〔8 〕 (P283 )
实践不仅是一种社会历史过程,也是一种有结构的活动。它的结构一般由主体、相似度检测和客体构成。实践的主体是人,客体是主体作用的对象,相似度检测是主体作用客体时的手段。从语境论来看,实践的主体、客体和相似度检测及其相互作用构成了一个语境化结构,在这个语境化结构中,实践目的的确定、主客体作用过程和作用结果的评价及检验都是离不开语境的,特别是实践结果的评价和检验是语境依赖的。因为实践中发现的问题、形成的理论都是在特定时间、特定地点和特定问题语境中产生的。科学哲学家范·弗拉森指出,“然而,在分析对科学理论的评价过程中,忽视语境因素对评价的歪曲,也许是一个错误,这些因素是科学家通过个人、社会和文化的状况而引进的。”〔9 〕(P110 )科学实在论者施拉格尔(Schlagel,Richard H.)认为,“所有经验和知识都是相对于各种语境的,不论是物理的、历史的、文化的还是语言的。由于语境变化,因此人们审视这些问题的角度也是变化的。” 〔10 〕 (Pxxxi-xxxii )“总之,实践是以主体、相似度检测和客体的相互作用为基本结构,通过目的、手段和结果的反馈控制而自我运动、自我发展的活动过程。” 〔11 〕 (P90 )这与语境的结构、运动和发展过程是极为相似的。语境是语境论的核心概念。在文本的意义上,语境是语形、语义和语用的统一体。在超文本的意义上,语境是某一事物或行动得以存在和发展的关联体。由于语境是相对于意义而言的,在决定意义这个目的方面,语境具有实在性、结构性、制约性、历史性、基底性、关联性 。〔12 〕 (P14-15 )语境由认知者(主体)、认知对象(客体)、认知相似度检测(物质的和语言的)和认知背景(自然的、社会的、历史的、文化的)构成。比如科学语境是由科学家、研究对象、科学仪器、科学表征、科学背景等因素构成的。语境决定意义,对意义有制约作用。例如一个实词或事物的意义可以有“原始指称”或本意,这是在历史语境中“约定俗成”地形成的,而引申意义,或者说是大于“原始指称”的意义,则是在使用的语境中形成的。语境是时间的函数,随时间的变化而变化,语境发生变化,意义也随之发生改变。比如社会学上的“代沟”现象就是时间变化引起社会语境变化的结果。语境还是认知和评价的基底。语境是意义的“最后屏障”,词语或事物的意义都是由语境支撑的,语境也因此为其中的事物提供关联,形成语境之网。
通过比较我们不难发现,实践和语境极具相似性。语境同实践一样,是实在实体相互作用表现出来的。对具体的主体而言,其语境是确定的,比如一个词语,它的语境就是它的上下文;对一个事物,它的语境就是它与其周围事物的关联体。然而,当我们分析或理解某个词语或事件的意义时,其语境又是需要具体分析才能确定的,因为语境的某些相关因素是隐含的而非显在的。语境行动就是要在特定语境中分析、把握特定事物的隐含相关性。
因此,语境之于语境论,如同实践之于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语境概念与实践概念的相互贯通性和内在关联性,使我们有充分理由认为,语境行动是实践活动的具体化。实践出真知,语境现真义。实践活动是人生存的基础,语境行动是人认知的基底。人的生存与认知相辅相成,相互依赖。实践活动与语境行动也相辅相成,相互依赖。

三、实践真理与语境真理

在真理问题上有不同看法,代表性的有“符合论”、“融贯论”和“工具论”。“符合论”认为认识在于与其客观对象相符合,“融贯论”认为认识在于命题之间的一致性或无矛盾性,不必与客观事实一致,“工具论”认为认识在于其有用性,无用的认识不是真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真理观是“反映论”,主张认识的真理性在于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也就是与事物的本来面目相符合。我们如何知道我们的认识与事物的本来面目符合呢?答案是通过不断地实践。语境论的真理观在坚持反映论的同时,还主张真理是语境依赖和限制的。语境真理并不是先前人们认为的那样是“实用主义的”,即有用即真理,这是对语境真理的误解和歪曲。语境论一方面坚持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正确认识,是成功实践的结果

源于:查抄袭率毕业论文www.udooo.com

,当然是有用的;另一方面也认为其正确性必须通过语境来判断和评价。这与真理的实践检验是一致的。
实践真理观认为,真理的获得和发现是一个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反复循环和无限发展的过程,也就是在实践中发现真理、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的过程,真理是客观的、具体的、发展变化的,是绝对性与相对性的统一。语境真理观认为,真理的获得和发现是一个人们在特定语境中对特定问题和特定事物进行认知上不断语境化和再语境化的过程。在语境中获得的真理无疑也是客观的、具体的、发展变化的,是绝对性与相对性的统一。从实践的构成和过程来看,实践本身就是一个语境,即实践语境,在特定语境中发现真理就是在具体实践活动中发现真理。
在真理的检验方面,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在检验过程中,实践既具有确定性又具有不确定性。确定性是说,实践标准是唯一的、确定的,没有第二个标准可以代替实践;不确定性是说,实践又是发展的,在一定时期的实践检验会受到当时社会条件的限制,检验具有不确定性。语境论认为,在语境中真理也具有确定性和不确定性。确定性是指观念或理论的真理性只有在特定语境中才能确定,超越特定语境是没有办法确定的,因为是语境决定命题的意义而不是别的什么东西;不确定性是指命题的真理性又是相对于语境的,在一个语境中是真理的东西,在另一个语境中可能就是错误的。比如在科学活动中,牛顿理论在当时的科学语境中就是真理性认识,而在当代语境中则是非真理性认识。语境论也把实践看着检验真理的重要标准,但不是唯一标准,除实践标准外,还有逻辑的、实验的标准,因为唯一性就是专一性,专一性具有排他性。语境论的实践标准是指有目的的成功活动,不成功的活动不是实践,而只能是一种活动。从这种意义上说,语境论在承认实践标准的同时,更强调实践标准的语境性和成功性,即在特定语境中检验和评价真理,因为任何标准都具有人为规定性,也就是具有了主观性,而主观性是语境依赖和语境限制的。或者说,实践标准本身是语境敏感的,实践的不确定性就是这个道理。在不同的语境中实践标准是有差异的,是变化发展的。
实践真理和语境真理在世界可知性方面也是一致的。实践观认为在实践中人们能够认识事物,认识的结果也能够由实践得到检验。语境论主张在语境中人们能够把握世界的意义,理论的意义在语境中能够得到确认和检验。在检验真理的过程中,我们要克服偏见,坚持正见,不仅应重视实践的作用,也不能忽视语境的存在。没有实践,我们无法检验真理,没有语境,我们不能确定真理的意义。因此,实践和语境是我们在认识过程中缺一不可的东西。
关于实践与理论的关系问题,马克思主义哲学与语境论也是一致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理论与实践是相互依存相互联系的,理论的目的是认识世界,实践的目的是改变世界,实践是理论与活动的统一与融合,脱离实践的理论是贫乏的,没有理论指导的实践是盲目的。语境论主张,理论是语境中的理论,脱离语境的理论是不存在的,实践也是语境化的实践,脱离语境的实践也是不存在的,理论与实践统一于语境。也就是说,理论和实践均有自己的语境,它们统一于更大的语境之中。在马克思主义哲学视野中,理论与实践是对立统一关系,理论源于实践,最终怎么写作于实践。在语境论视野中,理论、实践、语境是三元关系,语境包容了理论与实践,理论与实践在语境中自我发展。这是语境论对实践观的丰富与发展,因为语境论更强调和谐中的差异与同一,强调“和而不同”,强调“同一中求发展”。

源于:大专毕业论文范文www.udooo.com

摘自:论文查重站www.udooo.com

源于:毕业论文致谢怎么写www.udooo.com

copyright 2003-2024 Copyright©2020 Powered by 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备案号: 粤20174009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