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turnitin查重官网> 管理学 >> mba >> mba毕业格式 >对于探究中英文化中礼貌

对于探究中英文化中礼貌

收藏本文 2024-02-20 点赞:10509 浏览:44921 作者:网友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 要】礼貌是各语言、 各文化所共有的普遍现象。本文从中西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礼貌原则入手,探讨了中西礼貌用语的语用差异,并分析了这种差异形成的原因,旨在指出人们在跨文化交际中只有正确使用礼貌原则, 才可以避免一些语用失误,从而有效促进跨文化交际,达到交际的最佳效果。
【关键词】礼貌原则;文化差异;跨文化交际
0.引言
礼貌是各社会各群体共有的普遍现象,是人类文明的标志,是维系人际和谐的工具和手段;礼貌是一种社会规约,它对任何社会成员产生制约作用。对礼貌的阐述自古就有,但对礼貌系统研究和总结只是近几十年的事情。随着语用学的发展,礼貌问题逐步成为这门学科的一大研究主题。礼貌原则具有更高一层的调节作用,它不仅能维护交谈双方的均等地位,还能促进他们之间的友好关系。东方文化国家(如中国和日本)比西方国家更强调‘谦虚准则’,英语国家则更强调‘策略准则’。当然,这些观察认为,作为人类交际的总的功能规则,这些原则多少是具有普遍性的,但其相对重要性在不同的文化、社会和语言环境中是各不相同的。这些差异性是在长期历史过程中受社会、价值观、思维模式等一系列因素影响而形成的。特别是在中国社会中人们遵循的礼貌原则,与西方世界国家所遵循的原则有较大差异。

1.中西方的礼貌理论研究

礼貌现象普遍存在于各种不同的文化和语言中,是人类社会活动的一条重要准绳,因此备受国内外学者的关注,国内外对礼貌的的研究是非常活跃的,格莱斯、布朗和列文森、利奇、徐盛桓、顾曰国等中外学者都提出了自己的礼貌准则。

1.1西方的礼貌理论研究

1.1格莱斯的合作原则

格莱斯提出所有的谈话者都必须遵循一条原则,即合作原则。他提出4个相应的准则及相关次准则。(1)量的准则:指所提供的信息的量。一是所说的话应包含为当前交谈目的所需要的信息;二是所说的话不应包含多于需要的信息。(2)质的准则:所说的话力求真实,尤其是:一是不要说自知是虚检测的话; 二是不要说缺乏足够证据的话。(3)相关准则:在关系范畴下,只提出一个准则,即所说的话是相关的。(4)方式准则:清楚明白地说出要说的话,尤其要:一时避免晦涩;二是避免歧义;三是简练;四是有条理。

1.2布朗和列文森的面子论

布朗和列文森礼貌原则的主要内容为“面子”理论。他们相信“面子这一抽象概念是具有普

源于:科研方法与论文写作www.udooo.com

遍性的”,“其中心思想就是要理解相互交往中对不同行为所采取的策略,而这些行为是建立在人们为了满足某种需要基础上的”。
根据布朗和列文森的理论,面子就是公众形象,它可以被分为积极面子和消极面子 。前者指人们希望自己的言行、思想等得到肯定和赞赏,即希望受到恭维;后者指人们希望自己享有自由,不受外界的干扰或侵犯“,消极”不是“坏”的意思,只是与“积极”相对而言。因此,在言语交际中,说话人会采取一些措施来维护说话人、听话人或第三者的面子,比如,如果说话人迁就或服从听话人,从听话人的角度着想,不强求或打扰对方,这就是维护听话人消极面子的行为。与利奇的礼貌原则相比,布朗和列文森的理论更具人性化,体现了人的理性和交往中的面子需求。这种人性化的体现远远超出了规约的理论框架,能够帮助我们深入地了解“面子”这一跨文化现象。

1.3利奇的礼貌原则

B&L的面子理论一经问世,立即引起广泛关注,相关著作不断涌现,其中成果最显著的当属英国著名语言学家利奇。利奇提出一套礼貌原则极其相关的一系列准则用以弥补格莱斯的会话合作原则的不足。利奇指出合作原则指导我们应该说什么,使之达到预期目的;而礼貌原则可以帮助维持友好关系,这种关系是使双方加以配合的前提。利奇的礼貌原则共分为以下六条准则:
(1)策略准则:尽量缩小对别人的损失;尽量增加对别人的利益。
(2)慷慨准则:尽量缩小对别人的贬低,加强对别人的赞扬。
(3)赞扬准则:尽量缩小对别人的贬低,尽量表扬别人。
(4)谦虚准则:尽量缩小对自己的表扬,尽量贬低自己。
(5)赞同准则:尽量缩小自己与别人的分歧;增加自己与别人的共识。
(6)同情准则:尽量减少自己对别人的厌恶,增加对别人的同情。这些准则有时可归纳为三条:1)损惠准则(得体、宽宏);2)褒贬准则(赞扬、谦虚) ;3)求同准则(一致、同情)。利奇礼貌原则的精髓在于最大限度采用礼貌言语表达说话人对听话人的尊重。

1.2中国的礼貌理论研究

1.2.1徐盛桓的礼貌原则

徐盛桓在批判利奇的礼貌原则的基础之上提出了自己的礼貌理论框架:注意自身一方;尊重对方;考虑第三方。

1.2.2顾日国的礼貌原则

我国语言学家顾日国吸收和借鉴利奇的六条礼貌准则,并追溯了现代礼貌概念的历史渊源,总结了与汉语言文化有关的五条礼貌准准则:第一是贬己尊人准则;第二是称呼准则:指人们出自礼貌,在相互称呼时仍接“上下、贵贱、长幼”有别的传统来体现人际关系中的社会关系;第三是文雅准则:出言高雅,文质彬彬往往被人认为是懂礼貌,“有教养”;第四是求同准则:这与“脸”、“面子”有关,所谓求同,就是注意人的身份和社会地位要保持相称,说话双方力求和谐一致;第五是德、言、行准则:指在行为动机上尽量减少他人付出的代价,尽量增大他人的益处。

1.2.3 索振羽的礼貌研究

索振羽指出利奇的礼貌原则存在一些不足,“应该寻找一个涵盖力强,覆盖面大,能包容‘礼貌原则’以及其他一些起救援‘合作原则’作用的小原则的高层次的具有普遍性的原则”,也就是著名的‘得体原则’。这一原则包括礼貌准则,幽默准则和克制准则三个小类。索振羽认为得体原则适用于拐弯抹角的言语活动。得体原则利用国外的语言学理论,洋为中用,描写和解释汉民族的言语交际现象,给人处处逢春的欣喜。2.中西礼貌原则的异同

2.1中西礼貌原则的共同性

一方面,我们还是不可否认中西礼貌原则在某种程度上存在极大的相似性。利奇(Leech)的策略准则和慷慨准则相当于汉语的德言行准则,指在行为动机上尽量减少他人付出的代价或尽量增大对他人的益处,在会话表达上尽量夸大得到的好处或尽量说小自己的代价;利奇的赞扬准则和赞同准则相当于我们的求同准则。在Brown和Levinson的礼貌框架里,他们所谓的“积极面子”相当于汉语的求同准则,即通过增加双方的一致性来满足对方的。Leech的谦虚准则相当于汉语贬己尊人准则的一部分,即不以贬己来抬别人,只以尽量缩小对自己的标榜为准则。所以,英汉礼貌原则都包含着为他人着想的核心思想,也就是要把不礼貌的信念减弱到最低限度。

2.2中西礼貌原则的差异性

另一方面,就不同的文化而言,礼貌的准则和内涵就有较大的差异和冲突。礼貌准则来源于文化,是进入言语行为的文化准则。汉英礼貌原则由于产生于不同的文化背景,所以在跨文化语用研究中,对于同样的礼貌现象会存在不同解释和反应。
对于礼貌原则中各个准则的侧重, 中西有所不同。对西方来讲,策略准则是最重要的准则,构成了英语语言文化的核心。它是人们在实施诸如请示、命令、警告等言语行为时惯常遵循的准则。然而在中国和日本等东方社会中,贬己尊人准则是核心。这就能很好地解释为什么中国人在听到赞美之词时,往往是否定对方的赞美之词,贬低自己一番,以示自谦。

3.中西礼貌差异的成因

3.1礼貌的不同渊源

中国是文明古国,礼仪之邦,礼貌的历史源远流长,中国文化中的礼貌与传统的礼治紧密相连,“礼仪者,治之始也。”在传统上衣差序格局为主要去取向的社会结构并以群体取向和他人为主要取向的中国社会,礼的精神就是天地人伦的上尊下卑。礼不仅维护了社会传统秩序,还制约着人们的思想言行,从而协调了社会上各种关系和矛盾,维护了社会的统一和稳定。孔子曰:“安上治民,莫善于礼”。现代的礼貌原则仍然强调“别”,它大大不同于西方的那些仅仅规范人们在交际中如何措辞的礼貌原则,而是比它更加丰富,更加具有文化特色。
而在西方,人们的思想是平等取向,“上尊下卑”受到人们的唾弃,以个人主义为中心,强调个人奋斗,在同自然界作斗争中树立自己的形象,个人利益,个人自由,个人解放都是神圣不可侵犯的,其礼貌则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平等,协同,礼貌原则主要强调人们在交往中必须使用的言语规范。在西方不分尊卑,长幼,显示出人人平等,个性独立的文化特征。年龄相似的人之间,年龄悬殊的人之间,社会地位不同的人之间,甚至孩子对父母,学生对老师都常常直呼其名,没有不尊重对方的意思。

3.2价值观念系统

每一种文化都具有独特的一套对人们的活动起规定性作用的,指导人们行为和思维,评价事物的标准系统,这就是价值观念系统,它具有相对性,即每一种文化的判断标准是不同的,在一种文化中可以被接受,甚至被崇敬的价值观念,在另外的文化中则有可能被人所贬斥,唾弃。
中国传统文化主张天人合一,在思想意识及语言方式上都倾向于求整体,求统一,重感性和经验,重群体取向和他人取向,任何事情都要先考虑别人怎么说,怎么看,因为“人言可畏”,“众口铄金,积毁销骨”;人们的言行都严格遵守那一套“清规戒律”,不得越雷池半步。崇尚谦虚达礼,克己受到,知足常乐,避免张扬,以免“打出头鸟”,“树大招风“,在性格上内敛,含蓄,谦虚,忍让,所谓“让三分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讲究合作,重视能省反思,慎言戒言,“言多必失”,“沉

源于:免费论文网站www.udooo.com

默是金”;重视从姿态容貌中进行交流,依靠含蓄间接的相关信息暗示的限制语码进行交流,过多的依赖环境、对方或心理等间接因素,间接去理解别人的意图,做到“礼恭,辞顺,色从。”
在西方文化中,天人相分,二者对立,因而西方人在思维上重分析,重逻辑,求准确,极端崇拜个人主义,追求自由和差异,求变突破常规是他们的精神动力。语言的功能就是能最清晰,最准确,合乎逻辑的说服和改造别人。对于西方人来讲,由于缺少大量共同经历,在交际时需要语言作为传递信息的主要管道的详细语码,属于低语境文化。他们习惯于用非正式和直截了当的态度去对待别人,健谈,喜欢表现自己,直言快语,喜欢公开的,平等的争论,对抗,争吵只是辨明事理,说服他人的手段,一般只要是礼貌范围允许的,不会引起他人的不快。而所有这些在东方文化中都是不礼貌的现象,甚至被认为是说话没有内涵,不含蓄。

3.3思维模式

不同文化的人们对外界的认知模式存在差别,“浸透在一种文化里的人们很难映现另一种文化的心理表征”,因而他们在思维方式上也必然存在差异,东西方文化尤其如此。
东方文化属于圆式思维模式, 人们习惯于从整体到局部,从大到小, 富于想象,重视知觉产生的灵感、顿悟,追求和谐和辩证,思维带有笼统性和模糊性。东方人对环境十分敏感,容易受环境影响,更容易对社会提示产生反应或更容易屈服于社会,重面子和礼,属于场依附型, 即环境文化型。语言特征是简洁、含蓄、委婉, 强调语言的形。而西方人则刚好相反。西方人属于线性思维,他们习惯于从部分到整体,重逻辑分析, 把事物“一分为二”,进行“非此即彼”的推理判断,具有较强的解决问题的能力,属于场独立型。在合作原则与礼貌原则的取舍上,人们首先考虑合作原则,即如何用最佳的方式和最佳的渠道向听话人传递信息,包括礼貌或不礼貌的方式,礼貌原则则被放在其次。
4.结语
礼貌概念作为制约人们日常交际的语言制约规则,客观上为人们顺利交际提供了一套比较系统的规则平台, 也为人们研究语言交际提供了良好的语言理论基础。礼貌是一个区域内人们在交往时所认同的共同的行为准则和行为规范。礼貌不仅是一种普遍的社会文化现象, 更是受文化制约的动态的个别文化行为。中国人认为礼貌的行为英国人往往认为是不可理解的和不礼貌的, 说到底不论是礼貌还是不礼貌, 都是相对概念, 不同的文化有不同的理解“礼貌的绝对性是相对的, 有条件的, 礼貌的相对性是绝对的, 无条件的”。 在改革开放, 跨文化交际频繁发生的今天, 中国人有必要了解西方的文化并掌握中西两种文化的区别, 只有掌握了双方礼貌概念的同与异, 才能避免交际中的误解。在交往日益频繁的今天, 礼貌的概念不再狭义我们应该逐步建立世界范围的礼貌观, 使其在整个社会行使功能, 为交际双方创造和谐的气氛、融洽的人际关系和舒畅的心情, 使交际, 特别是跨文化交际在交际双方相互尊重对方文化的基础上得以顺利进行并达到预期目的。
【参考文献】
Brown,P.& Levinson,S.Universals in Language Usage:Politeness Phenomena”,In E.N.Goody(Ed.),Questions and Politeness:Strategies in Second Interaction.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Pp,1978,65-311.
Grice,H.P.Logic and Conversation.Unpublished MS.Of the William James Lectures,Harvard University.Leech,Geoffrey N.1983.Principles of Pragmatics.London:Longman,1967.
[3]邓炎昌,刘润清.语言与文化[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5.
[4]顾日国.礼貌、语用与文化[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

2.(4).

[5]胡文仲.跨文化交际学概论[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
[6]索振羽.语用学教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
[7]徐盛桓.礼貌原则新拟[J].外语学刊,1992,(2).

copyright 2003-2024 Copyright©2020 Powered by 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备案号: 粤20174009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