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turnitin查重官网> 管理学 >> mba >> mba毕业开题报告 >探究唯物史观唯物史观视域下社会心理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选题

探究唯物史观唯物史观视域下社会心理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选题

收藏本文 2024-04-11 点赞:16732 浏览:64943 作者:网友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 要]唯物史观视域中的社会心理,同心理学和社会学视域中的社会心理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唯物史观视域中的社会心理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具有重要作用,它对于实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的和谐,实现不同民族、不同阶层、不同组织和团体之间的稳定与和谐,具有重要作用。关注人民群众的社会心理,将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心理保障和精神动力。
[关键词]社会心理;社会意识;唯物史观;和谐社会
[]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3)01 — 0008 — 02
上世纪八十年代,学界曾有学者对社会心理的内涵、特征及其在唯物史观中的地位进行过讨论。近年来又有一些学者开始关注社会心理与社会稳定、社会和谐的关系,但他们所做的工作主要是在心理学和社会学的层面上进行的,而极少在哲学视域内展开。本文旨在厘清“社会心理”哲学内涵的前提下,着重探讨唯物史观视域下的社会心理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重要作用和我们的因应之策。

一、社会心理的哲学意义

社会心理作为社会意识的一种存在形式在唯物史观中是一项比较重要的内容。发展以来,人们在研究社会意识问题之中会非常注重对“社会意识形式”的研究,而在一定程度之上会忽视对“社会心理”的研究,所以在理解“社会意识”时会存在一定的片面性、绝对化,对问题的认识只存在于表面。
研究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文本可以发现,虽然他们已经认识到社会心理因素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但并未明确提出“社会心理”概念。最早明确提出“社会心理”概念的经典作家是普列汉诺夫。但以往文章只以《马克思主义的基本问题》为例,认为普列汉诺夫仅最早在此书中将社会意识分为社会心理与思想体系即社会意识形式,并明确将“社会心理”作为唯物史观重要范畴纳入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学界常说的社会心理范畴最早见于普列汉诺夫于1907年写就的《马克思主义的基本问题》,其实是不对的,因为在这部著作中,普列汉诺夫并没有明确提出“社会心理”概念,而是用“社会人类的心理”“社会的心理”“社会中的人的心理”来表达“社会心理”概念。但应该肯定的是唯物史观社会心理思想在这部著作中已较为成熟并得到系统阐述,这就是学者们广泛引用的“社会结构五项论”的主要思想:“若我们对马克思和恩格斯就现在非常有名的‘基础’和同样有名的‘上层建筑’的关系的见解进行简单明了的解释说明,这样一来我们便可以得到下面一些相关认识:(一)生产力的基本状况(二)受到生产力制约的经济关系(三)在一定的经济‘基础’上发展壮大的社会政治制度(四)社会中的人的心理变化一部分由经济状况直接决定,而另一部分则由经济上存在的各种社会政治制度所决定影响

(五)有哪些思想体系对这种心理特征有一定的反映。〔3〕(195)

比较历史唯物主义范畴之中的社会心理与作为社会学范畴的社会心理的不同是理解社会心理的内涵的另外一种方法。社会学学界对社会心理与社会稳定的研究逐步深入,在近年取得了较大的成果,但是社会学视域中的社会心理范畴和唯物史观视域中的社会心理范畴仍有较大分别。第一,研究对象不同。唯物史

源于:毕业小结www.udooo.com

观重在研究群体心理而非个人心理,因为作为具有相对独立性并对社会存在起反作用的社会意识,群体心理的影响力要比个体心理大得多,也有意义的多。群体心理中的阶级心理、阶层心理和民族心理,又为唯物史观所注重。但是,社会学研究者往往从个人心理和群体心理两个层面关注社会心理,且难分轻重。第二,研究角度不同。唯物史观立足社会历史的基本领域、基本矛盾及其发展规律,主要在社会意识和社会存在相互关系的宏大层面上讨论社会心理。社会学当中的心理问题则散落在各个具体话题中,如社会化、社会动机、社会角色、社会行为、社会变迁、社会分层与流动以及社会控制等。第三,研究意义不同。唯物史观旨在彰显社会心理作为社会意识的宏观能动作用,社会学则是针对指导在具体领域的不同问题。

二、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社会心理的作用

社会心理在社会结构中发挥着中间环节的作用。生产力、生产关系和政治制度等需要通过社会心理对社会意识形式产生作用,经济基础也要通过社会心理才能对上层建筑产生影响作用。对于该问题,普列汉诺夫已在多篇文章中进行过相应的探索与思考。本文则将社会心理置于当前构建和谐社会的现实事业中,着重从以下四个方面阐述社会心理的巨大作用。

一、社会心理与社会存在的双向互动。

社会意识随着社会存在的变化而变化,社会心理便因社会变迁而呈现出阶段性特征,并以其超前性或滞后性反作用于社会存在。所以人民群众的社会心理反映着社会基本矛盾状况和社会运行态势。是晴雨表,也是风向标。
改革开放前,我国社会心理的由于经济体制的单一和“左”的思想的束缚具有较强的保守性和封闭性。长期受到压抑的愿望诉求最终必然会有冲破束缚,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要求,而由于人们的思想一时难以完全转变,改革开放在初期遇到巨大阻力。但如同马克思在写《黑格尔法哲学批判》时所提到的:“任何一个阶级要想扮演这个角色,就必须在一瞬间激起自己和群众的热情。”〔5〕(16),随着进程的不断深入和人民得到的实惠不断增加,自主开拓、求真务实、多元开放最终成为主导社会心理,群众高涨的建设热情和昂扬的奋斗精神促进着社会的进一步发展与开放。

二、社会心理与社会意识形式的双向互动。

社会心理在由社会存在到社会意识形式和由社会意识形式返归于社会存在的过程中起到双重作用。一方面,社会心理为主流意识理论的形成提供来源,也为国家意识形态的建设与弘扬提供基础材料。故而采取类似解释学中“视域融合”的方法,使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人民的心理状态、思想动向、愿望要求以及观念传统相一致,以“本土化”提高适用性,以“再消化”实现发展创新是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一个重要途径。另一方面,人民群众的社会心理对社会意识形式特别是意识形态的传播和践行也至关重要。人民群众作为历史创造者与历史主体不论是选择、认识和接受社会价值体系和国家发展战略,还是对拥护与执行执政理念和各项政策,从而在实践中转化为现实力量都会受到社会心理的制约。

源于:怎么发表职称论文www.udooo.com

copyright 2003-2024 Copyright©2020 Powered by 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备案号: 粤20174009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