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turnitin查重官网> 管理学 >> mba >> mba毕业开题报告 >“90后”感恩现状与高校感恩教育途径

“90后”感恩现状与高校感恩教育途径

收藏本文 2024-02-15 点赞:31497 浏览:144772 作者:网友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1003-2738(2012)07-0005-

摘自:毕业论文的格式www.udooo.com

01
摘要:感恩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亦是当代大学生应具备的品质。大学生的感恩教育是高校德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对于培养大学生健全人格、实现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从“90后”大学生感恩现状着手,分析“90后”大学生感恩教育缺失的原因,并提出高校感恩教育的途径。
关键词:“90后”;大学生;感恩教育
“感恩”一词在我国最早出现于《三国志·吴志·骆统传》:“令皆感恩戴义,怀欲报之心。”该词在《现代汉语词典》中的解释是“对别人所给的帮助表示感激”。古语便有“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可见,感恩作为一种传统美德被人们所推崇,也是每个人的基本品质,然而,这种品质却日益被当今“90后”大学生忽视或遗忘。而感恩教育就是要通过一定的教育手段和方法使“90后”学会知恩、识恩、感恩、报恩、施恩。在当今形势下,加强“90后”大学生的感恩教育也是刻不容缓的。

一、“90后”大学生感现状

顾名思义,“90后”即为1990年至1999年之间出生的人。当今在校大学生几乎均为“90后”。这代人,由于其成长环境、教育经历、思维方式等与以往的大学生有很大的区别,因而他们有其特殊性。“90后”的突出特点为其感恩意识缺乏。具体表现如下:
1.对父母无感恩。“90后”大学生很大一部分为独生子女,在“6+1”的家庭模式中长大,集万千宠爱于一身,这造就了他们习惯了以自我为中心,习惯了自己的所有要求都能得到满足,他们经常为所欲为,对父母提出无理要求,认为父母对自己的付出是理所应当的。他们不理解父母的艰辛,亦谈不上将来孝敬父母之说。
2.对学校师长无感恩。高校是知识的殿堂,高校教师是大学生“传道授业解惑者”,因此,为人师表的教师理应受到众人的尊敬。而我们所见的部分“90后”大学生并非如此,他们上课不尊重老师的劳动成果,置讲台上的老师于不顾,上课吃零食、玩手机、聊天,课后给老师取绰号;一年一次的教师节,只有很少部分的学生能记得向老师道声“老师,您辛苦了!”
3.对社会弱势群体的漠视。部分“90后”大学生对于不认识或自认为与己不相关的人,要么漠不关心,要么把别人的困境当成他们娱乐的对象,看见街上的乞丐躲避还来不及,更不会给予帮助;正因为有部分这样的“90后”们,“犀利哥”才能因其“潮”而红遍网络,而不是大家伸出援手去帮助他。

二、“90后”大学生感恩意识淡薄的原因

造成“90后”大学生缺乏感恩之心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家庭教育的失误,也有学校教育的失责,更受到当今社会大环境的影响。
1.家庭原因。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的言行孩子的影响非常深远。“90后”大多是独生子女,从小就被寄予了很高的期望,他们是家中的小皇帝、小公主,家长一切以孩子为中心,过度的溺爱,一定程度上培养了他们自私自利的性格,也使其缺乏社会责任感。“90后”认为家长的爱是无条件的,是理所应当的。他们以自我为中心,容易忽视他人的感受。
2.学校原因。很多学校虽以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为口号和目标,但实际上仍无法摆脱根深蒂固的应试教育的影响,诸多中小学一味追求高升学率,以学习成绩好坏来衡量一个学生素质的高低,大学也以高升学率和高就业率为最终目标,严重偏离学生全面发展的轨道。学校应完成的思想教育、感恩教育流于形式,空洞无效。
3.社会原因。每个人都处于社会当中,是社会化的人,社会环境是人们道德成长的土壤。“90后”大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阶段,受全球化影响,利益、功利至上的拜金主义思想冲击着他们的头脑,同时,网络化的高速发展,个别以德报怨、善无善报的丑恶事件迅速传播,严重挫伤了“90后”大学生的感恩之心。

三、高校感恩教育之途径

面对“90后”大学生感恩意识缺失的现象,高校作为学生迈向社会的最后一站,应多途径、大力度加强大学生的感恩教育,使其在学校学会识恩、知恩、感恩,为以后走向社会能报恩、施恩打下基础。
1.充分发挥高校课程在感恩教育中的作用。感恩教育课程有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显性课程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及马克思主义理论课,该课程的教师应增强感恩教育意识,深入挖掘这两课的感恩教育内容,适时、适度地对大学生进行感恩教育。隐性课程指专业课,特别是人文学科的课程,也包含一定的感恩教育内容,任课教师应根据课程内容,结合生活实际,引导学生尊重、关爱他人,提高其感恩意识。
2.利用校园网,营造一个充满感恩的氛围及校园文化。高校校园环境对学生的思想与行为有重要影响。针对“90后”大学生与网络的密切关系之特点,可借助于校园网络平台开展感恩大讨论,大力宣传关于感恩的正面事例,普及感恩知识,进行感恩教育。这种方式能收到较好效果。
3.创设感恩情境,激发大学生的感恩情感。高校可通过一定的手段或方法,创设出感恩父母、感恩老师、感恩学校、感恩社会、感恩国家等情境,使“90后”大学生在特定的环境下,激发出感恩情感,使其知恩、识恩,进而报恩、施恩。在特殊的日子,如父亲节、母亲节、教师节、感恩节等这些具感恩意义的节日,高校可在校园张贴相关节日大字横幅标语、海报图片等,提醒学生感谢父母、老师或其他帮助过自己的人。或在“学雷锋月”,以班级的形式,组织学生学习具有无私奉献精神的先进人和事,学生在特定情境易触景生情,从心理和情感上去接受感恩教育。
4.增加高校辅导员的感恩意识,发挥其思想政治教育第一线工作者的作用。高校辅导员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也是大学生学习的榜样,所以高校辅导员必须具备感恩意识。正所谓“身教重于言教”,辅导员需身体力行,起模范带头作用。
“90后”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但缺乏感恩意识的“90后”是无法挑起些大任的。对他们进行感恩教育至关重要,但仅依靠学校的力量是不够的,家庭、社会亦需承担其应有的责任,形成一股合力,共同努力营造良好的感恩教育氛围,以提高“90后”大学生的感恩意识。 “90后”大学生即将或终将步入社会,将承担一定的社会责任,他们的感恩意识高低与社会的和谐发展与稳定息息相关。因此,加强“90后”大学生的感恩教育,既继承与发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社会发展的迫切需要。
参考文献:
郭屹.大学生感恩教育问题对策探析[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1(5) .
胡磊.高校提升大学生感恩教育的有效性探讨[J].时代教育.2012(4) .
[3]宫清莲.大学生感恩教育途径探析[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1 (5) .
[4]程冉,王维.“90后”大学生感恩现状研究[J].电力职业技术学刊.2011(1) .
[5]陶志琼.关于感恩教育的几个问题的探讨[J].教育科学.2004 (20) .
作者简介:
陈利珍(1984-),女,江西赣州人,南昌大学科学技术学院人事处科员,科学技术哲学硕士,主要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copyright 2003-2024 Copyright©2020 Powered by 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备案号: 粤20174009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