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turnitin查重官网> 管理学 >> mba >> mba毕业任务书 >特殊教育学校开展“阳光体育运动”对策

特殊教育学校开展“阳光体育运动”对策

收藏本文 2024-01-09 点赞:31857 浏览:146021 作者:网友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 要]本研究运用文献资料法和逻辑分析法,根据特殊教育学校体育特点,结合“阳光体育运动”的实施标准和具体要求,总结特殊教育学校开展“阳光体育运动”所面临的困难和问题,分析其影响因素,并拟提出特殊教育学校开展“阳光体育运动”的对策研究。以期“阳光体育运动”能在特殊教育学校更好更快的实施与开展。
[关键词]特殊教育学校;“阳光体育运动”;影响因素;对策研究
[]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2)03 — 0175 — 03
2006年12月23日,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认真落实“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在全国亿万学生中掀起体育锻炼的热潮,切实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水平,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共青团下发了《关于开展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的决定》。〔1〕并于2007年 4月29日,在全国范围内启动了“全国亿万青少年学生阳光体育运动”,标志着“阳光体育运动”进入实施开展阶段。特殊教育学校学生是一个弱势群体,特殊教育学校是对这部分弱势群体进行专门教育的重要场所〔2〕。国家教委等8个部门于1985年给国务院的《关于发展特殊教育的若干意见》中指出:“由于种种原因,我国的特殊教育,特别是残疾儿童教育,已经成为普及初等教育最薄弱的环节”。 〔3〕目前社会上对教育公平的呼声很高,我们应该看到在“阳光体育运动”普照广大普通学校学生的同时,特殊教育学校的学生也应更好的受到“阳光体育运动”所带给他们的健康与快乐,同时也是全面提高特殊教育学校体育工作的一次契机。因此,在“阳光体育运动”启动一年之际,探讨特殊教育学校如何有效的开展“阳光体育运动”,将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特殊教育学校体育开展现状分析

(一)特殊教育学校体育设施不足,并且不适合特殊学生的身心特点

目前,特殊教育学校都存在体育设施不足的现象,而且体育设施的“常人化”、“竞技化”等现象较为突出。国家教委颁布的特殊教育学校建设标准中规定,9个班规模的学校活动场地,弱智和盲校应不少于3 570m2,聋校应不少于5 394m2;学校应设体育康复训练室,面积不少于56m2;盲校体育活动场地设置以适宜视力残疾学生使用的环形跑道和直跑道。除少部分作硬地外,大部分场地宜铺设草坪,并在适宜地位布置沙坑等适合残疾学生活动的体育设施和游戏场地。〔4〕但实际上,绝大多数特殊教育学校场地都不能达到这一标准,同时场地是沙地和水泥地等现象极为普遍,阻碍了特殊教育学校体育教学的开展。

(二)特殊教育学校的体育课程设置有待改革

“我们发现特教学校没有专供残疾学生使用的体育教材,除聋校有一套试验教材(教师用书)外,许多特教学校只能借用普通学校的体育教学大纲和体育教材。即便聋校有试验教材,也没有摆脱以竞技项目为中心的教材内容体系,脱离特殊教育实际。”〔5〕可见,特殊教育学校体育的课程改革是多么的紧迫。同时课程改革也关系到特殊教育学校体育教学目标的实现和体育工作发展的速度。

(三)特殊教育学校课外体育活动形式简单,频率相对较低

调查显示,虽然大多数学校都能把体育活动纳入课表,但学生平均每周只进行2.28次课外体育活动,这与国家对中小学生“保证每天一小时体育活动”的要求相距甚远。〔6〕从调查中我们可以看到,特殊教育学校的课外体育活动还有待改善。特殊教育学校的课外体育活动形式也主要集中在两操上,多种形式的比赛和校际之间体育活动相对较少,而且体育课外活动频率也很低。由于特殊教育学校经费和体育设施的限制,在一些经济欠发达地区这一现象更加的普遍。

(四)有关特殊教育体育的研究严重不足

从表中数据统计可见:有关特殊教育体育方面的研究,到本世纪以来刚刚开始发展,还处于起步阶段,加之该领域的学者严重缺乏,因此研究成果和数量非常的少。由于近几年特殊教育受到国家和社会越来越多的重视,对特殊教育学校体育的研究已有了很大的发展,但是还是不能满足特殊教育学校体育发展的要求。

三、特殊教育学校开展“阳光体育运动”的影响因素分析

(一)政府财政支持的影响

我国教育一直实行的是一种精英教育体制,各级政府和社会也只是重视重点学校的投入与建设,而没有对所有儿童(特别是特殊儿童和少年)一视同仁,这就导致特殊教育学校各个方面的发展往往滞后于其它类学校的发展。《中国特殊儿童义务教育发展中的问题调查报告》(2005年)显示:所有被调查的特殊教育学校校长都认为自己的学校在发展中资源缺乏。对于特殊教育专项经费是否到位的问题,仅有35.56%的人作肯定回答,64.44%的人表示不能及时到位;同时92.59%的校长认为学校的使用经费缺乏。〔7〕“阳光体育运动”是一项系统工程,不同于简单的一次体育活动和赛事,如果得不到政府与社会的支持与帮助是很难顺利开展的。因此,只有政府和社会的大力帮助与支持,才能使特殊学生真正的享受道“阳光体育运动”带来的快乐。

(二)特殊学生自身生理缺陷的影响

特殊教育的对象是身心发展有缺陷或残疾的少年儿童,即智力、听觉、视觉、肢体、语言、情绪等方面发展障碍的儿童少年。因此,不少的特殊教育学校视不同的对象称为“盲人学校”、“聋人学校”、“启智学校”等。〔8〕特殊教育对象与普通教育对象在身体和心理等方面都存在着明显区别,这种区别在实施“阳光体育运

摘自:毕业论文答辩流程www.udooo.com

动”过程中表现得非常突出。首先,因为特殊教育学校的学生生理缺陷的类型和程度是不同的,如何选择适合不同特殊学生的体育运动形式是很重要的方面,不能像普通学校那样可以整齐划一的形式开展“阳光体育运动”。其次,特殊学生进行体育运动往往都是被动和困难的,尤其是盲生和智障生,他们由于运动器官的严重缺陷,导致他们进行体育运动时受到很大的阻碍。因此,由于特殊学生的各种生理缺陷,导致了“阳光体育运动”很难顺利开展。

(三)校园体育文化氛围的影响

校园体育文化氛围不强直接影响特殊教育学校“阳光体育运动”的开展。校园体育文化的功能,主要表现为传承体育文化,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和完成学校体育任务,它对“阳光体育运动”的顺利开展是非常重要的。但特殊教育学校大部分都是在改革开放后,相继由各地政府创办的,所以从历史角度来看传承下来的校园体育文化不强,特殊教育学校的校园体育文化影响力也远远不够,营造出来的校园体育文化氛围不足,更没有达到校园体育文化的社会化、生活化和人性化相统一等方面。而且,校园体育文化价值的认识也远远不够,特殊学生因而存在校园体育文化意识和锻炼意识不强等因素,从而导致缺少特殊教育学校校园体育文化作为有力手段来开展“阳光体育运动”。

(四)体育教学的影响

特殊教育学校体育教学改革的滞后,严重影响了“阳光体育运动”的开展。特殊教育学校的体育教学目前存在教学思想不灵话,课程内容不符合特殊学生身心特点,教学大纲和教材继续改革等方面的问题。这些问题改革的成败直接关系到“阳光体育运动”开展的好坏。因为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共青团下发的《关于开展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的决定》中明确提出“阳光体育运动”应与体育课教学相结合,通过体育教学,教育、引导学生积极参加阳光体育运动。

(五)体育设施的影响

特殊教育学校体育设施的缺乏和不符合特殊学生的身心特点,是影响“阳光体育运动”开展的直接因素。每一项体育运动都是与充足的、合适的体育设施分不开的,“阳光体育运动”的实施也必然不例外。没有足够的体育设施就无法真正的开展体育运动,而且没有适当的体育设施也无法有效的开展体育运动,因此,体育设施问题不仅影响到特殊教育学校“阳光体育运动”的实施,更加阻碍了学校体育工作的发展。

(六)课外体育活动的影响

根据《关于开展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的决定》的要求,“阳光体育运动”应与课外体育运动相结合来实施,也可以课

源于:论文模板www.udooo.com

外体育活动是实施“阳光体育运动”的主要形式。但由于特殊教育学校课外体育活动形式相对单一和每周活动次数较少,影响到“阳光体育运动”在特殊教育学校开展的质量。例如,大多数特殊教育学校的课外体育活动是每周两次,这样就无法保证“阳光体育运动”的具体要求——像学生每天锻炼1小时。

三、特殊教育学校开展“阳光体育运动”的对策

(一)政府应出台相关政策、法规,以有力保证特殊教育学校“阳光体育运动”的顺利开展

“阳光体育运动”的发起应有强大的政策法规予以保证。但在《关
于开展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的决定》中,我们只看到了适合普通学校开展“阳光体育运动”所要达到的目标和实施内容,对特殊教育学校而没有明确提出。如有关目标的表述是“开展阳光体育运动,要以‘达标争优、强健体魄’为目标”,这一目标是根据《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提出的,因而就很不适合特殊教育学校来实行。相关政府部门应及时颁布适合特殊教育学校的“阳光体育运动”目标和实施内容是十分必要的,以保证特殊教育学校长效和稳定的开展“阳光体育运动”。

(二)政府、社会、学校和家长,一同参与到“阳光体育运动”的开展中来

政府、社会、学校和家长的重视,对特殊教育学校成功开展“阳光体育运动”起到十分关键的作用。政府和社会应把工作深入到基层,建立各级领导组,完善各种制度,不仅要在资金投入方面给予特殊教育学校以大力支持,也要为“阳光体育运动”的开展创造有利的内外部条件。学校应根据《关于开展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的决定》的要求,抓好组织和落实,工作做细做深,并针对自身有利条件大力开展“阳光体育运动”,同时应呼吁家长的支持与配合。做到政府支持,社会帮助,学校实施,家长配合的共同参与局面,让每一个特殊学生真真正正地享受到“阳光体育运动”所带来的健康与快乐。

(三)深入开展对特殊教育学校“阳光体育运动”的学术研究

推动“阳光体育运动”在特殊教育学校顺利的开展,必须深入开展对相关理论的研究。目前,对特殊教育学校体育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特殊教育学校体育对策及现状的理论分析和实际调查上,而且理论分析比较浅显。特别是大范围地关于各类型各程度特殊学生体育锻炼的研究更显十分不足。政府相关部门、学术团体和普通教师应重视“阳光体育运动”在特殊教育学校的开展,加大力度对其研究。尤其是经过特殊教育专业培养的体育教师,因为经过具有系统的特殊教育理论的学习和实践,能够了解特殊学生的身心特点,掌握到特殊教育体育的教学规律,进而提供具有操作价值的和更贴近的实际经验,提出有针对性及解决实际问题的研究。如根据特殊学生从事体育运动的身心特点,针对不同类型特殊学生制定出适合他们的阳光体育运动形式,以及特殊教育学校“阳光体育运动”开展的方法、手段、措施等方面均需加强研究力度。

(四)加大对特殊教育学校体育设施的投入,满足“阳光体育运动”开展的要求

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的提高,学校体育目标的实现,有赖于必要的符合教育对象特点的物质条件,特别是体育场地设备。〔9〕 符合特殊学生的体育场地设施和相关器材是特殊教育学校开展“阳光体育运动”的重要保障。没有完备的体育设施开展“阳光体育运动”只能是一个口号,不能起到它真正的作用。因此,政府相关部门应该借鉴不同领域的专家学者的研究成果,制定出符合不同类型特殊学生需要的体育场地及其设施标准,以满足特殊学生从事体育锻炼和康复训练的实际需要。而且,各级政府是特殊教育学校财政的主要来源,应加大力度对特殊教育学校进行专项拨款,来实现“阳光体育运动”在特殊教育学校有效的开展。

(五)营造校园体育文化氛围,为“阳光体育运动”的 开展创造有利环境

加强特殊教育学校校园体育文化建设,同时充分开发和挖掘体育资源,调动特殊学生的主动性,根据学校实际情况,灵活性、针对性和实用性相结合,充分建设好校园体育文化环境。大力宣传“阳光体育运动”并且广泛传播健康理念, 使“每天锻炼一小时,健康工作五十年,幸福生活一辈子”等口号能够深入到学校领导、教师和特殊学生的心理,还有建立评比表彰制度,使“阳光体育运动”在特殊教育学校持久及有效的开展下去。

(六)加快特殊教育学校的体育教学改革速度,以配合“阳光体育运动”的开展

体育教学改革的加快可以促进“阳光体育运动”在特殊教育学校更快更好的实施。特殊教育学校的教学改革应在适合不同特殊学生对体育文化知识和技能的基础上,同时符合特殊学生身心特点和体育课程的补偿缺陷与康复的功能,结合“阳光体育运动”的目标与要求,综合性、多层次的进行。制定出完全适合于特殊教育学校的体育教学大纲和体育教材,这样可以使“阳光体育运动” 在特殊教育学校的发展更加有生命力。

(七)增加课外体育活动的次数和多种多样的形式,扩大“阳光体育运动”开展的空间

加大特殊教育学校的课外体育活动的力度,无疑是开展“阳光体育运动”的最佳形式。特殊教育学校应全力组织实施“全国中小学生课外文体活动工程”、推行大课间体育活动、积极创建特殊教育学校快乐体育园地以及加强特殊学生体育社团和体育俱乐部建设等。通过这些课外体育活动展开,必然会使特殊教育学校的“阳光体育运动”开展的有声有色,同时也使特殊学生在多种多样的形式下享受到“阳光体育运动”带给他们的健康与快乐,更能感受到阳光带给他们的温暖。
特殊教育学校的“阳光体育运动”是一个全新课题,随着“阳光体育运动”的全面推进,各级各类学校体育改革的成效将更加明显。目前,特殊教育学校体育的发展是非常快速的,但对其他类型的学校来说还有一定差距。同时我们可以看到,对特殊教育学校体育方面的研究也是十分的不足。因此,像“阳光体育运动”在特殊教育学校的开展,就明显缺少理论上的支持。只有对其深入研究,才能促进“阳光体育运动”在特殊教育学校顺利的开展。本文只是初步探讨,愿与同行们交流,推动该领域的研究。
〔参 考 文 献〕
〔1〕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共青团.关于开展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的决定〔S〕.教体艺〔2006〕6号2006-12-23.
〔2〕刘绍曾.残疾人体育〔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 1993: 17-30.
〔3〕国务院转发国家教委等部门关于发展特殊教育若干问题意见的通知〔S〕.1985-05-04.
〔4〕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委员会.特殊教育学校建设标准(试行)〔S〕.1994-07-21.
〔5〕〔6〕何敏学.特殊教育的学校体育现状与对策〔J〕.政策管理,2008,(02):18-19.
〔7〕廖娅晖.潘颖关注特殊教育追求教育公平〔J〕.时代教育,2007,(10).
〔8〕国家教育委员会教学仪器研究所.关于将特殊教育学校教学仪器配备目录发至有关学校的通知〔S〕.1992-03-20.
〔9〕何敏学.特殊教育学校体育的特点〔J〕.体育学刊,2007,(08).
〔责任编辑:侯庆海〕

copyright 2003-2024 Copyright©2020 Powered by 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备案号: 粤20174009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