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turnitin查重官网> 管理学 >> mba >> mba毕业任务书 >奈达翻译理论对中国翻译影响结论

奈达翻译理论对中国翻译影响结论

收藏本文 2024-01-13 点赞:8895 浏览:34655 作者:网友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关键词:奈迭;翻译;动态对等;影响
摘要:作为第一个被引入中国,继而在不同时期形成两个“言必称奈迭”现象的西方译论,奈达翻译理论有其自身魅力。本文介绍了奈迭的翻译思想,对其翻译理论进行了分析,对奈迭理论在翻译界的重要地位和对中国翻译研究的重大影响进行了简单的评述。
:A
西方现代翻译理论是在20世纪80年始进入中国大陆,并且随之在中国掀起了一股翻译研究热潮。尤其是美国学者尤金·奈达的翻译理论和思想对中国的翻译理论研究影响巨大。尤金·奈达(Eugene A.Nida)是公认的现代翻译理论奠基人之一。他供职于美国圣经协会,从事圣经翻译和翻译理论研究,其理论在中国甚至在全世界都有着重要的地位。奈达把翻译看作是一种艺术,力图把语言学应用于翻译研究。奈达以现代语言学、社会语言学、社会符号学、交际学理论和信息论的方法研究翻译理论和翻译实践中的问题,对中国翻译理论界从理论意识、研究方法、研究的系统性和理论化等各个方面都起到了借鉴作用。
一奈达的翻译理论
1翻译即交际
在翻译研究中,奈达把通讯论和信息论用于其中,认为语言首先是一种用于交流的工具,翻译就是交际。按照这种观点,任何信息如果不起交际作用,都是毫无用处的。也就是说,译文如果不起交际作用,不能被译文接收者看懂,这种译文就是不合格的、毫无用处的。而要使译文被读者看懂,翻译时就必须考虑语言交际活动的一切有关要素。“语言交际产生于社会场合,把它从这个场合中抽象出来,它就不可理解。相反,必须把它置于整个环境中加以分析,其中包括语言参与者和语言的关系,话语参与者作为特定语言群体相互之间的关系,以及把信息源发送者和信息接受者串联起来的方式”。简单地说,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必须从作者、作品内容、读者、作品背景、作品表达手段等各个方面,对作品进行全面分析,然后转换成有类似原作交际功能的译文。这一观点的提出使得翻译更富有实用价值和意义。当今世界,全球化的交流机会正在迅猛增加,由于翻译最终的目的是交流并且分享,翻译作为国际交流媒介的作用日益凸现出来。
2“动态对等”理论
奈达认为:任何能用一种语言表达的东西都能够用另外一种语言来表达;在语言之间、文化之间能通过寻找翻译对等语,以适当的方式重组原文形式和语义结构来进行交际。因此,译文应当尽量做成让译文接收者喜闻乐见的、符合接受语表达规范的言语形式。奈达认为,翻译正确与否必须以译文的怎么写作对象为衡量标准,并取决于一般读者能在何种程度上正确地理解译文。由此,他提出了他的“动态对等理论”。奈达在《翻译科学探索》(1964)一书中指出,“在动态对等翻译中,译者所关注的并不是源语信息和译语信息的对应关系,而是一种动态关系;即译语接受者和译语信息

源于:查抄袭率本科论文www.udooo.com

之间的关系应该与源语接受者和原文信息之间的关系基本相同”。他认为,所谓翻译,是指从语义到文体在译语中的最贴近而又最自然的对等语再现源语的信息。所谓自然,是指使用译语中的表达方式,也就是说在翻译中使用归化,而不是异化。对于动态对等翻译,奈达是这样描述的:“定义动态时等的一种方法便是将其描述为‘最切近自然的对等’。这个定义包括三个基本术语:1)对等,它指向源语言信息;2)自然,它指向受体语言;3)最切近,它在极度相似的基础上将二者联系在一起。动态对等翻译,是指从语义到语体,在接受语中用最切近的自然对等语再现源发语的信息。所谓最切近,主要是指在意义上的最切近,指在“自然”的基础上选择意义与原文最接近的译文。在动态对等的翻译中,译者着眼于原文的意义和精神,而不拘泥于原文的语言结构,即不拘泥于形式对等。按照奈达的定义,动态对等翻译不等于传统上的“自由翻译”或“活译”,因为动态对等翻译有严格的要求,它要求译文在不同的语言结构里尽可能完美地再现原文意旨;而“自由翻译”或“活译”则没有此种要求,“自由翻译”往往是译者毫无节制的自由发挥。很明显,翻译的根本任务是求得译文和原文章之间获得等价。然而不论是语内交际还是语际交际,两篇不同的话语之间并无绝对的对等可言。译者寻求的应当是最切近的对等,也就是说,应当使译文最大限度地切近原文。此外,还应使译文行文自然,不带翻译腔。为了达到这个目标,翻译者应当考虑源语言的交际意图,目标语的文体规范并对目标语读者的能力进行解析。
3翻译受众的感觉
奈达对读者的反应也表现出强烈的兴趣。他认为,译文应该在特定文化氛围中的读者里产生反响。翻译的怎么写作对象是读者或言语接受者,要评判译文质量的优劣,必须看读者对译文的反应如何,同时必须把这种反应和原文读者对原作可能产生的反应进行对比,看两种反映是否基本一致。从某种意义上说,这好比进行市场调查,测验公众对市场产品的反应。不管理论上认为某种产品多么好,也不管它在陈列室显得多么美观,如果公众反映不好,那就不会被接受。奈达的这个观点无疑是有其道理的。翻译如果不考虑读者因素,不估计和测验读者的反应,就可能产生对牛弹琴的译文。比如,把《论语》翻译成现代英语,如果为了强调原文古味,而在译文中使用古英语,一般的现代英语读者就很难接受。当然,少数精通古英语的研究者可能会接受,但《论语》的读者不应该只是少数几个研究者。再如,莎士比亚的作品脍炙人口,给英国读者带来了欢乐,如果这些给英国读者带来欢乐的作品译成中文后,却给中国读者带来了晦涩难懂甚至是对作者思想的曲解,这样的翻译绝不是理想的翻译。因此,译文不能脱离产生原文的背景,译者还要考虑译文接受者理解其内容的思维方式。
二奈达翻译理论对中国翻译研究的影响
随着世界各种翻译研究学派迅速发展、壮大,翻译研究逐步走向全球化时,西方现代翻译理论也出现了许多自成一派的翻译理论。如斯坦纳和施莱尔的诠释学派,费美尔和诺德的目的学派,霍姆斯、勒菲费尔和巴斯奈特等人的文化学派,本雅明、德里达、德曼、韦努蒂等人的解构学派,贝尔曼等人的翻译诗学理论,勒代雷的释意论,勒非维尔的操控论学派等。众多的翻译理论学派对中国翻译理论界从理论意识、研究方法、研究的系统性和理论化等各个方面都起到了借鉴作用,使中国翻译理论研究在前人理论的研究基础之上,朝着系统化、科学化方向迈进。在西方,奈达的翻译理论是在20世纪60年代提出的,当时对西方译界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促进了西方翻译研究的发展。当80年代初期引入中国时,奈达翻译理论以其自身特色、较强的系统性和动态性以及注重读者反应的新视角,给中国译者带来了不小的冲击,在一定程度上减少甚至避免了“直译和意译”之争。与当时大多数重形式、轻内容的中国翻译理论相比较,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重内容和读者反应,避免了形式和语言上的差异。
中国当代翻译理论研究的特点主要在于两方面,一是将

自考论文www.udooo.com

copyright 2003-2024 Copyright©2020 Powered by 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备案号: 粤20174009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