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turnitin查重官网> 管理学 >> mba >> mba毕业文献综述 >分析生幸福教育基本

分析生幸福教育基本

收藏本文 2024-03-04 点赞:7826 浏览:32466 作者:网友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要:教育应培养学生追求幸福的能力,教育应该让学生感受到幸福。对于研究生这一特殊高级知识分子群体,幸福教育关乎其身心的健康发展。文章首先论述了幸福教育的含义,然后阐明了研究生幸福教育的必要性,最后从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发展和睦的师生关系,创造公平的就业环境三方面提出加强研究生幸福教育的方法。
关键字:幸福教育;研究生;个性发展
在创造美好生活的历史实践

源于:毕业生论文网www.udooo.com

中,幸福是人类不懈追求的主题和终极目标。费尔巴哈曾指出:“生活和幸福原来就是一个东西。 一切的追求,至少一切健全的追求都是对于幸福的追求。”对于本科毕业后继续留在学校深造的研究生来说,他们放弃了更早接触社会的机会,显然会比同龄的青年人压力更大,幸福更是他们的渴望。然而随着就业形势的日益严峻和生活压力的加大,许多研究生感到自己不幸福,他们缺乏生活目标,精神迷失,更有甚者选择终结自己的生命。幸福教育是北京师范大学檀传宝教授提出来的,他认为对幸福的追求与道德生活和道德教育息息相关。幸福教育是中国教育界一直讨论的话题目前,研究生幸福教育还没有引起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重视。二十一世纪以来,我国研究生数量的急剧增加,研究生是高级知识分子,肩负着富强祖国的圣神使命。研究生幸福教育研究应该早日被提上日程。

幸福教育的含义。
伴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文明的进步,人们追求的不仅仅是物质生活,现代社会,人们对精神生活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即对幸福生活的追求。幸福首先是一种主观感受。人生是为了让自已幸福而存在;幸福是人们在一定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中出于感受或意识到自已预定的目标和理想的实现或近而引起的一种内心的满足。所谓幸福教育就是学校要注重学生的情感,教师要教会学生追求幸福的能力,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完整的人,会创造幸福的人。

真正的教育是促进个人获得幸福的有效途径,正如乌申斯基所说:“教育的主要目的在于使学生获得幸福,不能为任何不相干的利益牺牲这种幸福,这一点当然是无庸质疑的。”教育伴随学生成长,培养学生正确的幸福观,只有形成对幸福的正确认识,才能获得真正的幸福。研究生作为一个高级知识分子的群体,年龄比本科生要大,毕业要求比本科生高,对未来工作的要求比本科生高,现实与理想往往差距很大,使得研究生这一特殊群体幸福感大大降低了,甚至每年高校都有由于不堪压力重负以跳楼结束自己生命的研究生。
我们今天的研究生教育让学生觉得学习是负担,是为了能尽快毕业拿到学位而学习,是为了毕业后找到好工作而学习, 使得当代研究生身心俱疲,感觉生活没有希望,因此体验不到学习的快乐,即研究生教育没有让学生感觉到幸福。真正的教育关注学生作为一个未来人所应当具备的能力,同时还关心学生作为一个完整人的现实生活。教育不能剥夺学生的幸福感,让学生体验存在、体验生活和体验学习中获得幸福。教育应该让学生感受到幸福,应该让学生觉得学习是一种幸福。前苏联著名教育理论家马卡连柯说过:“我确信: 我们的教育目的并不是仅仅在于培养能够最有效地来参加国家建设的那种具有创造性的公民, 我们还要把我们所教育的人变成幸福的人”。因此,培养研究生树立正确的幸福观,提高研究生追求幸福的能力,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义不容辞的责任。然而, 目前我国高等教育存在一定的功利化倾向,幸福教育严重缺失。
研究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这个群体需要社会各界的关爱,我们的教育应该给研究生创造幸福的环境,对研究生进行幸福教育,提高研究生认识幸福,感知幸福, 创造幸福的能力, 使其成为自己幸福的设计者。这不仅关系着研究生的健康成长,而且关系着社会的和谐发展,更关系着祖国的繁荣富强。

加强研究生幸福教育,必须转变教育观念,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发展和睦的师生关系,创造公平的就业环境。
第一,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每个研究生都是独立的个体,有自己独特的个性,自己喜欢什么,不喜欢什么,对什么感兴趣,对什么不敢兴趣,这些决定研究生能否学好自己专业知识,如果他不喜欢自己的专业方向,那么他很难做好自己的工作,也不会感到幸福。教育只有尊重研究生的个性,依据每个研究生的个性,才能让学生觉得学习是让人幸福的事情。
第二 发展和睦的师生关系 教师在教育活动中占主导地位,学生是教育的主体。教师是学生学习生活的指导者,教师对学生的影响决定着学生以后的人生发展的方向。和睦的师生关系,能让教育活动更加和谐,更加愉悦,让教师感受到幸福,同时也让学生幸福。
研究生的专业知识相对于本科生来说更加广泛,随着就业压力的增加,研究生相对于本科生就业的优势已经一点点消失。这就要求研究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不要好高骛远,要坚信是金子哪里都会发光,是金子早晚都能发光。同时我们的社会要创造公平的就业环境,这样研究生在学习期间压力就会减小,就会感觉到幸福。
参考文献:
刘次林.幸福教育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苏霍姆林斯基.怎样培养真正的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2.
[3]郭爱华.关于幸福教育的思考[J].科技信息,2009(31).
(作者简介: 龙琼芳(1986-),女,苗族,重庆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研究生。)

copyright 2003-2024 Copyright©2020 Powered by 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备案号: 粤20174009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