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turnitin查重官网> 管理学 >> mba >> mba毕业文献综述 >区域经济区域经济学进展和运用分析

区域经济区域经济学进展和运用分析

收藏本文 2024-01-26 点赞:5062 浏览:15200 作者:网友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 要] 区域经济学是一门综合学科,通过对自然资源进行有效经济评价,对区域的经济情况、社会要素进行分析,进而提出制定区域发展纲要的科学依据。区域经济学理论随着时代的变迁不断发展,从古典西方区域经济学到现代的新经济地理理论的区位理论无不体现区域经济学的快速发展。本文着重阐述区域经济学理论中的经典理论并加以应用分析。
[关键词]区域;区位;经济学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3 . 18. 023
[]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3)18- 0041- 02
区域主要是指根据一定的衡量标准把具有同质性的地域相聚集的地区,并且根据相同的标准与其他区域相区别。经济活动的空间性和区域经济发展的规律是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区域经济学作为一门后衍生的学科,主要建立现在中观和宏观区位理论的基础之上。从西方的某些国家开始产生,然后波及欧洲东部及前苏联。而我国则是在改革开放之后才开始从事这方面的研究工作。区域经济学理论的演化过程如下。

1 农业圈层理论

19世纪初,德国面临着农业改革,其中最主要的是庄园式和自由式的转变改革。据此,经济学家杜能从市场区位地租出发,提出了农业尤其是耕种业和畜牧业的土地利用以及同市场的关系问题,得出了农产品种类围绕市场呈环带状分布理论化模式。
其核心观点是农业区位取决于运输费用,而运输费用取决于距城市的距离。此理论阐述了农业的用地情况和集约化程度的决定性因素不仅仅是自然特性,更重要的是人为的社会因素(经济因素),特别是与农产品消费市场的空间距离。
公式表示为:利润=产品-(生产成本+运费) ,即 P=p-(c + t)

2 工业区位论

20世纪初,德国经济学家韦伯(1909),指出工业企业的区位取决于运费、劳动力费用和集聚因素。在他看来,若一个工厂的规模不断扩大则能给此工厂带来更多的效益或者是更少的成本,而在单个工厂没有如此经济实力的情况下,很多同产业的工厂聚集同样能带来高利润回报,因此工厂有集聚的愿望。而影响集聚的因素则是临界等费用线相交的地区。根据韦伯的理论,产业集聚过程是单个企业为了追求集聚的利益而自发形成的,它是源自于一种自下而上的市场化力量。

3 恶性循环理论

提出此理论的纳克斯认为,经济本来就不是一个孤立的个体,而是跟周围的若干因素紧密相连。发展中国家之所以贫困并不是因为家国内的各类资源不充足,而是因为一开始的资本稀缺导致后来的国内市场供给和需求两方面的“恶性循环系统”。
在供给方面,低收入的公民导致低储蓄能力,因此资本形成率低,在低资本形成的情况下没有更多的资金来扩大再生产,不可避免地导致低产出,低产出又再一次影响收入水平,陷入了一个恶性循环。需求方面同理。

4 发展极理论

发展极理论由佩鲁提出,他认为经济活动的中心是不能平均形成的,而是应该“异军突起”,在一些经济较为发达或创新能力较强的企业集聚区率先形成。这样的地区能够产生吸引和扩散作用,促进自身发展并推动其他部门的地区发展。其思想基础是支配学说和不平等动力学。此理论有助于技术创新和扩散、资本的集聚和输入、产生规模经济效益和形成“团块经济效果”等。
恶性循环理论和发展极理论归属于不平衡发展理论,在我国主要的应用主要体现在:
(1)阐明了资源对于经济发展的举足轻重的地位,警示国家宏观调控在资源配置方面应该从全局出发,慎重考虑,立足国情,真正地合理配置有限资源。
(2)既强调了计划经济的必要性,又特别强调了市场机制的重要性。
(3)为像我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思维方式,通过破除死循环、率先发展条件便利地区等方式为经济崛起提出可行方案。

5 规模报酬递增

保罗·克鲁格曼将空间因素引入分析了产业集聚的规模报酬递增。他认为,任何企业和个人都具有趋利性、趋同性。同类型的企业或产业更倾向于聚集于同一区域进行生产生活,与此同时,不同类型的企业和产业又倾向于聚集在不同的地区。这种自然形成的空间产业集聚与区域专业化的现象为规模报酬递增理论提供了可靠的基础。当这些聚集的企业要求更高的利益回报时,就会自然而然地用扩大规模、企业联合等方式促使地方产业群的形成。
规模报酬递增理论在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中国,应用中具有突出的表现,主要应用于扶植一大批强大的集团企业参与国际分工和贸易,如江苏省大力扶植的光伏企业——尚德电力集团等。这些政府

源于:高中英语论文www.udooo.com

出资组建的超大规模企业都是考虑采用各种国际贸易“软实力”来把产业政策与出口贸易政策更好地结合起来,利用规模报酬递增的经济效应来开掘和利用各种外部和内部的静态和动态规模经济形式。

6 新经济地理理论中的区位理论

此理论由马丁提出(1999),在有经济因素集聚的条件下,往往获得第一次区位竞争胜利的赢家对下面的企业更有吸引力,因此,首家企业可能获得更高的财政激励。而第二家虽然获得的补贴相较于第一家来说略少,但是却能从产业集聚中获利。因此早期投资的真正赢利点并不是直接的经济利益,更多的是一种因产业吸引而形成的区域环境。
总体来说,新经济地理学和新型古典区域理论是解释经济活动的集聚现象的两种不同的视角。二者本质遵循的经济力量都是收益递增这一基本理论,因此在没有出现决定性力量来强力分割市场的情况下,就有很大可能产生产业集聚现象,但是这两种理论又有本质上的差别。
相对来说新兴古典经济学理论更加深入地指出了企业规模报酬的本质来源,深入到经济聚集现象的内部来探讨影响经济发展进程的微观要素,而新经济地理学在这方面却做得差强人意。

7 总 结

区域经济学理论不断发展着,为我国的经济发展提供启发和借鉴,区位选择和区域经济的宏观政策性引导导致经济活动在某一优势区位的聚集和扩散,再实际应用于经济市场运行中,进而影响整个经济格局。深入研究各时期的理论对宏观政策制定和微观经济操作都大有裨益。

copyright 2003-2024 Copyright©2020 Powered by 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备案号: 粤20174009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