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turnitin查重官网> 管理学 >> mba >> mba大纲 >论中国化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素质教育观进展

论中国化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素质教育观进展

收藏本文 2024-03-23 点赞:4842 浏览:12546 作者:网友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 要:素质教育作为一种新的教育模式,其发展与完善要始终坚持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素质教育观的指导。从学术界对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素质教育观的理论来源、基本内容、实践机制、时代意义的研究四个方面进行现有研究成果的梳理,以期促进我国教育理论的创新和新的发展,不断丰富社会主义关于教育的理论体系。
关键词:理论来源;基本内容;实践机制;时代意义
1002-2589(2012)34-0245-02
素质教育是针对应试教育中存在的弊端提出的一种新型教育模式,是一种以提高受教育者诸方面素质为目标的教育模式,或者也可以简称为提高受教育者素质的教育。国家教育督学柳斌认为,素质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要在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主动发展。自1994年李岚清同志第一次提出“素质教育”以来,理论界对这一问题进行了声势浩大的大讨论,迄今为止,产生了不少相关的研究成果。
目前,由于缺少一个完整的、系统的、科学的教育理论认知体系,我国在教育体制改革和教育教学方法改革中只是从技术层面和操作层面来考虑问题,而没有形成有效的现代教育发展长效机制,从而导致了教育改革与发展中的这些短视现象,用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素质教育观来指导我国的教育建设,有利于设计出科学的高瞻远瞩的与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相配套的教育制度,促进社会主义中国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本文试图对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素质教育观的研究文献进行综述,主要从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素质教育观的理论来源、基本内容、实践、时代意义的研究四个方面进行现有研究成果的梳理,为学界进一步深入研究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素质教育观提供有益借鉴。

一、关于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素质教育观的理论来源的研究

源于:大学生毕业论文范文www.udooo.com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素质教育观的理论来源主要有三个方面: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素质教育观、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素质教育观和西方素质教育观。
学者认为,马克思恩格斯素质教育观集中体现在他们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之中。马恩提出,人的全面发展主要包括全面发展、自由发展、充分发展、富有个性的发展和生动活泼的主动发展五个方面的内容[3],而且,马克思把智育、体育、生产劳动和综合技术教育的结合作为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条件。我国应站在马克思主义的宗旨即人的解放的高度理解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意义,自觉推进素质教育[4]。
学者认为,中国传统文化中包含有素质教育思想的理念,对我国的素质教育实践和理论发展具有一定的借鉴和指导意义,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素质教育观的理论来源之一。中国传统文化也蕴含有人的全面发展理念,在教育内容上,中国古代西周时期形成了以礼、乐、射、御、书、数为核心的“六艺”教育思想;在教育方法上,孔子提出要“因材施教”、“有教无类”。董仲舒强调不能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陶行知注重“教学做合一”讲求在实践的基础上学[5]。孟子倡导注重启发式教学,倡导博学以求融会贯通、不唯书、不曲解而求真的创新精神[6]。在教育特点上,儒家教育思想具有人文性和科学性,以及适应性和实践性等基本特征[7]。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素质教育观的又一理论来源是西方的素质教育观。它们对我国素质教育的理论与实践发展有很大的启示。在教育目标上,苏格拉底、罗素、沛西·能、乌申斯基、马卡连柯等人注重培养德才兼备的人和注重人的社会化和个性化的统一。在教育原则上,昆体良强调教师应遵循启发诱导、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在教学方法上,杜威主张探究式、发现式的教学方法。在教育的价值取向上,夸美纽斯、苏格拉底、福泽谕吉强调人人接受教育,做到教育普及化[5]。在教育内容上,古希腊亚里士多德主张应按人的发展不同阶段相应进行体、德、智三重教育,同时强调音乐的作用;德国诗人席勒系统地从理论上提出美育在人的发展中的独特作用;莫尔和卢梭都建议青年应接受农业劳动和手工业劳动教育,提倡要把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二、关于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素质教育观的基本内容的研究

关于素质教育的方针,几代领导人都有各自的阐述。认为要使全体受教育者在德智体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8]。强调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提出素质教育的根本宗旨是提高国民的整体素质。认为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是办好让人民群众满意的教育的根本指针[9]。
在教育目标上,几代领导人在一致认同人的全面发展的基础上又各自作出了具体的阐述。强调教育要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新人。学者关于的素质教育目标虽有几种不同的论述,但主要还是认为要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10]。认为,素质教育的目标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提高学生德智体美等基本素质,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在教育内容上,学者通过研究发现,中国化马克思主义者注重人的全面发展、人的个性发展和教育的普及。强调把人培养成为“德育、智育、体育”全面发展、又红又专的新社会的主人或者劳动者[11]。强调要使受教育者在思想道德、科学文化、劳动技术、身体心理健康、身体素质的发展和特长发展等方面得到全方位发展[12]。同样强调素质教育必须关注人的全面发展和人的个性张扬,提出素质教育要培养“三个面向”的“四有新人[13]。、和都主张教育要实现普及化,提出必须“两条腿走路”,甚至多管齐下;强调“办教育要两条腿走路,既注重普及,又注意提高”;丰富和发展了“两条腿”走路的方针,主张多种教育方式并举[14]。也强调必须促进教育公平,坚持教育的公益性和普惠性;坚持以人为本、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全面发展[15]。
在实现途径上,学者通过研究发现,中国化马克思主义者强调要在实践中成才,、和都曾提出教育要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观点,认为这是实现教育目的的最重要途径。在价值取向上,几代领导人都追求教育公平,将目光指向全体国民或者全体学生。周小李[16]、梁刚[12]、顾成敏[9]等分别对、、和的素质教育思想做了细致研究,认为提出了实现全民教育的观点;强调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强调坚持以人为本是办好让人民群众满意的教育的价值中枢。
据研究发现,中国化马克思主义者共同将培养人的创造性和实践能力视为素质教育的重点,很多学者在文章中很明确的提到了和的此观点。另外,也强调素质教育要减轻学生负担,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重视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11]。
四代领导人都认为素质教育的灵魂应该是思想政治或者道德教育。其中,和明确指出了德育是素质教育的灵魂的观点。也主张学校应该永远把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放在第一位。
关于素质教育观的特点,毕岩认为,在新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素质教育思想具有全面性、实践性和发展性的鲜明特点[17]。姜大志认为,素质教育的指导思想具有开放性,培养目标具有科学性和整体性,实施方法具有多样性和灵活性[18]。顾玉林认为,教育指导思想具有求实性[19]。王先民认为,的素质教育思想具有许多新的特点:即教育性质的人民性,教育作用的基础性,受教育者发展的全面性,教育方法的创新性,教育途径的实践性,教育发展的系统性[20]。

三、关于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素质教育观的实践机制的研究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素质教育观是否可以有效的贯彻落实,主要取决于它的实施机制。在这方面学术界也做了不少深入研究。
强调学生要主动发展,前提是为学生们创造一个有利于学习的宽松环境[17]。提出,教学改革首先要端正教育思想,转变观念[19];教师是素质教育的关键,要造就一支高水平的教师队伍,为素质教育的实施提供有力的保证[18]。认为加强领导,全党、全社会共同努力是素质教育的保障;建设一支高质量的教师队伍也是素质教育的保证[21];而且,素质教育得以实施的重要条件是优化教育环境[13]。认为要在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安排中、财政资金投入中和公共资源利用上都要优先考虑教育发展;要加强教育的改革创新,包括人才培养模式、办学体制、教育管理体制等的改革;加强教育国际交流合作[15]。

四、关于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素质教育观的时代意义的研究

首先,学者们一致认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者的素质教育观是对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或者说前者是后者时代化的成果体现。其次,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素质教育观为推进教育改革发展实践提供立场、观点和方法的指导。的教育观点对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和推进素质教育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持久而深远的启示意义[17];的素质教育思想在强化素质教育理念,创新素质教育方法,改革教育评价体系,全面有效地开展素质教育工作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22]。的教育理论、教育改革思想对推进教育事业的改革发展,推动素质教育具有重大意义[12]。一系列重要的教育思想,对全面推进“跨世纪素质教育工程”做出了极为重大的贡献[23]。的素质教育观不仅有增强民族凝聚力的重要功能而且对进一步推进素质教育的改革具有重要意义[13];不仅有利于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还有利于培养更多的高素质人才[24]。最后,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素质教育观有利于促进我国教育理论创新。叶上雄认为,总书记在主持政治局第34次集体学习时就教育问题发表的重要讲话对于进一步推进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具有深刻的理论启迪意义[25]。

五、基本评价

学术界对马克思主义思想的研究,虽然已经取得了许多具有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的成果,但仍存在着一些薄弱环节,或者仍存在着有待进一步深化的领域:(1)对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素质教育观的理论来源和基本内容缺乏全面、系统的梳理;特别是对十六大以来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教育的新发展缺乏全面及时的总结;(2)对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教育的实践机制和特点缺乏系统、深入的研究;(3)对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教育观的时代意义缺乏系统、全面的总结。
参考文献:
蒋国华.素质教育的由来[J].理论探讨,1997,(1).
过广宇.素质教育的新视角:个性教育的理论与实证研究[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7,(10).
[3]毛家瑞,孙孔懿.素质教育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16-1

源于:论文的标准格式www.udooo.com

7.
[4]袁杰.素质教育之我见——基于马克思主义人的解放视角[J].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11,(7).
[5]于洪波,等.简明中外教育史[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10,(23).
[6]王淑霞.论《孟子》中的教育方法[J].管子学刊,2004,(3).
[7]胡弼成,廖梅.儒家教育思想的基本特征与当代教育[J].改革教育与现代化,2000,(4).
[8]钟德涛.论的素质教育思想[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2005,(3).
[9]顾成敏.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努力办好让人民群众满意的教育——教育思想散论[J].学术理论现代企业教育,2008,(1).
[10]王煜兴,等.简论素质教育思想[J].赣南医学院学报,2003,(12).
[11]胡凌艳.论以人为本的素质教育思想——新中国成立后、和的探索[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10,(3).
[12]梁刚.浅析的素质教育观[J].西华大学学报,2004,(6).
[13]王星明,曹锡山.素质教育思想探析[J].党史博采,2006,(12).
[14]王通,杨士泰.论前素质教育思想[J].教育探索,2005,(5).
[15]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论学习贯彻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N],中国教育报,2010,(7).
[16]周小李.青年的素质教育思想探微[J].湘潭大学学报,2011,(7).
[17]毕岩.论素质教育思想的鲜明特点[J].沈阳工程学院学报,2005,(1).
[18]姜大志.素质教育思想论析[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4,(8).
[19]顾玉林.对素质教育思想的探讨[J].高教研究,2005,(1).
[20]王先民.素质教育思想的特点[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2003,(11).
[21]黄少强.试论的素质教育思想在高校中的运用——学习《文选》心得[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07,(10).
[22]周小李.的素质教育思想探析[J].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研究,2011,(8).
[23]熊小红,肖克奇.的教育思想刍议[J].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研究,2011,(8).
[24]张素兰.素质教育思想刍议[J].绵阳师范学院学报,2005,(12).
[25]叶上雄.素质教育的核心: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学习同志关于素质教育论述的体会[J].学术文论,2007,(3).

copyright 2003-2024 Copyright©2020 Powered by 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备案号: 粤20174009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