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turnitin查重官网> 管理学 >> mba >> mba大纲 >修辞学论中国修辞学教育新走势查抄袭率

修辞学论中国修辞学教育新走势查抄袭率

收藏本文 2024-03-22 点赞:4423 浏览:10966 作者:网友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要:中国的修辞学教育正在从个体修辞学教育走向公共修辞学教育、从民众修辞学教育走向国家修辞学教育、从国内修辞学教育走向国际修辞学教育,正在从单一课程教育走向综合性课程教育,特别是从语文修辞学教育走向传播修辞学教育、从平面媒体修辞学教育走向多媒体修辞学教育,逐渐形成中国修辞学教育的新学科建制。修辞是新闻传播的核心手段,修辞学是传播学的重要理论来源之一。中国的修辞学研究者、教育者、管理者,应密切关注、把握上述发展动态和趋势,以提高中国修辞学教育的质量和水平。
关键词:修辞学;新闻传播学;修辞学教育;公共修辞学;国家修辞学
1672—4283(2013)01-0093—07
近年来,随着媒介技术发展迅速,公众信息传播权利的实施空间大大拓展,公众信息传播的需求持续增长,中国的修辞实践领域出现了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如何使修辞学教育适应中国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新形势,有效推广、普及中国修辞学研究的新成果,使中国修辞学理论研究更好地怎么写作于中国的社会发展,是中国修辞学教育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为此,本文分析中国修辞学教育的历史、现状,机遇和挑战,指出中国修辞学教育的未来发展趋势。

探讨中国修辞学教育,有必要对修辞学教育的相关概念加以阐释。

1.修辞学教育的界定

修辞学教育与修辞教育不同,它是修辞学研究成果在教学领域中的应用,是修辞学知识在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层面上的推广和普及。修辞学教育不仅是学历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公众社会教育的重要内容。根据教育内容、目的等,可把修辞学教育区分为素质教育和学术教育两个阶段或两种类型,前者可称为“修辞教育”,后者可称为“修辞学学术教育”,简称“修辞学教育”。修辞教育重点强调了修辞手段、方法、技巧、技能的教育,它是一种人文素质教育。修辞学教育则强调了修辞学的学理、学术研究方面,包括学术观点、思想和理论体系以及学术史。修辞学教育旨在提高学生的学术素养,进行从事修辞学研究的学术训练。修辞教育是修辞学教育的基础,修辞学教育是修辞教育的提高。两者虽然侧重点不同,但又相互依托。修辞教育主要是在中小学基础阶段,修辞学教育则重在大学和研究生教育阶段。修辞、修辞学教学是修辞学教育在教学层面的落实。

2.修辞学教育的内涵

修辞学教育包括教学机构建制、课程设置、教学大纲、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所谓教育建制,即组织实施教学活动的机构。中国的现代修辞学教育建制主要在中国语言文学系。修辞学课程设置统属于语言学、现代汉语、写作等教研室。当然,20世纪末期以来,在文学、新闻学、传播学、对外汉语教育等院系,也开设了修辞学课,有的甚至扩大为高校素质教育通选课。在大学教育中,修辞学通常作为语言学理论、现代汉语、古代汉语课程内容的一部分,在高年级成为专门的选修课。其教学内容多为修辞手段和方法,包括语音修辞、词汇修辞、句式修辞和修辞格等。修辞学的教学方法通常是例证法。

3.修辞学教育的属性

修辞学教育的性质,是由修辞学的学科属性决定的。修辞学通常被划归到人文学科中。因此修辞学教育,基本属于人文教育范畴,属于素质教育、能力教育范畴。所谓素质教育,就是指培养公众的文化素养。此外,修辞也是一种社会生活能力,是公众参与社会公众事务、调控社会关系、进行社会管理的重要能力之一,因此说,修辞学教育具有公众能力教育的性质。此外,作为一门学科,一套知识体系,修辞学教育也是知识、学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中国,修辞学教育通常被纳入语文教育的范畴。在中小学教育中,修辞是语言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在大学,修辞学则是语言学教育的重要课程。但是,近年来,修辞学教育逐渐向其他学科领域拓展,成为新

源于:论文格式www.udooo.com

闻传播学教育的重要内容。这既不同于古希腊时期修辞学被纳入政治学、学的传统,也不同于中世纪欧洲把修辞学当作学校教育三大学科之一的传统,同时也有别于当代西方国家特别是美国把修辞学当作独立学科建制的做法。

4.修辞学教育的类型

修辞学教育的类型有多种。其中包括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或社会教育)。所谓学历修辞学教育,即在中小学、中专、大专、大学以及研究机构中进行的修辞学教育。中小学的修辞教育属于素质教育。大学修辞学教育又可以区分出学士、硕士、博士等层次。大学修辞学教育可区分出母语修辞学教育和外语修辞学教育,比如汉语修辞学教育、外语修辞学教育。修辞学教育也可以从国家角度区分为本国的修辞学教育、国际修辞学教育,比如对外汉语修辞学教育就是国际汉语修辞学教育。社会修辞学教育则主要是指学历教育之外的修辞学教育,包括各种自学、培训等。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修辞学教育绝不应被看成仅仅是一种语言运用知识和技能教育,而是对人的教育和培养,人是修辞学教育的对象,更是目的。修辞学教育同时也应被当作一种文化和文明传承,当作是一种社会秩序的建构过程来实施。

中国不仅有悠久的修辞学研究传统,而且具有悠久的修辞学教育传统。

1.中国修辞学教育的历史与现状

现代意义上的修辞教学,可以追溯到春秋时代。《论语·先进》记载:“德行: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言语:宰我、子贡。”可见,孔子私学教育中就有了言语教学。当时的“言语”教学大致相当于如今的语文教育,但更侧重口语能力,也可看作是一种修辞教育。此后,中国“后世的修辞教育则演变到了诗文写作教育之中,很少涉及西方意义上的公共演说修辞”。此外,《史记》等著作中所记载的苏秦、张仪师从鬼谷子学习权谋及言谈论辩策略,也可以看作中国春秋时期的修辞学教育,这种论辩、劝服意义上的修辞教育类似于古希腊时期的修辞教育。
在先秦时期,中国的修辞教育其内容相当于现在的口语修辞。无论是孔子的私学教育,还是鬼谷子的私学教育,都讲授语言技能、语用策略。此后的两汉、魏晋南北朝以至于唐宋元明清时代,中国的修辞学思想大多集中在文论中,比如刘勰的《文心雕龙》、陈骙的《文则》、严羽的《沧浪诗话》、真德秀编的《文章正宗》、陈绎会的《文筌》、高琦的《文章一贯》、归震川的《文章体则》、徐师会的《文体明辩》、胡广等的《性理大全》、吴讷的《文章弁体》等等。这些著作所谈的主要是诗文写作修辞,很少涉及口语修辞。与之对应,中国先秦之后的修辞学教育内容也多集中在书面语修辞特别是诗文写作修辞方面。

源于:论文格式范例www.udooo.com

在中国的教育体系中,修辞学教育只局限于语文课程或本民族语言学课程。在中国古代的私学教育中有“言语”教育、诗文写作教育。在现代,修辞只是中小学语文教育中的很小部分,且限于用词、用句特别是修辞格。在大学修辞学教育中,修辞学也只是一个四级学科方向。从传播媒介看,中国的修辞学教育目前大多依然停留传统的平面媒体修辞范畴,尚未拓展到网络等新媒体修辞领域,很少涉及宗教修辞、视觉修辞、建筑修辞等新的研究成果。在教育范围上,国际汉语修辞学教育尚未得到应有的重视。
中国修辞学教育上述特点的成因是多方面的,主要与中国的政治、历史、文化具有必然联系。这主要体现以下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儒家修辞思想影响的结果。在儒家的修辞思想特别是孔子的修辞思想中,有“质文”并重、“行言”相协的思想。其中“质”、“行”则显得更为重要,即强调“德”胜于“言”、“行”胜于“言”,比如《论语·雍也》所说:“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即使在概括人生追求方面,“言”也是在“德”之后,比如《左传-襄公二十四年》:“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三不朽。……禄之大者,不可谓不朽。”这些思想对中国的修辞实践、修辞研究和修辞学教育产生了重要影响。
另一方面是与中国历史上形成的集权式公共权力建构体制有关。中国的公共权力建构体制主要是集权式,缺乏公共演说修辞得以存在的秩序。“无论是中国的奴隶社会,还是封建社会,都是集权社会。整个社会的传播秩序是建立在集权统治基础上的。社会事务、公共政策都是通过集权解决的。民众没有解决社会公共事务的权利,因此,公共演说也就没有用武之地。所以,当时产生了苏秦、张仪那样的著名修辞家,而没有产生像亚里士多德那样的修辞学家。也就是说,中国的修辞学研究,从一开始就是以集权制度为基础的。它注定不会研究公共演说”,因此,也就不可能有公共修辞教育。西方则不同,“西方公共演说修辞学教育传统的基础是公共权力建构的体制”。

当前的修辞学教育面临新挑战及新问题,需要进行审慎的思考。

1.中国修辞学教育的社会语境

在当代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全球化和新数字媒体技术的发展与普及,中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逐渐融入国际新秩序。无论是社会制度、政治体制,还是公民社会生活,都不同程度地受到了西方发达国家的影响,正呈现出许多新的气象,中国的修辞领域也是如此。中国的修辞学教育也发生了一定的变化,出现了新的态势。这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新媒介修辞环境。自从20世纪末期以来,随着数字媒体特别是国际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和普及,中国的网民开始通过网络自由表达他们对公共政策、公共事务的看法,这一定程度上发挥了修辞的公共政治功能,而且这种发展态势近年来越发强劲。这些都对中国修辞学教育的发展产生了积极影响。
(2)新学术研究环境和机遇。近10年来,中国的修辞学界在发扬既有学术传统基础上,积极开展国际学术交流活动,吸引世界各国的修辞学者参与,增进了相互间的了解,促进了中国与世界各国学者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此外,中国的修辞学者也积极参与国际修辞学界的交流与互动,在继续借鉴、吸收国际修辞学研究成果的同时,向国际学术界介绍了中国修辞学的传统和最新进展,扩大了国际影响力,

源于:论文查抄袭率怎么发表www.udooo.com

提升了中国修辞学研究的学术地位。这些都增进了中国修辞学与国际修辞学的交流,同时也促进了中国修辞学教育的发展。

2.中国修辞学教育面临的挑战

当然,中国当代修辞学研究和教育也遇到了许多新问题、新挑战。这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如何继承和发扬本民族学术传统,如何应对国际修辞学发展的新态势。随着全球化趋势的发展,学术的全球化也在加剧。目前国际修辞学研究的交叉、融合趋势在不断加强,各国学者的交流合作频率在不断增加。但是,毫无疑问,在国际学术舞台上,西方修辞学研究依然占据优势。因此,中国学者面临着一个如何发扬光大汉语修辞学传统,提升中国修辞学学术地位、如何推进国际汉语修辞学教育的问题。在学术文化融合的今天,中国学者如何保持和发扬既有的学术研究和教育传统,同时又不使之成为自身发展的藩篱,是中国修辞学研究和教育面临的挑战之一。
(2)如何处理修辞学教育的学科归属。在既有的学术传统中,修辞学通常被归入语言学范畴,这与西方的修辞学研究及教育传统有很大不同。在国际修辞学学术交流中,中国的传统修辞学往往被认为是技术性的,缺乏哲理性,很少思考人的理性、情感、逻辑、自由和权利等问题。因此,中国修辞学多被看作语言知识课程,而不是具有哲学、社会学、政治学等性质的课程。但是,最近几年随着传播学的崛起,这种既有的态势有所扭转。修辞学教育的归属问题,是否应该重新定位,是否应该借鉴西方的模式,是中国修辞学教育发展面临的挑战之一。修辞学教育的学科建制及其归属问题,此前我们已经做过探讨。
(3)如何处理修辞学教育与修辞秩序之间的关系。显然,中国的修辞学研究和教育传统是建立在中国的政治制度、文化传统基础上的。虽然中国历史上缺少公共演说修辞的传统,现在依然延续着重视德行修养、重视个体书面修辞的传统,但是,随着全球化态势的发展和新媒体技术的推广,公共演说修辞教育已成为一种社会发展趋势。既有的个体书面语修辞教育,已经不能完全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因为公共权利秩序的建立和维护,社会公共政策的制定、实施与监督,公共事务的处理,以及社会公平公正的维护,都需要社会个体意志的自由表达和公共意志的凝聚,而这些必须通过建立公共修辞秩序来实现,必须通过公共修辞实践和公共修辞教育来实现。所以,中国的修辞学教育要思考如何面对新媒体公共修辞秩序建构的挑战。
除上述方面外,中国修辞学教育还面临微观教育环境上的挑战,包括教育的行政化、学术资源垄断、学科隔膜等等。在修辞学教育设计中,教育管理者对该学科及其国际发展趋势认知上的严重匮乏,也是导致修辞学教育产生困境的一个重要因素。四
新世纪以来,中国的修辞实践及其环境不断发展变化:化进程不断深入,公众信息传播自由权利实施空间不断拓展,公众信息传播需求持续增长,媒介技术和传播空间不断拓展。中国修辞学研究的深度和广度也在增加,国际学术交流空间持续拓展。中国的修辞学教育也呈现出新的发展态势:它正在从个体修辞学教育走向公共修辞学教育、从民众修辞学教育走向国家修辞学教育、从国内修辞学教育走向国际修辞学教育;从单一课程教育走向综合性课程教育,从语文修辞学教育走向传播修辞学教育,从平面媒体修辞学教育走向多媒体修辞学教育,正在逐渐形成中国修辞学教育的新学科建制。其中,从语文修辞学教育走向传播修辞学教育、从平面媒体修辞学教育走向多媒体修辞学教育,是中国传统修辞学教育发展的两个重要方向。因此,如何把握中国修辞学在新闻传播学等新兴应用型交叉学科中的教育问题十分必要。
在中国传统的修辞观念中,修辞首先是语言的,是关于选词、择句、用格的写作技巧的,修辞学及其教育首先归属于语言文学范畴,汉语修辞学则归属于汉语语言文学范畴。在现代中国,修辞学是被作为一门语言学课程开设的,现在依然如此,尽管20世纪80年代以来,修辞学在中国的地位有所上升,设立了研究生学位点。但是,在西方提到“修辞”,人们首先想到的则是“演说术”(oracory);当然,还有“有效的演说策略”、“语言运用”、“说服”、“语言说服效果”、“修辞格”等等。人们常常把修辞看作是知识和真理生产的重要手段和方法。西方的修辞学并不只归属于语言文学学科,而是存在于其他诸多学科甚至成为独立的专业或学科。在美国、德国、丹麦等国就有许多大学设有修辞学系或相关的系,比如德国图宾根大学修辞学系、丹麦哥本哈根大学媒体、认知与传播学系中的修辞学专业等等。
随着修辞学研究的不断深化和相邻新兴学科特别是传播学的发展,中国修辞学的学科性质及修辞学教育的体制也在发生变化。人们对修辞属性的认识也在加深。修辞既“是人类的一种以语言为主要媒介的符号交际行为,是人们依据具体的语境,有意识、有目的地建构话语和理解话语以及其他文本,以取得理想的交际效果的一种社会行为”,同时也“是一种有意识、有目的以取得理想的交际效果为指向的传播行为”。
近年来,我们又提出,修辞不仅是说服、论辩、发现真理,同时也是“是一种人类传播秩序和社会秩序,是公共权力和公共秩序建构、社会事务处理、公共政策制定的方式和方法,是一种社会公平、公正的制度体系,是一种人类生活方式,同时也是一种文化传统和文明形态”,是一种“人类文化和人类文明的样类”。这种修辞观催生了修辞学研究的新范式,同时也为修辞学教育带来了新范畴。中国修辞学教育正在逐渐由语文学教育范畴向新闻学、传播学教育范畴演变和转化。与此相应的是,修辞学教育的学科建制也会发生变化。这种变化的趋势意味着修辞学专业的建立和修辞学系建制的出现将成为一种可能。
上述趋势也引发了修辞学教学内容的转向。20世纪末期以来,中国的修辞学教育内容,也逐渐由传统的书面语修辞向大众传播特别是新媒体修辞扩展,比如大众传播修辞、新闻修辞、播音修辞、广告修辞、网络修辞等。既有的文学教育甚至哲学教育中也增加或出现了修辞学的成分。此外,中国近年来修辞学研究的对象范围也逐渐由语言修辞拓展到了视觉修辞、建筑修辞、音乐修辞等领域。这意味着修辞学教育也将由语言修辞教育向上述领域拓展。
这种对修辞、修辞学属性的重新定位,折射出了其学科属性及设置归属的一种趋势,即修辞学正在从人文科学教育向社会科学教育发展。语言学、文学归属于人文学科,而新闻学、传播学则更倾向于社会科学,因此,修辞学课程向新闻学、传播学的拓展,导致了修辞学教育学科设置归属上的变化。此外,这一趋势也将会促使修辞学课程设置由单一课程向综合课程体系发展。
从平面媒体修辞学教育走向多媒体修辞学教育也是当代中国修辞学教育的重要指向。传统的修辞学教育内容所关涉的领域多以平面媒体语言修辞为主,很少涉及图片、电视、手机、网络等新媒体修辞。但是,新媒体技术的发展和普及,使公众修辞介质发生了变化,同时产生了许多新的语言变体和新的修辞现象,也促成了新的修辞社会秩序。这促使修辞学研究关注新媒体修辞,也促使修辞学教育由传统媒体修辞向新媒体修辞转化,中国的修辞学研究及其教育也不例外。中国修辞学教育的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以及教育主体,都应向新媒体传播领域发展。因此,无论是中国修辞学研究的对象、范围、规律,还是中国修辞学教育的内容、手段,都将从传统媒体走向新媒体,这代表了中国修辞学研究及教育的未来发展方向。
上述分析表明,修辞学在新闻传播学教育中占有重要地位。上述趋势也契合了中国修辞实践和修辞学教育的发展需求。修辞不仅是提高新闻传播的重要手段和方法,也是新闻传播从业人员特别是新闻传播专业学生重要的知识和能力素质之一。曾任美国《芝加哥论坛报》总编、社长兼首席执行官、普利策奖得主杰克·富勒曾经指出:“没有哪个职业比新闻界更讲究修辞了。”“如果他是一名记者并认为劝服的艺术与他不相干,因为他与事实打交道的话,那么他就错了。他所从事的是改变人的心灵的工作,使人从无知的状态转入知的状态。这意味着他必须掌握向人们传递讯息的艺术,而这就是修辞学。”“修辞学是一门吸引和保持注意力以改变某种意向的学问。当其目的是出售某件商品时,修辞学被称为市场营销学。”可见,修辞能力和修辞学素养之于新闻传播专业从业人员和学生来说,是至关重要的。
修辞学也是新闻传播学专业教育的核心课程之一。数年前,笔者曾对选修《汉语修辞学》课程的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的同学进行了一次问卷调查。内容

摘自:毕业论文格式设置www.udooo.com

是关于修辞和修辞学对新闻传播及其大学教育的重要性看法。调查共回收38份有效问卷,结果显示,有68.4%的同学认为,修辞在传播、新闻、广告中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94.7%的同学认为修辞学在其自身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培养中占有重要或核心作用。在课程设置方面,63.2%的同学认为,《汉语修辞学》应该成为全院必修核心课程;28.9%的同学认为,该课程应成为全院重要的限选课程。超过九成的同学认为,应该设置修辞学的硕士点。这至少从一个侧面说明了修辞、修辞学在大学新闻传播专业培养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综上所述,在长期的发展历程中,中国的修辞学教育形成了自己的传统,并在不同的时代表现出不同的特点。以语言学教育为范畴,以个体修辞能力培养为理念,强调书面语诗文修辞,突出“行胜于言”的修辞思想,缺乏公共演说修辞秩序等等,都是中国传统修辞学教育的特点。这种修辞学教育传统的形成与中国的儒家思想传统、社会权力秩序建构体制具有密切关系。随着全球政治、经济的一体化和新媒体技术的发展与普及,修辞学教育的全球化进程也在加速。从语文修辞学教育走向传播修辞学教育、从平面媒体修辞学教育走向多媒体修辞学教育,体现了未来中国修辞学教育发展的两个重要方向。新闻传播学教育必须重视修辞学教育。这对提高该专业学生的素质和技能,特别是对提高未来的国家传播能力具有重要意义。显然,要适应这种发展趋势的不应只是新兴的新闻传播学专业,还应包括传统的语言学、文学甚至哲学等相邻学科。因为随着数字媒介的发展,公共修辞能力已成为大学教育不可回避的重要内容。
[责任编辑 杜敏] [3]

copyright 2003-2024 Copyright©2020 Powered by 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备案号: 粤20174009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