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turnitin查重官网> 管理学 >> mba >> mba大纲 >构建科学机制提高农业比较效益

构建科学机制提高农业比较效益

收藏本文 2024-03-05 点赞:13504 浏览:57687 作者:网友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要】文章在探讨提高农业比较效益的重要意义并分析影响农业比较效益制约因素的基础上,为使农民在现代农业发展中合理分享成果,有针对性地从机制、市场机制、产业结构和反哺机制方面提出了对策建议。
【关键词】农业比较效益;农民增收;构建科学机制
1002-736X(201 2)05-0113-03
所谓农业比较效益,是指在市场经济体制条件下,农业与其它各项经济活动在投入产出、成本收益之间的相互比较,表明农业生产利润率的相对高低。根据经济学相关理论,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农业相对于其他产业的比较效益会下降,农业产值占国民经济中的比例也会逐步减小,在这一进程中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将逐渐拉大。由此严重挫伤农民种粮的积极性,直接导致农业人口外流,农村劳动力老龄化,农业生产缺人手、农业推广缺人才。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全面推进,中国农业正经历着一系列重大而深刻的变化。农村的改革与发展面临着深层次的矛盾,其核心问题就是农业比较效益低下。当前农产品丰年有余,农业早已结束全面绝对短缺时期。农业发展进入新阶段面临着需求和资源双重约束。推进农业发展必须重视其面临的严重制约与挑战。农产品消费的多样化需求逐年增加,市场需求结构呈现多元化和优质化趋势,农产品的用途也日趋复杂。而农业资源约束不断增强,中国人多地少,耕地和水资源更加短缺。农业基础设施依然薄弱,农业市场竞争仍在加剧,灾害呈现多发状态,保持农业持续稳定增产的难度日益加大。基本国情和资源禀赋决定生产成本显著增加,中国农业开始进入农业成本加速上升阶段。现在农业成本平均每年上升一个百分点,这在农业现代化进程中是不可避免的,导致了农业的总体收益率必定下降。因此,提高农业比较效益成为新阶段我国农业发展的主题。

一、提高农业比较效益的重要意义

改革开放以来,虽然我国农民收入保持快速增长。但是,城乡收入差距一直在扩大。1978-2007年的30年,我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农民人均纯收入之比由2.57:1扩大到3.33:1,2007年城乡居民收人绝对差额相差9645元。尽管“十一五”期间政府对农民进行生产性直接补贴,彻底取消了农业税,为农民节省税费1350亿元。公共财政向农村倾斜,公共怎么写作体系向农村覆盖,比如实施农村义务教育,基本覆盖农村的医疗保险制度和社会养老制度。还出台了切实政策保证农民工权益。但是到“十一五”末的2010年,城乡居民收入比仅为3.228:1,几乎没有改变。目前,农民已不再单纯地看待自己的收入增长多少,更注重看自己的收入同城市居民收入的差距。因此,当前说农民收入低,其中包括农民比较收入低。而农民比较收入低,主要是农业比较效益下降造成的(尹成杰,2009)。
“十二五”期间是中国农业发展和现代农业建设的重要时期,为加快农业和农村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历史机遇。中国目前的优势和优质农产品的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种植、专业化生产、集约化经营发展还很不平衡。总体上产业化、规模化程度仍然较低,农业比较效益低的矛盾依然突出。2011年部分农产品比较效益明显下降。比如小麦、油菜籽亩均纯收益分别比2010年减少12.8%和83.1%;生猪养殖效益不稳定,奶牛养殖户目前仍有29.1%亏损,压缩了农民的增收空间。没有发达的农业,整个社会就没有生存的保障。没有繁荣的农村,整个社会就没有稳定的基础。没有富裕

摘自:毕业论文怎么写www.udooo.com

的农民,整个社会就没有和谐的根基。为保证“十二五”期间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能够继续缩小,关键在于想方设法增加农民的种养收入和工资收入。“十二五”期间中国有望迎来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缩小的拐点。必须认真总结经验,把握历史机遇,高度关注农业比较效益下降问题,防止农产品生产下滑。采取有效措施构建科学机制切实提高农业比较效益,对于增加农民收入,保护和调动农民积极性,对于科学把握“十二五”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完成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重大转型意义重大。

二、影响农业比较效益的制约因素

提高农业比较效益是建设现代农业的一项重要任务。目前影响农业比较效益的制约因素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一)农资制约

从农业生产成本看,农资上涨趋势明显,生产成本居高不下。作为化肥生产的主要原料和燃料的煤炭不断上涨,农产品利润空间受到挤压。2008年8月份,国产尿素、磷酸二铵、氯化钾、农用柴油、棚膜等农业生产资料市场平均,分别同比上涨40.1%、74%、110.4%、32.3%和15.4%。2008年与2004年比较,粮食亩净利润由179元下降到122元,净利润率由33%下降到19%;大豆由127元下降到33元,净利润率由33%下降到8%。这些微薄的利润还是在压低了农业劳动力日工资折算标准的前提下实现的。据调查,由于农业生产资料在农业生产成本中所占的比例最高,78%的农民对生产资料的关注度最高,并要求政府高度重视农资的上升问题。稳定农资的任务还比较艰巨,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必须采取切实有效的应对政策和措施。

(二)市场环境制约

从市场条件看,农产品尤其是粮食长期低迷,波动严重,影响因素增多。除基本的供求关系变化外,调控政策变动、通胀预期增强、自然灾害频发、食品质量安全事件的偶发等因素,增加了农业生产稳定发展的难度。尽管近年农产品普遍上涨,但从种到收、收购、批发到上市,每个环节成本都在上涨,农民出售农产品,仅为最终销售的30%左右。由于农户生产规模小、组织化程度低,缺少像期货一样发现、跟踪、分散风险的工具和手段,缺乏专业机构的科学引导,面对强大的流通环节,农民处于产业链的弱势地位。还有国际农产品市场竞争加剧,农产品进口对国内粮食和相关产业造成一定影响。国内外两个市场相互影响加深,国内调控的难度加大。随着现代流通、加工业的发展,这一现象有加重的趋势。如何使农民参与到现代农业发展中并合理分享现代农业的成果,是—个值得关注的问题。

(三)产业结构制约

从农业产业结构看,由于农产品加工技术落后,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重点放在初级农产品和原料农产品的生产与供应上。农业向三产转型层次较低,增长方式集约程度不高。农产品加工转化程度低,企业规模偏小,布局分散,大项目带动不足。农产品综合加工率50%,其中二次以上深加工比例仅占20%,与发达国家80%以上的加工率相比还有很大差距。在发展规模、出口创汇、培育龙头企业等方面仍存在差距。农体作用没有充分发挥,导致农产品附加值低,农业增收缓慢。

(四)制度政策制约

从支农惠农政策看,农业面临巨大的自然风险,生产周期长,市场调节滞后。如果没有政府的保护,农业无法与其它产业竞争。当前,我国工业反哺农业的着力点主要通过“多予少取”的政策措施,如取消农业税、启动各种农业补贴减轻农民负担,这些政策发挥了非常积极的作用。但目前对农业的反哺还只是一种收入反哺,是处于反哺初级形态的“输血型反哺”,这种反哺不能从根本上改变农业远远落后于工业的现状(卜爱华,2010)。尽管政府出台许多支农惠农补贴,因农民的各项生产成本过高,与补贴相互抵消。在执行的时候也存在问题。比如部分农民的土地较少,各项补贴只是杯水车薪;补贴资金发放需要经过多个环节,层层落实,存在季节性滞后现象;农民不能享受平等的公共产品,农村基础设施薄弱;尤其是直接针对农业比较效益进行机制化设计还远远不够。因此,还要进一步强调农业的政府责任,强化反哺机制。

三、提高农业比较效益的对策建议

要提高农业比较效益,必须以发展现代农业为突破口,现代农业的基本内涵核心是科学化。是以市场化为特征、以集约化、规模化为方向,是一、二、三产业延伸相融的综合性较强的复合产业。因此,必须认识到以增加农民收入为目标,以提高劳动生产率、资源产出率和产品商品率为途径,以现代科技和装备为支撑,在市场机制与政府调控的综合作用下,构建科学机制,是当前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点和关键。

(一)合理调整机制

农资是农业生产的物质保障,高低决定着农民的生产成本。专家指出,如果农资平均涨价10%,农民种粮成本就要提高6%。农资的稳定,是合适的农业比较效益的基础。农资涨价在一定程度上还抵消了政策优惠给农民带来的实惠。必须特别重视农资上涨对农产品特别是粮食收益的影响。稳定农资,一是严管源头,对生产农用物资的企业在出厂基准价环节上加强管理,对进口的农资严把进口批发关。追溯几年来农资上涨的原因,受源头上涨的推动是关键的环节。二是推广建立化肥等农资产品淡储旺销的调节机制。化肥等农资是全年生产、季节消费的产品,建立和完善淡季储备制度既能缓解淡季生产企业资金困难,又能保证旺季农民用肥需要,还能降低淡旺季节波动的幅度。三是强化政府对农业生产资料市场管理职能。出台对农用生产资料的最高限价政策。管理部门要做好农资市场及成本的监测,密切关注农资走势,适时采取干预措施,并对不执行政策,不明码标价,哄抬物价牟取暴利的行为加大查处力度,确保市场稳定。
我国农产品总水平偏低,远远低于人均农业资源禀赋相近的日本和韩国。据测算,如果要通过提高农产品消除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总水平需要比目前提高6倍左右。因此,要矫正现行的农产品成本核算办法,使有关农业比较效益的决策建立在科学依据基础上。按现行统计制度计算,根据科学求实的精神予以矫正。不仅计算农业的直接劳务成本,也应计算其间接劳务成本(郭建军,2009)。我国农产品市场调控的总体方向应该是在保持基本稳定的基础上,允许农产品逐步合理上升;逐步建立农产品与农业生产成本以及城镇低保水平联动机制;统筹考虑国内政策与国际贸易政策,针对不同品种制定不同的调控和支持政策。

(二)积极探索市场机制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完善,农村经济运行市场化步伐加快,发展现代农业需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完善市场机制,一是必须强化农村流通基础设施建设,发展现代流通方式和新型流通业态。培育多元化、多层次的市场流通主体,构建开放统一、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二是深化城乡配套改革,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优势和民营经济的活力,在农村基础设施领域引入股份制、合作制、招投标制等市场运作办法。鼓励和调动社会力量参与,形成“政府主导、市场运作、农民为主、社会参与”的建设模式。三是高度重视市场营销,加强信息怎么写作,了解市场动态,扩大市场份额,增大品牌效应。争取进入高端市场,出口市场。建立稳定的市场供应链,有效减少农产品的流通环节和次数,使农民分享加工、流通环节的利润。四是充分发挥农业专业合作社的作用,培育农村经纪人队伍,发展农村相似度检测流通组织,增强农民的市场博弈能力。形成生产、加工、运销、销售的产业链,让农民参与流通领域利润分配,实现生产订单化与农产品的品牌化、商品化。政府部门应从舆论上加以引导,从法律上加以规范,在经济上给予扶助,提高农业生产的组织化程度。

(三)调整优化产业结构

在比较利益规律作用下,资金、技术、人才等生产要素必然向比较效益高的非农产业流动,使农业处于投入严重不足、发展后劲乏力的困境,这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农业发展的难点所在。优化产业结构,一是推进农业由简单初级产品生产向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经营转变。以市场引导

源于:毕业论文致谢信www.udooo.com

为主,政府调控为辅,调整农产品生产布局,形成优势农产品产业带,将生态农业、农产品加工和休闲农业等产业的长远发展相互融合。构建“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城乡互动、协调发展”的长效机制。二是农业不能继续停留在单纯生产原料产品上,必须大力发展农产品深加工,开发优势农产品在食品、保健方面的系列产品。同时依靠科技进步,开发新产品,生产多元产品,促进产品多领域多层次升级增值,获取新的效益增长点和增长空间。使劳动力就业由农业生产向产前、产中、产后转变。三是建设绿色农业生产基地。按照绿色化的要求采用国际标准,加强农业标准体系建设。使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生产在农业效益提升中发挥重要作用。四是按照国内外市场需求,开发和延伸特色品牌。以特色传统工艺或高新技术为支撑,确定特色产品,推进“一村一品”。引导生产要素向特色产品生产领域集中,积极发展品质优良、特色明显、附加值高的优势农产品,实现农产品增值增效。

(四)建立健全反哺机制

在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提高的大背景下,国家制定了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基本方针。工业反哺农业不仅仅是农民受益,应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科学技术为支撑,建立完整的、新型的、科学的产业链。不仅解决农产品的加工、销售问题,而且在整个产业链的循环过程中,从种子、生产、科研、管理、到市场和交通运输,能够解决许多农民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还能使农民掌握农业科技成果。既能帮助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又能保障投资企业的原料供应,可以实现工农业的双赢。工业反哺农业,一是必须进一步健全制度保障体系,强化政府政策投入反哺机制,继续深化当前各项惠农政策,尤其要注意农村落后地区贫困家庭的最低收入保障问题。从根本上改变工农业的不平等关系。二是要坚持政府反哺与社会反哺结合,把制度反哺、人力资本反哺、社会组织反哺、资金反哺和技术反哺等方面有机结合,以达到最佳反哺效果。加大财政对农村的投入力度,加快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公共产品向农村覆盖和城市现代文明向农村辐射,以实现城乡之间协调发展。三是反哺农业的工作重点应放在提高农民的文化和技术水平,使工业反哺农业形成一种内生机制,向更高形态的“造血型反哺”过渡。四是反哺的标准和办法要与时俱进,不断调整和改进。最终趋向接近或达到社会平均利润水平。
|参考文献】
【1】郭建军.坚持反哺方针构建科学的农业比较效益形成机制【J】.特别策划,2009,(7):16-18
【2】卜爱华.我国工业大规模反哺农业机制研究【J】.改革与战略,2010,(11):61-63
【3】尹成杰.粮安天下【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9
【责任编辑:梁小楠】

copyright 2003-2024 Copyright©2020 Powered by 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备案号: 粤20174009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