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turnitin查重官网> 管理学 >> mba >> mba大纲 >青少年吸烟社会学意味

青少年吸烟社会学意味

收藏本文 2024-03-25 点赞:17582 浏览:79938 作者:网友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要]青少年吸烟是人类的痼习在未成年人群体中的折射,是成人文化下行传递的结果。一些青少年之所以选择这种生活方式,不仅是因为他们没有深刻认识到吸烟的隐性负功能,更重要的是其认为它能发挥更重要的社会性功能。在同辈群体中,吸烟帮助青少年融入特定的亚文化群,并在其中获得赞许、权力、地位和声望;在成人面前,吸烟协助他们展示自己“已经成熟的事实”,并表达对成人对待吸烟“双重标准”的不满;有同辈异性在场时,吸烟促成男性青少年去塑造“男子气质”,展示他们勇敢、蔑视权威的形象;在男性面前,吸烟促成女性青少年获取与男性同等的地位与权利,展现她们的另类魅力与叛逆精神。
[关键词]青少年 吸烟 印象管理 同辈群体 性别角色
[]A[文章编号]1009-5349(2012)06-0014-02
2011年5~6月,中国控制吸烟协会青少年控烟专业委员会在我国11个省38839名在校中学生和6503名教职人员中进行了中学生烟草使用情况的抽样调查,结果显示:中学生尝试吸烟率为22.5%,现在吸烟率为15.8%。中学生吸烟率呈逐年上升趋势,吸烟人数仍在增加,吸烟年龄也不断提前。我们在反烟和禁烟方面可谓不遗余力,如宣传吸烟相关知识、颁布禁烟法令、设定禁烟日、召开禁烟大会,甚至进行吸烟索赔。但为什么收效甚微?为何青少年依然“从烟如流”,并且形成惯习,甚至成为一种“越轨休闲”①方式呢?笔者在此试图用库恩(T.S.Kuhn)所称的“关于情境的理论”来揭示这个令人费解的谜团。

一、青少年没有充分认识吸烟的负功能

青少年吸烟时很少会意识到自己的行为会间接地影响他人。他们或许会认为,只要不把烟喷到别人脸上,或者只要不在密闭的空间里抽烟,那就不关别人的事。可能他们还会以为,就算吸烟会损伤自己的身体,但那是自己的身体,自己有权处置。但也许他们没有想到,在公共场合吸烟会为低龄儿童和同辈群体树立不良榜样。如果他们随手把烟蒂扔在地上,就会传达出对公共空间秩序的漠视,这些失范行为可能为他人提供社会学习模型,导致破坏环境的“集体无意识”。
吸烟行为对他人及社会造成的负面影响不胜枚举。比如,购写会给烟草商提供生存和发展的资本,让越来越多的人,特别是未成年人成为他们的消费者。再者,吸烟可能会引发肺癌与其他疾病,需要占用额外的医疗资源。此外,由于吸烟引起的疾病会使吸烟者致残或早死,这会让他们的朋友和家人陷入痛苦之中。吸烟者自以为“深思熟虑”的行为所产生的影响却远远出乎他们的意料,因此我们都应竭力思索吸烟的隐效性和长效性。

二、吸烟是文化传递的结果

从文化传递理论的视角来看,吸烟行为是个体从其生活的社会环境中习得的,是社会化不良的结果。成人社会已然把吸烟当做了一种文化需要,并对这种“自然而然”的行为加以强化(如亲友吸烟的场景、烟草广

摘自:毕业论文标准格式www.udooo.com

告、影视剧中司空见惯的吸烟片段以及对其的美化特写)。青少年通过社会学习获得的一点对吸烟的抵抗力在社会场域营造的氛围得不堪一击,他们会较为容易地习得并“继承”吸烟的这种社会习俗。
同辈群体对青少年的信念、态度和价值观等的形成特别重要。有时这些参照群体的活动会背离主流文化的目标,形成违规型亚文化。青少年如果长期处于这样的群体影响下,也许会迫于群体规范,也许在群体权威的威慑或命令下而吸烟,也许根本不需要求与暗示,随着与吸烟者接触的时间变长,吸烟的可能性随之增大。

三、是青少年人际交往的媒介

凯利(K.Kelly)认为吸烟作为一种日常互动和富含浓厚文化意义的行为,它在个人形象树立和社会关系形成中的作用都是积极的。
大多数青少年在与同伴交往中才吸烟,是他们实现社会交换的工具,与烟有关的符号(敬烟、借火、玩火机、点烟、吐烟圈、馈赠等)都是社会互动的重要介质。它们似乎承载着一种沟通的重任,成为人际关系的润滑剂和催化剂。它们有时能发挥巨大的作用:吸烟制造一种身份认同,促成“吸烟者的兄弟情谊”;吸烟易使让个体融入某个群体,有时是否吸烟成为区分某群体与其他群体的重要“边界”②;敬烟与微笑、握手有异曲同工之效;“借火”这一动作则是对身份的相互承认;与熟人一起吸烟能增进感情;主动为生人点烟能拉近人际距离;能让人“相逢一笑泯恩仇”等等。有时也被青少年当做礼物,通过馈赠他人来传情达意,获得关系认同。

四、是青少年进行印象管理的道具

戈夫曼(E.Goffman)认为个体有能力控制和管理自己的身体以利于社会交往,外表及其行为成为自我的“代言人”。在社会交往中,身体的任何细节都参与了自我的表达,如服饰、手机、喝酒、美容、购物等。同样,吸烟也能展示自我。青少年之所以选择吸烟这种身体规划策略是看重的符号价值。

(一)青少年并不太在乎烟草的味道,而很看重品牌(往往是昂贵的)

同辈群体对某种品牌的认同度及品牌的象征性是他们选择的重要参照。品牌所传达的信息已经成为了吸烟者提升自己形象的重要依据。它能体现消费者的财富和生活风格。成为表演工具,演出者借着炫耀式的象征物和行为,夸耀自身的富裕优越,以此来获得心理满足。

(二)吸烟被当做反叛与个性的表征

青少年的社会认同与自我认知之间有着戏剧性的冲突。成人把他们当作未成年人看待并加以约束,但他们自己认为应该享有成人的许多权利(比如吸烟、喝酒、谈恋爱、驾车等)。许多青少年不理解且不满社会对他们和成人吸烟的迥异态度。他们通过吸烟来表示对成人和权威的反抗,展示自己的独立性、个性。

(三)吸烟在青少年眼中是长大成人的仪式和标志③

“预演”未来的成人角色在青少年身上表现的特别明显。只要能塑造成人形象,他们可以选取任何文化理念、思维模式和行为风格。虽然青少年拥有某些独特性的价值观、意识和行为方式,但依然体现出对成人文化的认同与附着性倾向。因为成人世界是他们社会化的目标指向。

五、女性青少年吸烟被看作“越位”的信号

女性青少年吸烟具有双重“越位”的性质。其一,她们越过了未成年的“雷池”。其二,她们侵犯了男性的“专利”。多数人认为吸烟是一种与男性气质密切相关的行为。每个社会都为男性和女性提供了一个“剧本”,让其学习并内化与性别身份相联系的角色规范,用以指导性别角色扮演。但是,巴斯(D.M.Buss)认为人们不是性别角色的被动接受者,而是主动适应策略的化身。女性不仅仅会按照性别角色的要求来行事,有时也会有意无意地偏离角色期望,以表达自己的态度,或挑战性别刻板印象,展示自己的独特或另类。她们会通过吸烟来传达对男权社会的抗拒和对主流文化的不屑,争取与男性同等的权利与地位。她们甚至不惧其他人的非议和鄙视,不惜背负“污名”。
六、小结
青少年吸烟不仅是因为其对此行为的负面影响认知不足,更重要的是其背后有着深刻的社会驱力。从文化传递的视角来看,吸烟是成人文化和社会亚文化对青少年侵染的结果。从功能主义的视角来看,一个特定的文化特征的存在是由于其履行了某种重要的社会功能。帮助青少年呈现了理想自我,建立、维持、改善了人际关系,表明了独立的意愿,塑造了“貌似成人”的形象。从冲突论的视角来看,吸烟反映了成人社会与青少年群体间的冲突和男权社会中间的矛盾。吸烟传达了青少年对成人规训的不满,它也给女性青少年提供了“越界”的机会,助其重构社会性别角色。从互动论的视角来看,生活在社会结构中的人天生是一种“符号动物”(卡西尔)。青少年对的消费从实用主义转向符号主义,他们利用吸烟这种符号实现了其设想的或根本没有预料到的目标。
注释:
①C.Rojek在他的休闲理论中指出,越轨休闲是个体在闲暇时里主要从事吸食毒品、偷窃、侵略性活动等行为,从反面体现了正常的文化现象。
②B.Lloyd和K.Lucas认为,吸烟作为符号工具,在个性形成和群体成员资格认同两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③(美)罗伯特?费尔德曼.发展心理学(第4版).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7:449.

copyright 2003-2024 Copyright©2020 Powered by 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备案号: 粤20174009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