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turnitin查重官网> 管理学 >> mba >> mba排版的要求 >简析新闻新闻评论新闻性和革新

简析新闻新闻评论新闻性和革新

收藏本文 2024-04-03 点赞:16073 浏览:70547 作者:网友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1007-0745(2013)01-0064-01
摘要:新闻评论与新闻报道的最大区别在于,新闻报道是将新闻事件原滋原味地告诉受众,而新闻评论则是通过对新闻事件的评述阐明某种道理。新闻评论就其内容和性质来说,仍属新闻报道,是新闻报道的的延伸、拓展和深化。新闻评论具有新闻价性。同时,在新闻评论实践中,新闻评论表现出新的形式和新的要求。
关键词:新闻评论 新闻性 新形势 新要求
近年来,随着新闻事业的快速发展,受众心理需求的不断变化,各种不同的新闻文体在改革中不断求异、创新,积极拓展生存和发展空间,新闻评论也是如此。

一、新闻评论的新闻性

新闻评论从其产生、形成和发展,一直作为新闻宣传的重要手段和方式,在新闻报道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但是,对于新闻评论这一样式的特征是什么,一直以来是业界和新闻评论研究界所争论的问题。对于新闻评论的特性可以说是智者见智,仁者见仁,各持己见。不管对新闻评论的特性的认识持何种主张,我以为,新闻评论的新闻性这一点是不容置疑的,写作新闻评论和研究新闻评论都离不开新闻评论的新闻性这一根本特性。新闻评论的新闻性具体反映在以下几个方面。
1.真实性。新闻评论依赖于新近发生或发现的事实,是建立在真实事实基础之上,是对真实事实展开的评论,如果事实失去了真实性,有关评论就毫无价值可言。
2.时效性。新闻评论的时效性同样包括时新性和时宜性。新闻评论新闻媒体、个人就新近发生的新闻事实,或问题展现观点、表明立场、发表意见的文体。

二、新闻评论的新形式

新闻评论作为新闻报道的一种方式,是随着新闻事业的发展而不断求异闻创新的,新闻评论最早运用于报纸新闻,尔后经过被广播电视媒介所借鉴。新闻评论在其发展过程中不断产生了新的形式。
1.评论主体的人格化。新闻评论是说理的论说文,重在说理,表明评论者的态度、观点和立场。以往新闻评论在说理议事过程中,常以居高临下地说服教育,受众听到的仿佛是“神”的声音。评论主体的人格化,由“神”变为“人”。这个“人”是媒体的代言人,而在受众的感觉中,他就是他本人,他在表达着他自己,他说的都是他想说的,他说的都是从他的思想情感中流淌出来的,受众感受着他的内心情感,品味着他的人格魅力,为其吸引,与其共鸣。
2.评论过程故事化。新闻评论尤其是电视新闻评论作为专题新闻报道,评论的观点建立在对新闻事实之上,通过新闻事实步步推进而逐步显现出来,这种方式就象深山探宝,新闻评论的观点就象置于深山的珠宝,要经过艰难险阻最终方能得到。受众想知道的不仅仅是“结果”,同样也想知道

摘自:毕业论文工作总结www.udooo.com

“过程”。“过程”指的是发展变化,处于动态当中,所以,从过程入手,以事物的发展变化过程作为论据去论证观点,既能把受众“最想知道的”东西清晰明了地告诉受众,又能在动态中得出结构,证明观点,符合人们的认识规律,也就为受众所喜欢和易于接受。
3.评论角度立体化。任何事物都不是单一的,孤立、静止存在的。都处在相互联系中,传统的说理方式削弱了舆论说服效果,限制了新闻评论的进一步发展。新的新闻评论则改变了固定化、单一化、平面化的思维模式,善于从事物的联系和发展中去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进行全方位、多层次的、理解,形成说理的多样性,观点的立体化。
4.记者播客专栏化。记者开设播客专栏,将网络上流行的“播客”、“博客”搬到传统媒体中来,在这一个性化表达空间里,记者既可以结合采访录音等鲜活的资料发表评论,又可以直白地口述自己的采访感受,让听众对新闻背后的故事有更多的了解。广东人民广播电台在全国“”期间开设过《记者播客》栏目,让记者口述“”的采访花絮,很有特色。

三、新闻评论的“新要求”

新闻评论怎样高出一筹?就是要想办法写出新意。新意是新闻评论的明珠。要使新闻评论有新意得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新观点。新闻评论贵在推陈出新,不蹈袭别人,表现出独特的新见解。新闻评论各媒体对同一事实的认识有新观点,需要量细心的观察和缜密的思考,需要对有新闻价值的事实入情入理的分析,需要对党的方针、政策认真的学习,新闻评论要渗入时代新观念。
2.新角度。新闻评论要做到篇篇都有新观念、新思想、新道理,是很困难的。但受众反感千篇一律,没有新意的评论。在这种情况下,评论者要努力去寻找新的角度。
3.材料新。因为有许多材料,使用的人多了,使用的频率高了,就会给人一种陈旧、落套的感觉。其实悠久的人类历史,复杂的大千世界,丰富的现实生活,写作材料是极其丰富的。只有选择新材料,才能进一步增加评论的新颖感。
参考文献:
范荣康.新闻评论学[M].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1988
丁法章。新闻评论教程[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

copyright 2003-2024 Copyright©2020 Powered by 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备案号: 粤20174009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