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turnitin查重官网> 管理学 >> mba >> mba排版的要求 >中国传统中国传统哲学和武术休闲文化

中国传统中国传统哲学和武术休闲文化

收藏本文 2024-01-25 点赞:6052 浏览:19799 作者:网友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 要】休闲在中华文化的传承过程中有着重要的价值。休闲常常与自然哲学、人格修养、审美情趣、养生延年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中国武术在其发展的过程中,深受中国儒家、释、道及其禅宗思维方式的影响。内含着丰富的富有人文关怀的休闲思想。与休闲有着文化相同文化渊源。在休闲体育兴起的今天,中国武术作为一种民族化的生活方式,理应成为人们运动休闲的一种方式。本文旨在以中国传统文化为起点,挖掘武术内含的休闲文化,丰富武术休闲理论。更好地促进武术的发展。
【关键词】武术;休闲;文化审视
在冷兵器时代,由于武术技击价值具有军事功能从而极大地促进了武术的发展。现代社会,武术赖以生存的社会文化环境已经发生了巨变,生存的空间越来越小。在人们闲暇时间越来越多,体育社会功能发生三大转变即从生产到生活、从群体到个体、从工具到玩具的今天。在运动休闲成为人们一种健康需要的今天。武术能否成为人们休闲的一种方式呢?这首先要了解“休闲”的概念,虽然学术界目前对“休闲”的概念界定还不明确,但体验性是休闲最本质的属性这一点是无疑的,休闲是一种人生境界,是一种生活方式。中国武术作为一种民族化的生活方式,强调心灵的体悟,内涵传统价值观念、行为准则、道德、审美情趣等。同时武术休闲作为一种亚文化形态,是传承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从文化学的角度看,中国武术深受儒家、道家、佛家极其禅宗文化的影响,而这些文化中蕴涵的“和谐”、“淡泊明志”、“知足常乐”的思想,对于缓解和消除现代人内心冲突,心理平衡是十分有利的,武术的演练过程就是自我感悟,人性的自我净化过程。所以,武术休闲文化理应是现代休闲体育文化中占有重要位置的文化。

1.休闲的文化内涵

在休闲文化方面,中华民族对休闲有自己独特的理解方式和行为方式,几千年前中国的圣贤们,对“休闲”二字就有极精辟的阐释,“休”倚木而休,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闲”通娴静、思想的纯洁与安宁,从词意的组合上,表明了休闲所特有的文化内涵和价值意义。休闲文化从狭义讲就是“玩的文化”。玩,愉悦人的身心。建立于闲暇时间基础之上的行为情趣,或是休息、娱乐,或是学习、交往,等等,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获得一种愉悦的心理体验,产生一种美好感。休闲与游玩,为补偿当代生活方式中的许多要求创造了条件,它通过身体放松、欣赏艺术、科学和大自然,一方面为丰富生活提供了可能性,另一方面锻炼了健康的体魄,提供了激发基本才能的条件。更重要的还在于培养了人丰富的感情世界,坚定了人追求真、善、美的信念,表达和体现着个人的高尚和美好的气质。人的生命质量得到空前的提高。在美国学术界较有影响的学者杰弗瑞—戈比在他的《你生命中的休闲》一书中,从时间、人的心态、生存状态和行为的角度来这样定义休闲:“从文化环境和物质环境的外在压力下解脱出来的一种相对自由的生活。马克思认为,休闲是“个人受教育的时间、发展智力的时间、履行社会职能的时间、进行社交活动的时间、自由运用体力和智力的时间。”

2.中国传统文化与武术休闲

从文化的角度看,休闲是一种文化,武术也是一种文化,休闲强调的是一种人们内心的心理体验。武术是一种蕴涵着中国传统文化的民族体育文化,武术的习练讲求天人合一,更多倾向于过程的本身和感悟的快乐。因此,武术的武德、创编、拳理等富含中国哲学底蕴。在一定程度上,我们可以说习练武术就是一次中国哲学的体验之旅。而哲学的思考是有利于人们获得一种休闲体验的。

3.中国传统文化对武术休闲文化的影响

3.1 儒家思想的影响

儒家哲学思想的一个中心概念是“仁”。孔子界定“仁”时说:“仁者爱人”。 《中庸》引孔子的话说:“仁者,人也。”孟子也说:“仁也者,人也。”(《孟子.尽心下》)这就是说,仁是人的本质规定,仁是关于人的学说,是最基本的为人之道,是做人的总道理,是处理人际关系、管理人类社会的总原则。对于儒家来说,就人生哲学而言,“仁”具体体现为“忠恕之道”。在更具体层面上,又转化为“孝悌”,以及“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欲立而达人”等。
具体的道德纲目与待人接物的处世之道。儒家哲学不是单纯的道德哲学,而是如何成为一个理想人格的人学。因此,在儒家看来,一个人对幸福体验与他的道德修养之间有必然的联系,在社会实践中践行自己道德性不是苦行,也不仅仅是义务,而是一种德性。另外,在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时,儒家强调和谐的思想,重视人伦之道,提倡礼乐,注重人文素养。例如,对于个人而言,儒家所倡导的“六艺”,“六艺”中的礼和乐已不是社会建制,而是属于个人修养的一个组成部分。这里的诗、书、射、御等,也不仅只是工具性的,而主要是一种人文与综合素养。在儒家看来,君子仅仅道德高尚和肩负道义还不够,还必须具有人文素养。否则就不是“文质彬彬,而后君子”。这充分显示了儒家“自强不息”积极的入世思想。
儒家休闲文化是以人为本的人教文化,追求“仁”和“礼”,且是“仁”、“礼”两和。儒家的这些休闲思想,也正是中国武术人所追求的思想核心。武术强调“德”,各门各派的拳谱、家法、开宗明义都阐明武德,并规定必须遵守的道德规范,强调“学拳宜以德为先,凡事恭敬谦逊,不与人争,方为正人君子。在“仁教”的影响下,形成谦让、含蓄、随和的民族道德观念。程大力先生指出:“在中国封建时代形成的中国武术的‘武德’观念,深深受到两千年来一直居于思想正统地位的儒家思想的侵染,带有了儒家仁学的浓厚色彩。‘仁’包含着仁爱、朴实、宽容、谨慎、谦逊等一系列内容,是一个含义极广的道德范畴。”

3.2道家思想思想对武术休闲文化的影响

古代道家思想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中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道家尚“

源于:毕业设计论文范文www.udooo.com

自然”,主张“行不言之教”,处“无为”之事。挫锐、解纷、和光、同尘,心不役于形,神不逐于物,要人自重、自立。老子的政治观是“消极无为”,战争观是崇尚“不争”,但在对待个体生命上,其生命观是积极的。道家的许多著作中都表达了“贵人重生”的思想。老子认为“道者万物之奥”,“似万物之宗”。故人的生命源于道。由“道”产生出动静、刚柔、虚实互为因果的变化。老子还提出了“柔弱胜刚强”这一富有这里的法则,表达了其“贵柔”的“刚柔”观思想。受这一思想的影响,武术的许多拳种在运动方法上,讲究“以静制动”,“以柔克刚”。追求“刚柔相济”。并创造出许多对神形都具有锻炼效果的运动方式——强调适度和和适量的人体运动。道家思想作为一种休闲理论最主要的贡献在于:它提出了一种积极的对待生命、人生态度和理想,即将生活审美化与诗意化,,这首先必须具有道家的一种超然物上的超世倾向的处世态度,才能除去功利之心。同样,在现实生活中,如果一个人的生活与行为,处处从个人的利害得失考虑,我们很难想象这个人的生活是美好的。如此看来,生活中的幸福和美与其说是外界给予我们的,不如说是我们主体心境所创造的。其次,道家提倡返回自然,与自然合一。道家的“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之说”在这种和谐文化的影响下,人们养成了遵循自然规律、顺应自然发展的生活方式。这样的生活方式孕育了注重和谐的中国武术,使武术的习修方式处处体现着和谐思想。例如传统的养生气功,就非常注重与自然的和谐。它要求习练者在空旷、安静的场所,通过调精、调神、调息,把精神意念、心理机能和生理机能与自然和谐的融合一起,“行气于身以通经络,运气于腠理以护身”。 和谐的哲学思想造就了和谐的生活方式,和谐的生活方式造就了和谐的武术,和谐的武术又反过来诠释着中国

源于:论文库www.udooo.com

人和谐的生活方式,和谐成为武术与生活方式的契合点[3]。
最后与儒家强调个人必须在社会中实现休闲,而且只有群体生活才为个体的自我完善与自我实现提供不同条件,道家认为休闲完全是一种个人的行为,他强调的是休闲的个体性与独特性。显然,道家的这种生命个体独特性的休闲理论,是建立在道家对现实社会秩序强烈批判基础上的。

3.3禅宗的思想对武术休闲文化的影响

禅宗是中国佛教八大宗教之一,它的宗旨是以参究的方法,彻见心性的本源。禅宗是儒道释三家融合的重大思想成果,在思想史、文化史上起过很大的作用, 有着特殊的意义。禅宗所蕴含的对本性的关怀,以及由此出发而展开的处世方式、从而保持了它对禅宗爱好者的持久魅力。[4]
相对于儒家奠基于社会功能主义上的休闲理论,道家奠基于社会冲突理论之上的休闲理论。禅宗的休闲理论植根于一种主义。所谓主义,是将宇宙终极实在视之一个过程,否认有绝对不变的本体。从主义的立场看,世间的一切,都是既存在又不存在,非存在又非不存在,亦存在亦不存在。终极实在如此,作终极实在表现的另一形态的生命本体亦是如此。[5]禅宗的主要特点是主张“教外别传,直指人心,不立文字,顿悟见性。禅宗的心性论追求心灵的解放。其宗旨是“明心见性”、“顿悟成佛”,以求达到心性合一、梵我合一的境界。禅宗与武术的最高境界都是要靠“悟”才能达到。武术的最高境界也要靠习武者多年的自身体验,领悟才能达到。拳谚云:拳打万遍,其理自现。当习武到了言语道断、心思路绝的时候,就要找出适合自己的一条路来,自悟自解,超脱知解,抛却一切束缚。
总之,因为深受中国传统的儒、道、佛家哲学的影响,武术视人体身心和谐为真,人际和谐为善,天人和谐为美。强调通过心灵的觉悟,实现自然的呈现。达到超越自我的境界。武术其实应该是一个十足理想的休闲方式。
参考文献:
旷文楠.中国武术文化概论[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90,P189-199.
于志均:《中国传统武术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P34.
[3] 杨成寅:《太极哲学》,上海世纪出版社,2003:P420.
[4] 吴言生.禅宗哲学象征[M].北京:中华书局,2002(10):P1-6.
[5] 龙明.中国休闲哲学的特质与休闲体育[J],体育文化导刊.2007. P9.

copyright 2003-2024 Copyright©2020 Powered by 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备案号: 粤20174009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