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turnitin查重官网> 管理学 >> mba >> mba排版的要求 >社会学高校师生冲突社会学

社会学高校师生冲突社会学

收藏本文 2024-04-09 点赞:8355 浏览:33593 作者:网友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提要] 师生冲突指师生之间由于目标、价值观、资源、地位等方面的差异而形成的直接或者间接的相互对立的教育教学互动过程。高校师生冲突存在普遍性、内潜性和转移性。冲突除了具有负向功能以外,还能够形成有益的影响,可以缓解师生关系,促进内部稳定,推进制度改革等积极作用。
关键词:师生冲突;高校
:A
原标题:高校师生冲突的特征及正向功能的社会学分析
收录日期:2013年3月18日

一、高校师生冲突概念的界定

学者们对师生冲突的解释源于对冲突的理解。冲突作为社会学名词,社会学家对此有不同的看法。如,特纳认为,“冲突是双方之间公开与直接的互动,在冲突中的每一方的行动都是力图阻止对方达到目标。”达伦多夫认为,冲突“是一切从结构上产生出来的规范与期望、制度和群体的对立关系。”总的说来,冲突是指社会中不同主体之间因目标不同或价值各异而形成的意在阻止、压服,甚至消除对方的态度和行为。师生冲突存在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师生冲突主要是指教师和学生之间言语和肢体等方面的冲突,如学生不遵守课堂纪律、顶撞教师甚至出现肢体上的冲撞等。广义的师生冲突指师生之

摘自:本科毕业论文模板www.udooo.com

间由于目标、价值观、资源、地位等方面的差异而形成的直接或者间接的相互对立的教育教学互动过程。本文拟采用广义的概念对高校师生冲突进行分析。

二、高校师生冲突的特征

(一)师生冲突具有普遍性。高校师生关系是指教师和学生在教育教学和科研活动中结成的相互关系,它是高等学校内部最基本、最活跃的人际关系和社会关系。冲突作为师生互动的一种基本方式,常态地存在于教育教学活动过程之中。
从教学过程而言,教育教学过程的基本矛盾主要表现为教育者所提出的教育目标要求与受教育者发展现状的矛盾。按照辩证唯物主义的理解,矛盾是冲突的根源,冲突是矛盾激化的表现。矛盾无处不在,是推动事物发展的源泉。所以,高校师生冲突也是普遍存在的。
从价值取向而言,在教学情境中,教师的价值观通常表现为主流文化。由于教师世界观和价值体系已趋于稳定。而大学生正处在个体社会化的进程中,多元文化给他们提供了多元选择的机会,释放和展现了他们的个性和独立意识,加上他们追求平等,权利意识和主体意识不断提升也使其对主流文化产生怀疑甚至对立。当师生的文化价值在教育教学互动过程中发生摩擦与矛盾时,都会自觉地加强对自己的文化价值加以坚守,冲突由此产生。
从组织观念而言,现代冲突理论认为组织中的冲突是与生俱来的、不可避免的客观存在。高校作为一种社会组织也不例外。高校作为学生文化和教师文化的汇聚地,不可避免的在校园这个场域发生碰撞和冲突,这种相互交流和碰撞,必然形成一种平衡的内在张力。教师文化与学生文化的接触、冲突、整合是一种互动的动态过程。因此,教师文化与学生文化之间不可避免地存在着冲突与整合的内在张力或矛盾。
(二)师生冲突具有内潜性。师生冲突从表现形式看,可以分为显性师生冲突和隐性师生冲突。显性冲突主要是借助于语言、肢体活动等行为来表现,如谩骂指责、人身攻击等。从相关报道可以看到,中小学师生冲突主要表现为显性冲突。高校师生冲突则更多地表现为隐性冲突。主要体现在高校教师和学生之间情感的对立、情绪的不满和交流的隔阂。
由于教师在师生活动中占主导地位,具有一定的优势地位。高校教师不仅对学生的学业成就产生极大的影响,而且在一些其他方面,比如评优评先,弱困扶助等关系到学生切身利益的事情上也有一定的话语权。由于类似的种种利益关系,即便师生之间存在不认同和不满因素,一般情况下,学生也会把这些想法埋藏于心而不予以表露出来,不会发生外部语言行为的直接性对抗。因此,高校师生冲突具有内潜性,这种冲突不易于为人所察觉,但却真实以心理对立和行为对抗的方式存在于师生之间的教育教学活动中。反映在教师身上,主要表现为对学生漠不关心,对学生冷淡,放任学生。教师教学热情不高,情绪低沉,消极被动的对待课堂;教学流于形式,忽视了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教学方法单一,照本宣科的迹象严重。学生的冲突对抗则表现为对教师的人格和学识轻蔑和敌视以及在教学过程中的消极行为,如对教师的提问沉默,师生之间互动不足,缺乏信息的反馈,课堂纪律松懈,曲解教学管理中的指令等。
(三)师生冲突具有转移性。高校作为一个有序的组织机构,制度在组织管理上显得非常重要,教师和学生作为组织内部的一部分,制度在师生关系上也处于举足轻重的地位。这也就决定了师生冲突具有转移性。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越来越多的学生有机会接受高等教育。在课程选择上,虽然我国大学的课程有必须课和选修课,强调必修课在照顾共性的基础上,适当开展选修课以照顾到学生的个性发展。但实际上,必修课所占的比例居多,选修课所开设的课程少而且课时少,学生的自主选择权被限制在极其狭小的范围里,难免与学生兴趣、爱好相冲突,造成了学生对所学课程缺乏兴趣,学习动力不足,面对教师做出的种种要求,对课程的抵触心理便会迁移到课程的执行者——高校教师身上。同时,学生为谋求有更好的发展前途,在大学间便面临着激烈的竞争,比如对各种评优评先名额的争夺等,此类活动的执行都是在一定的制度框架下运行的,可能由于制度本身的缺陷导致部分学生的落选,但学生更易将矛头转移指向教师身上,将落选原因归于教师没有做到公平、公开和透明。在就业环节中,面对用人单位提出了种种条件,学生虽觉得不满,但也束手无策,于是他们将矛盾的产生归结于教师,认为教师没有教他们实用的知识和技术。
当前,高校教师也面临着巨大的竞争压力。首先是教学质量上的压力,高等教育大众化导致高校学生数量逐年增加,也导致了生源质量下滑,教师为保证教学质量,必须花更多的时间和精力,这无形中增加了负荷,这样的工作难度极易诱发高校教师在心理上形成一种习得性无助,“这种习得性无助不断得到强化,最终就会发展成为职业倦怠”。其次是学历压力,相当多的学校在引进师资时特别强调要求博士学位,使得在职的高校教师面临着攻读高一级学位的现实压力,同时,科研作为职称评审、薪酬奖励的重要指标,对教师也形成了压力。教学任务的繁重,学历要求和科研任务,这种因外界压力和制度因素使得高校教师产生焦虑,而这种焦虑最终容易带入课堂,在实施教学活动中展现出来,反射到学生身上。

源于:毕业论文致谢信www.udooo.com

copyright 2003-2024 Copyright©2020 Powered by 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备案号: 粤20174009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