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turnitin查重官网> 管理学 >> mba >> mba题目 >马克思分工理论当代意义要求

马克思分工理论当代意义要求

收藏本文 2024-02-18 点赞:18402 浏览:82448 作者:网友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要: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恩格斯确立了分工理论,并详细阐述了分工与生产力、生产关系、私有制之间的相互关系。笔者通过论述《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的分工理论,并结合当代全球化发展状况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国情,探讨了马克思主义社会分工理论的当代意义。
关键词。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分工理论
文章编号:978-7-80712-402-3(2011)06-077-03
1846年,马克思恩格斯共同完成了《德意志意识形态》(以下简称《形态》)这部著作。通过对分工理论的科学论述,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有机的统一起来,并提出了二者的辩证关系原理,马克思还将分工与所有制形式结合起来,阐明了人类社会历史的所有制形式依次更替的内在原因,为科学的唯物史观的形式奠定了基础。

一、马克思分工理论的内容

在《形态》中,马克思首先阐述了分m和异化的关系,随着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社会经济现实认识的深化,又逐步认识到分2/2与生产力、生产关系的关系,分工与阶级、国家的关系等,通过对上述问题的探求,马克思形成了他的伟大发现——唯物史观。

(一)马克思分工理论的基本特征

每一个学说的研究与确立都有其特定的时代背景,必定呈现出特定的时代特征。马克思的分工理论有这么两个基本特征:
第一,马克思所阐述的分工是一个具体的历史范畴。马克思认为,全部所谓世界史不外是人通过人的劳动而诞生的历史,而分工又是劳动的重要环节,是人类活动发展到历史阶段的产物。而资本主义条件下的分工是存在异化的分工,是随着人类的发展必然灭亡的。他说:“分工不仅使物质活动和精神活动、享受和劳动、生产和消费由各种不同的人来分担这种情况成为可能,而且成为现实。要使这三个因素彼此不发生矛盾,只有消灭分工。”这句话中马克思所说的“消灭分工”指的正是在资本主义条件下的旧式的存在异化的分工。
第二,马克思在《形态》中所说的分工属于社会关系层面的分工。马克思认为,分工导致了生产过程中人与人的分离,意味着生产资料和社会劳动在不同主体之间的分配,意味着劳动者对生产资料的不同占有。

(二)马克思的分工理论与其生产力、生产关系及所有制之间的关系

在《形态》中,他指出分工是生产力发展的表现和结果,“一个民族的生产力发展水平,最明显地表现于该民族分工的发展程度。任何新的生产力,都会引起分工的及一步发展。”这句话表明了分工既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又是生产力发展的基本尺度,还是生产力发展的表现以及条件。

1.分工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以及基本尺度

马克思在《形态》中指出,“分工只是从物质劳动和精神劳动分离的时候起才真正成为分工。”也就是说,真正意义上的第一次分工是从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的分工开始的,这种分工使一部分人从事体力劳动而一部分人从事脑力劳动成为可能,从而创造了人类社会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也正是由于这种分工,人类由无阶级社会过渡到了阶级社会。由此可见,分工既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又是生产力发展的基本尺度还是生产力发展的表现和条件。任何社会中的任一历史阶段的生产力发展状况都可以通过分工的形式外化出来,生产力的发展又必然会引起分工的进一步发展,产生新的分工。

2.分工决定并制约着生产关系

马克思认为,“分工发展的各个不同阶段,同时也就是所有制的各种不同形式。这就是说,分工的每一个阶段还决定个人的与劳动资料、劳动工具和劳动产品有关的相互关系。”他还进一步指出:“分工和私有制是相等的表达方式,对同一件事情,一个是就活动而言,另一个是就活动的产品而言。”这就是说,一定历史阶段中的社会分工决定该历史阶段中的生产关系的各个方面,分工具有生产关系属性,分工表现了生产过程中人与人之间的地位和相互关系,分工制约着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的支配和被支配关系。

3.分工的不同状况决定不同历史阶段的所有制

所有制是对他人劳动力的支配。马克思认为,由于“分工的阶段依赖于当时生产力发展水平”,所以“分工发展的不同阶段,同时也就是所有制的各种不同形式。这就是说,分工的每一个阶段还决定个人与劳动资料、劳动工具和劳动产品有关的相互关系。”从这句话可以看出马克思认为分工决定着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关系,反之,所有制也就是一定的分工。这句话就是分工同所有制的关系。

二、马克思社会分工理论的当代意义

现实总需要理论的指导,而理论又总归要指导现实。马克思的社会分工理论作为科学的社会分工理论形态,对我们分析和理解当代全球化发展和我国当前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问题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

(一)当今全球化时代社会分工的发展现状

全球化时代社会分工发展所带来的最显著变化就是国际分工获得了极大的发展。全球化时代的社会分工已经突破了民族和国家的界限,发展成为世界性的社会分工,即国际分工。无论是社会内部分工或是工厂内部分工都冲

源于:论文范例www.udooo.com

破了民族与地域的限制而呈现国际化趋势发展。
首先,社会分工必然走向国际化。一是社会内部分工扩展到国际范围,二是工厂内部分工扩展到国际范围,形成多国家、多企业间的分工合作。其次,经济全球化以全球为版图配置资源使国际分工出现了一系列新的变化。第一,以国家为主导的产业分工向以跨国公司为主导的企业内部分工的转变。第二,水平型、垂直型国际分工被混合型国际分工所代替。第

三、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关系由对抗转向分工协作。

(二)马克思主义社会分工理论与中国现代化

我国目前处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阶段,实行的是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社会经济制度,人们之间的社会关系不再以对抗性为主要特征。但是,由于现阶段生产力水平的限制,人们的劳动在很大程度上还只是谋生的手段而并非自由自觉的活动,人们之间也还存在着行业、地区、城乡的三大差异,社会分工依然未能克服旧式分工的性质。只有处理好人们之间的社会分工关系,才能实现“全体人民各尽所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和谐社会战略目标。因此,马克思主义社会分工理论对于我国现阶段建设和谐社会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

1.当今中国社会分工的现状

生产资料公有制所有制形式在我国的确立,为克服社会内部分工与工厂内部分工之间的冲突与对立创造了条件。这种公有制关系也决定了人们与生产资料的结合方式以及对劳动产品的占有关系,从而也决定了统治者压迫、剥削劳动者的关系。随着劳动性质的改变,人们之间的关系也就变成生产过程中平等的分工与协作关系。
但是,我国现阶段由于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限制,全社会在资源配置上依然呈现出地区、行业、城乡、工农以及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的差异,从而就决定了劳动者在占有生产资料、劳动对象及劳动产品关系上的差异。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社会分工消除了

摘自:毕业论文目录www.udooo.com

copyright 2003-2024 Copyright©2020 Powered by 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备案号: 粤20174009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