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turnitin查重官网> 管理学 >> mba >> mba研究方向 >试述合办论中外合办院校学生新三观教育科技

试述合办论中外合办院校学生新三观教育科技

收藏本文 2024-03-24 点赞:5805 浏览:16452 作者:网友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提要] 三观教育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内容之一。本文在坚持传统三观教育的前提下,细化教育内容,提出要做好学生的新三观教育,即学生的学习观、生活观和发展观教育。
关键词:中外合作办学;新三观;创新
:A
原标题:论中外合作办学院校学生的新三观教育
收录日期:2013年3月25日

一、对新三观的界定

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指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任务之一是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深入进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第五条指出:辅导员的主要工作职责之一是帮助高校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确立在中国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共同理想和坚定信念。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是我们传统意义上的三观。但是,随着国内形势、社会环境,特别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利益多元化,学生的思想认识、行为特点、成长环境等均发生了很大变化,越来越多的具体问题呈现出来,需要我们在坚持传统三观教育的前提下,细化教育内容,做好学生的新三观教育。新三观指的是学生的学习观、生活观和发展观。
所谓学习观,是指作为一名学生,对为什么要学习、学习什么、怎么学习的认识。做好学生学习观教育就是要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目的,明确清晰的学习目标,形成积极向上的学习态度,明确具体的学习内容,指导学生经过探索掌握良好的学习方法,从而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生活观主要包括集体观、情感观和交往观。做好生活观教育主要做到:第一,要进一步做好集体主义教育,使学生能够心中装着集体,正确认识个人与集体的关系,正确处理个人与集体的利益冲突,养成集体意识,形成正确的集体观;第二,教育学生学会正确培养、把握和处理自己的情感,正确对待亲情、友情和爱情。在生活中做到既不感情用事,又不情感淡漠,从而形成真诚友善、懂得感恩的情感观;第三,教育学生主动学习人际沟通与交往的方式方法,改变过去以自我为中心的交往理念,接受并形成成人交往规则,主动参加学校、社会等的文体活动、实践活动,在集体中、在实践中习惯并掌握各种沟通交往技巧,形成正确的交往观。生活观还包括学生应树立良好的生活意识,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发展观是指一个人当前及今后的发展目标、发展任务及发展途径与方法。即要教育学生正确认识自己的优缺点、发展的优劣势,明确自身发展的当前、阶段及长远目标,明确自身发展的各种任务,指导学生设计发展路径及所采取的具体方法,科学发展、有效发展,形成正确的发展观。

二、中外合作办学院校学生新三观存在的问题

分析中外合作办学院校学生新三观存在的问题,首先我们来看中外合作办学院校学生的特点:
第一,生源质量参差不齐,家庭成长环境复杂。同一层次所录取的学生分数差距较大,有的甚至高达七八十分,生源质量明显参差不齐。学生家庭成长环境复杂:有的学生从小家庭条件优越,直接或间接接触社会较多,社会化程度较高;有的学生单亲或父母离异,家庭教育缺失;有的学生家庭经济负担比较重,学生心理压力较大。
第二,学生思维活跃,学习主动性不足。思维活跃源于学生生源质量的差异性、多层次性及家庭成长环境的复杂性。在学习方面,部分学生对专业学习不感兴趣,缺乏学习的主动性。
第三,学生自我意识强,自律意识弱。部分学生自我意识非常强烈,为人处事经常以自我为中心,较少顾及集体及他人的感受。这部分学生虽自我意识强,但他们缺乏对自己的正确认识和约束,自律意识弱,对自己业余时间缺乏有效的管理和支配。
第四,学生多才多艺,特长突出。部分学生从小接受的家庭教育良好,家长比较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和兴趣的引导,学生特长突出。
第五,学生人际沟通能力强,社会化程度较高。由于受家庭环境的影响,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学生的人际沟通、协调能力强,他们能认识到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对于自己今后学习工作和生活的作用,积极主动建立自己的人际关系网络。
通过分析以上五个特点,我们发现中外合作办学院校部分学生的新三观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需要我们加强教育与引导:
第一,学习目的不端正,学习目标不明确,学习方法不得当。混书的学习目的在不同程度上存在,没有目标或目标模糊使学生的学习动力不足,特别是沿用高中之前的学习方法与学习生活中缺乏压力,使得大学学习的真正目的难以实现。在实际中出现为了及格获取学分而学习,为了考证而学习,为了满足家长的愿望而学习,等等。
第二,集体观念缺失,集体意识淡漠,过分强调个体。集体在学校体现为班级、专业、系部等具体的组织。有的学生不愿意参加集体活动,集体荣誉感差,甚至认为集体的事情与个人无关,与个人有关的事情才会关心。虽然身处集体之中,但自己的言行举止总是游离于集体之外。在个人和集体利益发生冲突时,没有奉献意识和奉献精神,经常是事不关己不理不睬。不能正确处理个人和

摘自:毕业论文提纲www.udooo.com

集体的关系,总希望多取少予或多取不予,甚至损害集体利益换取少量的所谓个人利益。
第三,由缺爱或被溺爱导致情感认知错乱,自我管理情感能力差。个别学生家庭主要角色不健全或缺失,学生缺爱或被溺爱,生理上成熟,心理上还未成熟。进入大学集体后,不能正确认识人与人之间的亲情、友情和爱情,情感认识错乱;不能正确处理亲情、友情、爱情自身和彼此间的摩擦,经常因为不当处理三情而爆发冲突或产生心理障碍、疾病,甚至以极端行为对待自己或他人,不能够有效地管理自己的感情,情感管理能力差。
第四,人际交往以自我为中心,规矩规范意识差。自我为中心是我们给很多“80、90”后贴上的标签。人际交往自我为中心主要表现在:一味或过度地强调自己的利益最大化或自己目的的实现,较少或不考虑他人或集体。与人之间的感情淡漠,缺乏真实真诚的情感沟通,交往中表现出明显的功利性。个人的自尊心过强,对自己不如他人之处甚至表现出嫉妒或憎恶。在人际交往中,有的学生缺乏必要的规矩规范意识,不懂得尊重人。第五,良好的生活习惯缺乏养成,人前人后差距较大。部分学生由于成长环境比较优越,从小习惯了家长的安排与帮助,缺少独立的生活能力和技能,良好的生活习惯没有养成。自理能力较差,能花钱解决的或由他人代劳的自己绝不动手。“宿舍内乱像狗窝,学生群魔乱舞”,这与学生走出宿舍时注重个人形象,发型新潮、衣着时尚、配饰前卫等反差较大。
第六,自我发展目标缺失,发展规划模糊,缺乏自我发展能力。部分学生在入学之初表现出雄心勃勃,劲头十足的样子,但在熟悉了大学相对宽松的管理和无压力的生活后,自我发展目标离自己渐行渐远,模糊甚至消失。对于自己的个人发展规划茫然不清,或虽有规划但不能有效实施,缺乏必要的自我发展能力。

三、加强中外合作办学院校学生新三观教育的创新

加强中外合作办学院校学生新三观教育,一是要教育但不拘泥于传统的形式;二是要创新载

源于:论文结论www.udooo.com

体,丰富形式,增强教育的实效性。
一是要教育。针对部分学生新三观存在的问题,应整合一个新的系统的教育体系,特别是做好教育在中学阶段的渗透及中学和大学阶段的衔接并有所侧重。中学阶段要侧重学习观、生活观中的集体观和情感观教育(特别是亲情观教育,要教育学生懂得感恩,懂得感激父母),大学阶段要加强生活观中的情感观(特别是爱情观教育,要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恋爱观,增强责任意识)、交往观和发展观教育。需要我们选准主题,找到合适的切入点,通过平等的互动、谈心等来开展。根据学生特点,在大一年级,应重点开展学习观、生活观中的集体观教育与良好生活习惯的养成教育及生活观中情感观(亲情观、友情观)教育;大二年级应重点开展生活观中的情感观(友情观、爱情观)、交往观教育;大

三、大四年级应在学习观、生活观教育的基础上,重点开展发展观教育。

二是要创新载体,丰富形式,增强教育的实效性
第一,开展谈心会活动。根据不同阶段的教育主题,征集相关的话题。话题征集应通过形式,广泛征集,选取学生关注较高的话题开展谈心会活动。谈心会可以在班级中以面对面的形式展开,也可以利用班级各种网络交流群展开,教师可以不担任主持人,由学生自己主持,但教师要适时做好引导和总结工作。
第二,开展“体验式互助”活动。教师要深入分析学生存在的问题及产生根源,发掘班内学生榜样,通过教师的桥梁作用连接存在问题的学生与班内学生榜样,征得各方同意或引导各方自愿结成关系组,一组可以是两人也可以是多人,但不能太多(以同性为主),利用寒暑检测到一方家中或各方家中体验一周左右,通过近距离的接触、环境改变等共同作用,达到触动或改变的效果。在活动前,教师应给予班内学生榜样以必要的相关信息(以不侵犯存在问题的学生隐私为宜)或指导。
第三,利用团体辅导、沙盘游戏等心理咨询方法,增强教育活动的吸引力。团体辅导是在团体情境下进行的一种心理辅导形式。通过团体内人际交互作用,成员在共同的活动中彼此进行交往、相互作用,使成员能通过一系列心理互动的过程,探讨自我,尝试改变行为,学习新的行为方式,改善人际关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通过教师经过培训有针对性地设计专题并指导开展相关活动,使教育内容或相关问题通过学生互助与自助在潜移默化中得到认识或解决。组织学生团体或个体体验沙盘游戏或引导学生主动使用这一工具,可以将学生不愿意通过语言沟通或参加其他活动而藏在学生内心深处的问题、状态或发展愿望由一幅幅沙画展现出来。特别是经过一段时间多次的沙盘使用,学生自身存在的问题或创伤还能实现自我解决与自我疗愈,从而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主要参考文献:
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
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
[3]樊富珉,何瑾.团体心理辅导[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copyright 2003-2024 Copyright©2020 Powered by 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备案号: 粤20174009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