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turnitin查重官网> 管理学 >> mba >> mba研究方向 >西部地区民族文化生态旅游开发模式结论

西部地区民族文化生态旅游开发模式结论

收藏本文 2024-01-03 点赞:16463 浏览:70407 作者:网友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要:在西部大开发的良好形势下,充分利用民族文化生态资源,积极开发旅游产业,实现西部开发的可持续性发展。本文主要分析了生态旅游的内涵,对民族文化生态旅游的开发模式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民族文化 生态旅游 开发模式
1、引言
近年来,随着国内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检测日经济的刺激,旅游业作为一种朝阳产业蓬勃发展起来。城市化的不断扩张使原始生态环境急剧恶化,城市居民期望从生态旅游,特别是西部地区的民族文化生态旅游中获取心灵慰藉,故生态旅游在我国旅游市场上已成为一个热点。
西部地区占全国总面积71.4%,但其国内生产总值占全国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不到五分之一。自然、历史和社会等多种因素致使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相对落后。但西部地区具有丰富的生态旅游资源,包括中国名山资源、少数民族文化旅游资源等。积极发展生态旅游模式正是响应了西部地区的可持续发展战略。

2、基本定义

民族文化是各民族在长期的生存与发展中形成的,包括建筑、服饰、饮食和节庆娱乐等物质文化和宗教礼仪、传统习惯、公共道德及价值标准等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每个民族都有反映各自民族的起源和历史文化,其独特魅力吸引着广大游客。
生态旅游以生态学观点和可持续发展思想为指导,以自然生态环境和相关文化区域为场所,为体验、认识欣赏、研究自然和文化而产生和倡导保护自然环境和维护当地人民生活的双重责任的旅游活动。
生态旅游消费是一种高层次的精神文化消费,观赏丰富多彩的民俗传说、人文奇观和古今遗迹,见证了民族兴衰变迁的见证,培养着人们高雅的情操,使之获得精神享受,对提高中华民族

源于:毕业设计论文格式www.udooo.com

的整体文化素质有着积极的意义。
民族文化生态旅游是原生和谐的自然生态系统和文化生态系统的融合,核心是保护和可持续性,侧重于保护当地自然生态环境不被破坏;保护文化生态环境,尊重与维护当地民族传统文化的完整性;提高当地居民的收入水平和生活质量,带动当地经济发展。在西部地区发展生态旅游是西部地区发展民族旅游的方向,也是一种保护性开发民族旅游的有效模式。

3、民族文化生态旅游的开发模式

3.1民族文化生态旅游的实践模式

通过实践经验积累,西部地区的民族文化生态旅游逐渐发展出由实践开发模式,这种模式的具体形式包括:
(1)民族博物馆。以为保护民俗文物、丰富和让参观者了解民俗文化内涵为目的建立的民族博物馆,主要发挥传播文化功能和教育功能,对保护民俗文物、传播民族文化和满足旅游者对民族文化的体验等方面有一定的作用。但民俗博物馆是一种静态的开发保护,作为旅游产品缺乏生后性和互动性,对民族文化的保护力度不够。
(2)民族文化村。民族文化村可分为民族文化村寨和民族文化村两种,前者是民族聚集地的就地展示,后者是旅游目的地的异地模拟。民族文化村是一种民俗露天博物馆,保留了原始民俗自然风貌、民居饮食、节庆等民俗习惯,自然朴实,能较好地满足旅游者体验了解民俗文化的需要。
民族文化村寨虽然原始真实,但这些村寨大多以单个民族村落为开发对象,旅游开发和外来文化的冲击不利于本地生态环境的保护。民族文化村是运用人工模拟方法从多角度表现各民族文化的大型文化主题公园,可满足旅游者欣赏多姿多彩文化特色的需要。虽然民族文化村源于生活,高于生活,荟萃精华,但是仍缺少真实性,商业化气息浓重,降低了旅游者出游的满意度。
(3)生态博物馆。在西方工业文明背景下诞生的生态博物馆具有人类生态意识和环境意识。把它运用到西部地区的少数民族文化保护和开发建设中即形成一种新的开发模式——民族生态博物馆。它具有原生态性、民众性、原地保护和整体保护的特点。生态博物馆既避免了传统民族博物馆的静态性,也可以消除人工模拟的虚拟性、单一性,是一种相对理想的模式。但在实施建设生态博物馆的过程中,被保护的人文遗产的存在的价值也在发生着变化,如何贯彻实施生态博物馆建立的初衷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3.2文化生态村落产业模式

我国西部地区,少数民族聚集的村寨文化底蕴深厚。发展文化生态村落产业,采取文化生态村落产业与旅游对接的模式是一个科学的模式,其具体形式有:
(1)开放型村落。在特色文化生态资源丰富的村寨,积极推广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或民族文化特色的示范型村寨,保证文化资源的“细水长流”。
(2)工艺文化村落。在民族工艺和手工艺品丰富的地区,鼓励民族文化传人的带头示范作用,解决文化传承问题,扶持特色工艺品产销业,特别是注重开发各个地方特色文化产业。
(3)民艺展演型村落。在民族演艺文化多样的村寨,乡村民间文化产品规模小,风险能力低。通过消费调查、市场培育、专利注册、品牌经营和资本运作等,使民艺展演型实现体制创新。
(4)文化养护型村落。重点立足于对文化资源濒危和有重大保护价值的村寨的挽救和研究,援引法律法规和寻求政府保护,杜绝文化资源的消亡。
(5)控制型村寨。在有历史意义的文化名村,要注重经济效益,也要把握文化和商业的平衡,限制流量,实现民族文化生态旅游的可持续性发展。

3.3体验向导型模式

在体验经济时代下生态旅游的开发模式要进行适当的调整,体验导向型生态旅游的开发是必然趋势。旅游体验划可分为娱乐型体验、教育型体验、遁世型体验和审美型体验四种。立足资源优势,开发可重复使用的生态旅游产品,积极开拓体验旅游市场,实现民族文化生态旅游资源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生产功能与生态功能的统一,达到人与自然和谐一体,提高旅游者在旅游活动中的参与性和对生态环境的融入性与自享性。
4、总结
旅游业促进了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及文化的发展,但也给独特民族文化的延续带来了冲击。针对我国西部民族文化生态旅游的不同开发模式,因地制宜,合理规划,科学引导,遵循国家环境保护政策,深层次地、保护性地开发西部地区的民族文化生态资源,才能够确保旅游资源开发的可持续性。
参考文献:
尹宏祯,窦登奎.西部生态旅游模式的市场研究[J].资源开发与市场,2003,19(3):190-191.
李贵卿,黄萍,王裴等.西部民族文化生态旅游开发模式和策略研究[J].资源开发与市场,2007,23(4):364-365.
[3]王平.体验导向型生态旅游开发模式的探讨[J].经济研究导刊,2011,(19):158-159.
[4]余青等.生态博物馆:一种民族文化持续旅游发展模式[J].人文地理,2001,(6):40-43.
[5]唐军.生态旅游发展中的问题与对策分析[J].学术交流,2004,(2):93-96.

copyright 2003-2024 Copyright©2020 Powered by 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备案号: 粤20174009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