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turnitin查重官网> 管理学 >> mba >> mba优秀范文 >探究道德教育高校化学课堂教学中渗透生态道德教育要求

探究道德教育高校化学课堂教学中渗透生态道德教育要求

收藏本文 2024-01-18 点赞:35684 浏览:160815 作者:网友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要]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生态道德教育在提高大学生的生态意识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将重点对高校化学课堂教学中渗透的生态道德教育进行分析,探讨如何既可以让学生掌握化学知识,同时又可提升学生的生态道德修养。
[关键词]生态道德 高校生态道德教育 化

自考论文www.udooo.com

学教学
[]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3)04-0233-02
随着时代的发展,生态道德是当今众多生态问题向人类提出的一种行为要求,也是现代人才素质的一个崭新体现。高校作为培养人才的重要基地,应当将生态道德教育纳入其德育工作重中之重,渗透到其日常的教学工作中,帮助当代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生态文明意识,真正提高大学生的生态道德修养,进而在提高全社会的生态文明方面积极贡献力量。

一、“生态道德”的理念

“生态道德”这一理念形成于20世纪,是在人类面临着人口、环境与社会经济发展的矛盾日益突出时所提出的,所以它也被称作“环境道德”。生态道德一般具有以下特征:“第一,它必须是反映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最本质、最主要、最普遍的道德关系的基本概念;第二,它的规定性必须体现一定的社会整体对人们的道德要求,显示人们认识和掌握道德现象的一定阶段;第三,它必须是作为一种信念存在于人们内心,并能时时指导和制约人们的行为”。从这三点特征我们可以得出,生态道德主要体现的是人与自然的道德关系,所以也属于道德范畴;它从道义上规定了人类保护生态环境上的责任与使命,对人类的行为有一定约束作用。所以,这种行为规范主要从人类的主观能动性出发,将人类的诸多道德观念应用到处理与环境的关系中去,以激发人们保护生态环境的道德义务与责任,进而达到人与自然平衡的状态。生态道德是在顺应人与自然共同发展的背景下对人类道德的进一步完善。
道德是一个非常抽象的概念,关乎是非判断,基本只与人内心的价值观有关。而生态道德属于道德范畴,所以我们很难用法律这种强制手段来定义违反生态道德的行为,只能用更为谨慎的措施来实施和完善生态道德建设。因此它的建设将会涉及各个方面,是一项复杂的工程。所以我国高校作为培养人才的一个重要基地,在其日常的教学工作中应当将生态道德教育纳入其德育工作重中之重,广泛宣传并开展众多生态道德教育活动,帮助当代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生态文明意识和提高自身的生态道德修养,进而在提高整个社会的生态文明方面贡献积极力量。

二、高校加强生态道德教育的现状

根据一些调查研究,我们发现当代大学生的生态道德意识整体上来说是不错的,但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也经常见到如下现象:奢侈浪费现象在校园屡见不鲜,如剩菜剩饭、水电浪费、纸张浪费等;对大自然缺乏尊重以及足够的爱心,比如践踏草坪,乱折乱采等。大多数的大学生都是独生子女,所以在他们的成长过程中充满着各种宠爱,没有经历多少生活磨难,生活的艰辛对于他们来说是没有概念的,生活消费上普遍大手大脚,缺乏节约意识。同时,无论家长、学校还是社会,在他们的生活中似乎更多强调了尊老爱幼等传统道德教育,对于生态道德教育几乎没有涉及,致使他们没有养成良好的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使他们忽略了人与自然的矛盾,忘却人应该与自然和谐共处。此外,还有整个社会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和经济利益的驱动,使校园文化也趋向庸俗化、商业化和功利化,缺乏环境保护、资源节约、绿色消费等生态道德文化的构建。因此,要将生态道德观真正付诸现实中,那么首先就得要求学生接受生态道德教育。
高等教育作为社会教育体系的最高一级,它所培养的人才类型、层次和特点,决定性地影响着未来社会各方面的发展水平和方向。因此,我们可以大胆推测,当代大学生所具备的生态道德水平对于我国未来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以及社会、经济以及环境的可持续发展都起着非常重要的影响作用。而当前我国高等教育的目的则是更多地倾向于对学生进行专业教育,培养他们的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同时,所开展的德育教育更多是在教育学生们应该如何与他人、社会更好相处,关于人与自然生态环境的关系却几乎很少涉及,忽视了人对自然的义务,所以,这样的道德教育很大程度上忽视了已存在的自然环境。外加,“人定胜天”“征服自然”和“斗天斗地”等传统教育观念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人们对待自然的态度。所以,在这样的德育教育背景下,学生的生态道德修养以及生态道德意识难以得到培养,进而就不可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最终也就很难达到高等教育的培养目标。因此,高校采取措施真正将生态道德教育纳入日常德育教育工作中,并在日常教学工作中也有所涉猎。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具有正确理性生态观的全面发展的大学生。

三、生态道德教育在高校化学教学中的渗透

世界是由物质组成的。而化学作为一门科学,其目的主要来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所以,我们可以把化学看做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一种主要方法。而现实生活中的很多现象可以从化学的角度来给出解读,尤其是生态方面的诸多话题。因此,本文将着重从两个方面来分析高校化学课堂中涉及的生态道德教育。

(一)生态道德教育在化学课堂教学中的渗透

当前的生态危机和环境污染也是我们的化学课程所关注的对象。所以教师可以将化学专业知识与相关的现实现状相结合,适时、适量、适度地向学生展示化学在解决我们目前面临的诸多问题中所起的作用。比如:针对目前极受关注的全球变暖问题,老师可以结合课本所学的多原子分子如CO2、CH4等温室气体的作用来分析温室效应进而牵连到全球变暖问题,让学生通过所学知识来发现问题的根源,自己发现解决问题的办法。因此教师可以启发学生结合课程,自己设计一些环保方案。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可以充分地使学生认识到化学中的某些成分能够带来污染,同时也能够消除污染,化害为利。所以,这样既凸显了化学知识的重要性,激发了学生强烈的兴趣来学习化学;另外,学生应用化学知识的能力也得到了提高,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要有保护环境的意识和一定的社会责任感,因此在日常生活中他们就会下意识地关注自己的行为举止,提升自身的生态道德修养。

(二)生态道德教育在化学实验中的渗透

在化学的教学过程中,化学实验是重要的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是任何的教学媒体所无法取代的。因为通过课堂讲解,学生已经对于某些化学现象有了初步认识,加之相关的实验,学生会更加清楚地看到实验现象以及结果,这样就增强了学生的直观感性认识,同时也发展了学生的观察、理解以及思维能力。比如:“三废”问题是我们的化学实验经常遇到的状况,如何来处理自己实验所带来的废气、废液、废渣看似是不起眼的小事,但生态道德习惯的培养其实就来自学生解决自己身边一些小事情的做法,而这些点滴的小事情却能孕育大智慧,使得学生可以将某种环保处理方式的思维模式应用到更广阔的社会环境中。所以关于实验室“三废”的处理,教师可以设计有关的环保问题,并引导启发学生自己设计解决方案,比如怎样运用所学化学知识将实验过程所带来的废物做到最少排放和最低的污染程度,甚至可以引导学生如何做到变废为宝,回收再生,最终做到实验材料的循环利用。这样的教学过程既学到了有趣实用的化学知识,同时培养了学生良好的环保习惯和意识,真正将生态教育渗透到专业知识的传授过程中。

(三)将生态道德教育渗透到化学教学的第二课堂中

我们把以课堂和实验室为主的教学方式称之为“第一课堂”,那么以各种化学课题研究为主旨的课外活动就可以称之为“第二课堂”。如果我们说第一课堂的目的在于培养专业知识,落实生态道德教育,那么第二课堂便是将生态道德教育转化为真实社会实践的一个关键性环节,当然更是生态教育的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步。我们可以以各种化学课题研究为起点,通过多样的活动,将学生的生态道德教育真正扩展到户外,延伸到真实的生活中,寓生态道德教育于实践活动中,践行生态道德的要求。比如:我们可以利用学校的相关社团组织大学生去调研某些城镇企业的“三废”排放,以及对周边环境,水质情况和手中生物等进行化学检测,之后对于调查结果进行分析讨论,这样就可以使学生们亲身经历感受生态破坏的后果以及进行生态保护和恢复的困难,因此,他们就会在日常生活中对自己的种种行为进行重新审视,看是否符合生态文明的要求。所以,这样一些有意义的化学活动对于培养学生的生态道德是非常重要的。此外, 在一些

源于:论文参考文献格式www.udooo.com

非常特殊的日子,比如世界环境日、地球日等,学校社团应该积极组织同学开展以校园环境污染或者周边污染为主题的一系列调研活动,并通过画报或者视频来展示其研究结果。这样从实处加深了学生自身对环境污染的清醒认识,同时也对周围同学起到提醒作用,在生态道德的教育中真正发挥了学生们的主观能动性。
化学是一门与环境、与生态环保密不可分的重要学科。所以通过化学教学的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我们可以将生态道德教育与现实案例相结合,让我们当代大学生在掌握必要专业知识的同时,逐渐提升自己的生态文明意识和生态道德修养,通过自身的良好行动来呼吁更多的人,为改善生态环境、促进生态文明而努力。
四、结语
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过程中,年轻一代大学生作为国家的栋梁之才理应发挥重要的表率作用,在日常生活中一点一滴践行生态道德要求,做真正的环保卫士。而高校要把学生生态道德的培养作为学校德育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各种形式让学生接受生态道德教育,最终使其成为他们日常行为规范的指导思想,既可提升他们的行为,同时又更新了他们的价值观念,让他们在道德情感上有更好的体验,从而促进了他们协调全面发展,最终为我国生态文明的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
【参考文献】
张金屯.应用生态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
李金.生态道德论[J].前沿,2008(8).
[3]王刚.化学实验中环保意识的培养[J].陕西教育,2008
(7).
[4]刘艳华.论大学生生态环保意识及行为习惯的培养[J].北京交通大学学报,2008(5).
[5]朱蕴丽,卢忠萍.生态道德教育:大学教育新理念.江西社会科学,2007(11).

copyright 2003-2024 Copyright©2020 Powered by 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备案号: 粤20174009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