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turnitin查重官网> 管理学 >> mba >> mba优秀范文 >高职国际贸易实务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运行模式网

高职国际贸易实务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运行模式网

收藏本文 2024-02-19 点赞:15020 浏览:60866 作者:网友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要:本文从高职国际贸易实务专业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的运行面临的瓶颈人手,分析了高职国际贸易实务专业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运行遭遇瓶颈的内因和外因,并从基地构建和基地运行两个角度提出高职国际贸易实务专业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运行的方案。
关键词:国际贸易;运行模式
1006-723X(2011)11-0194-02

一、高职国际贸易实务专业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运行的瓶颈

1.专业主导模式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的订单瓶颈

专业主导模式是指以国贸专业的师生作为操作主体,通过各种方式开拓国际业务,企业不参与或起辅助作用。以杭州万向职业技术学院为例,是通过与企业合作利用阿里巴巴出口通,学生利用合作企业的产品在企业专家指导下寻找国外客户。这一模式具有较大的容量,但受制于订单的获得。订单的获得是学生实践操作成功的标志之一,也是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的内涵所在,有生产就应有产出。学生拿不到订单,业务就只能停留在交易前的准备和交易磋商环节,学生无法实践后续的操作,对学生跟单能力的培养无从谈起。更重要的是,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在经过长期的实践和企业培训后没有产出,是对企业、学生信心的严重打击,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的运行会停滞不前。

2.企业主导模式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的规模瓶颈

企业主导模式是指以企业业务员为操作主体,学生跟随企业的业务人员做部分辅助工作。企业主导模式大多是企业主体业务和人员搬迁至校内,学生在合作企业中不作为业务开拓的主体,更适合从事跟单员或单证员的工作。此种类型的合作企业以贸易型公司为主,具有业务广泛但规模较小的特点,能容纳学生员工的数量更为有限。

二、高职国际贸易实务专业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运行遭遇瓶颈的原因剖析

1.外因
一是企业经营的持续性与学生流动性的矛盾。高职国际贸易实务专业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的合作企业是外向型企业,从学生进入企业到熟悉产品、从联系国外客户、国内供应商到报价、从接到订单到完成订单需要较长的时间。企业的持续经营依赖于学生业务员的长期的业务跟踪和客户的积累。高职是3年专科教育,学生在进入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之前需要接受必需的专业基础课程培训,最后一个学期又面临就业的选择,学生能够留在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以员工的身份工作的时间很短。一批一批的学生员工虽然不会使企业造成“人员短缺”,但学生的流动带来巨大的企业循环培训成本,新员工在短期内不能接手业务的“人才短缺”仍会造成企业经营的断档。
二是学生学习时间与工作时间的矛盾。近几年来,高职院校十分重视学生的双证率、四六级通过率等,有的院校甚至是要求学生在毕业时必须具备双证。在这样的导向下,高职国贸专业的学生除了完成既定的课程外,还要花大量的时间上选修课、备考书等。在有限的时间里,如何安排上课、做作业、课外学习、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的工作等是十分困扰学生员工的最大问题。
2.内因
一是企业动力不足。高职国际贸易实务专业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的建设中,存在着企业经营盈利性与学校办学无利性的矛盾。企业在追求社会价值的同时,仍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这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动力所在;高职院校办学是以高素质、高技能的人才培养为目标。企业追求赢利是以人、财、物力的最佳组合为基础,在与高职院校的合作中依赖于学校提供优势资源。而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更强调的是普遍性,即学生对教育资源的共享机会。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的运行中,合作企业要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来指导学生,由此带来的机会成本损失是企业不愿涉足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的关键。
二是学生动力不足。高职学生对学习普遍缺乏热情,在学习上缺乏主动性和探究性,导致学习的知识面难以拓展,学习的深度难以突破。同时,学生学习动机层次低,有近三成的学生学习的主要目的是拿到。在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运行中,虽然有别于传统的课堂教学,但高职学生的学习特点仍然给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的运行带来阻力,学生习惯于传统的教育模式,需要企业指导教师手把手的指导,独立性差,很难出成果。
综上所述,高职国际贸易实务专业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在运行中困难丛从,如何建立起一套行之有效的运行方案迫在眉睫。

三、高职国际贸易实务专业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运行的方案

1.基地构建

1.基地类型构建多样化

如前所述,不同类型的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具有不同的特点,专业主导型容纳量高但遭遇订单瓶颈,企业主导型容纳量小但可为学生提供多种岗位及完整的业务流程实习机会。因此,高职国贸实务专业应同时构建这两种类型的实训基地,以取长补短,满足学生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实习实训需要。

2.选择合作企业理性化

在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合作企业的选择上,很多学校存在着重企业规模、轻企业需求的误区,导致校企联姻名存实亡。企业是否能从合作中获得预期利益是校企合作的前提,从而决定了企业是否愿意将精力转移到校企合作中来,也最终决定了校内生产型实训基地的运行效果。规模大的外贸企业更注重在技术、创新项目上与学校的合作,对市场开拓、校园办公缺少需求;而规模小的外贸企业则更需要学校提供的办公场所及学生员工开拓市场给企业带来的业务增长。因此,高职国贸专业选择合作企业应理性化,寻找志同道合者为基地的顺利运行奠定基础。

3.学生员工招聘企业化

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中学生员工的表现至关重要,不仅决定了基地业务能否顺利推进,更重要的是影响合作企业对合作项目效果的预期。因此,在选定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学生员工时,应在学生自愿报名的基础上,按照企业的用人标准进行,企业人员全程参与人员的甄选。

2.基地运行

1.双元化的建设主体模式

通过外贸公司、学校2个主体共同进行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的建设,学校提供场地、设备、管理;外贸公司提供贸易操作指导,以及产品知识、质量标准等教学内容。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的指导教师由企业专家担任,为每个贸易部配备一名专业教师,由专业教师配合企业专家做好所在贸易部的学生管理工作。校企双方以合同方式确定学校和企业的责任、义务和权力,如学校要为企业创造哪些条件,提供哪些支持,企业要对学生进行哪些培训,使学生达到怎样的业务水准。

2.体系化的规范管理模式

在高职国贸专业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的运行中初期,需要建立完善的教学管理体系突破种种瓶颈问题。从学校层面上,应制定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的管理办法和实习实训的考核原则;从专业层面上,应针对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的学生员工拟订独立的人才培养方案,明确人才培养定位,进行课程整合,将学生在基地的工作纳入到人才培养方案中,并与学分挂钩,从而使生产性实训基地的运行有法可依。以“企业化管理,规范化运作”为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运行管理的指导思想,形成良好的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运作机制,通过建立一系列规章制度实施规范化管理。制定实训基地整体运行方案、贸易部运行规范、员工(学生)守则、校内指导教师职责、业务操作手册等实训基地管理文件。完善实训教学及训练的考评机制,制定包括实训考核方法、业务考核题库、考核手册等考核文件。

3.系统化的培训模式

校内生产型实训基地的运行,虽然引进企业管理模式,但却不以赢利为目标,而是侧重教学育人功能的实现。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应制定系统的培训方案,从学生员工的职业规划人手,围绕外贸业务员所需要的知识、技能,采用集中培训和个别指导相结合的方式,在逐步树立学生员工职业理想的同时,以学生在操作中遇到的现实问题为背景,有的放矢进行针对性培训和指导。如学生在阿里巴巴出口通上收到大量的询盘,贸易部就会安排“如何处理贸易中的询盘”的培训,教给学生甄选及回复的技巧,并对每一个学生的回复加以点评指导,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外贸磋商能力。

4.多渠道的能力培养模式

在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的运行中,多数是以学生员工通过电子商务完成市场开拓、与国外客户进行交易磋商的过程,与国内供应商的洽谈、货物的发送、单据的制作等工作通常由企业完成。学生员工鲜有机会接触后续的业务操作,不利于学生员工能力的全面培养。因此,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仍需加强与校外企业的合作,利用检测期派学生员工接触国内供应商,不仅加深对产品的了解,更重要的是锻炼学生员工的沟通、谈判能力;同时,鼓励学生员工全程跟踪自己的订单,从而提高学生的跟单能力和制单能力。
[责任编辑:

源于:大学毕业论文www.udooo.com

何晓晖]

copyright 2003-2024 Copyright©2020 Powered by 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备案号: 粤20174009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