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turnitin查重官网> 汉语言文学 >> 普通语言 >袁宏道《广庄·人间世》对庄子“无用之用”思想继承和发展封面

袁宏道《广庄·人间世》对庄子“无用之用”思想继承和发展封面

收藏本文 2024-03-12 点赞:23674 浏览:99847 作者:网友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要:袁宏道《广庄·人间世》继承了《庄子·人世间》“无用而用”的核心思想,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发挥和拓展,形成了一套自己的处事原则和处世观念,即“无我”、“龙德”和“恬不知耻”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相比而言,庄子“无用之用”旨在自全,不只保身,更在保德;袁宏道对“无用之用”的发展则更倾向于避祸,理想状态是左右逢源,虚与委蛇。
关键词:袁宏道 庄子《人间世》“无用之用”
袁宏道之《广庄》共七篇,仍用《庄子》内篇篇名,但其内容却与《庄子》本旨有很大不同,有些甚至是根本上的相反。《人间世》作为其中一篇,主要在于论述处世之决,我们从中可以看出袁宏道理想中的处世观念和态度。仔细看来,袁宏道《广庄·人间世》 中的核心仍然是庄子的“无用之用”思想,主线还是对庄子“无用之用”思想的继承。除此之外,其余部份就是袁宏道在此基础上结合自身经历和思想的进一步发展和延伸。接下来,本文将结合《广庄·人间世》来具体论述袁宏道对庄子“无用之用”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一.“无用之用”思想的继承
《庄子·人间世》 中有“栎树社”一则寓言,大意是说匠师教导弟子,说栎树木质不适合做家俱,乃是个无用之木。后来,栎树就进入了匠师的梦中,为自己辩护:
“夫楂梨橘柚果之属,实熟则剥,剥则辱。大枝折,小枝泄。此以其能苦其生者也。故不终其天年而中道夭,自掊击于世俗者也。物莫不若是。且予求无所可用久矣!几死,乃今得之,为予大用。使予也而有用,且得有此大也邪?且也若与予也皆物也,奈何哉其相物也?而几死之散人,又恶知散木!”
在这里,庄子告诉我们的就是栎树虽然不能成为好的木材,却得以保全自己,最终成为社树,世代受人们顶礼膜拜。那些“楂梨橘柚果之属,实熟则剥,剥则辱。大枝折,小枝泄”,看似对人们有用,反倒不能终

源于:毕业论文致谢范文www.udooo.com

其天年早早夭折。为世俗所用反为世俗所伤,不为世俗所用反而保全自己,此乃“无用之大用”也。正如《庄子·人间世》文末所说:“山木,自寇也;膏火,自煎也。桂可食,故伐之;漆可用,故割之。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无用之用也。”
庄子这一思想,在袁宏道《广庄·人间世》中得以继承:
“《易》之为道,在于善藏其用,崇谦抑亢。老氏之学,源出于《易》,故贵柔贵下,贵雌贵黑。夫翠不藏毛,鱼不隐鳞,尚能杀身,而况于人。是故大道不道,大德不德,大仁不仁,大才不才,大节不节。”
在这里,袁宏道所要强调的就是庄子的“无用之用”思想。 “夫翠不藏毛,鱼不隐鳞,尚能杀身,而况于人”,不善于藏起自己的“用”,就容易招来杀身之祸,所以还不如做到无用于世,方能保全其身。文中袁宏道所提倡的这种“善藏其用,崇谦抑亢”思想,其实就是对庄子“无用之用”的直接继承。由此可见,在这一点上,袁宏道对于庄子这种看似消极,实则充满人生智慧的处世观和价值观是非常赞同的,这也构成了袁宏道《人间世》全文的中心和主旨。

二、“无用之用”思想的发展

1.“无我”

“古之圣人,能出世者,方能住世,我见不尽,而欲住世,辟如有人自缚其手,欲解彼缚,终不能得。尧无我故能因四岳,禹无我故能因江河,太伯无我故能因夷狄,迦文无我故能因人天三乘,菩萨诸根。是故龙逢见戮,比干剖心,伍胥乘潮,灵均自沉者,事君之我未尽也。务光投河,夷、齐叩马,漆室自缢者,洁身之我未尽也。羑里被囚,居东见疑者,居圣之我未尽也。孔畏于匡,伐木于宋,绝粮于陈者,行道之我未尽也”。
这里的“尽见”,卽无我。无我则无执着之念,不执着于一点方能随境屈伸,与世委蛇。袁宏道在这里所提到的几个人,尧、禹、太伯、迦文不执着于心大业才成;龙逢、比干、伍胥、灵均、务光等则是坚持自己的政治理想而不得善终;孔子也是由于执着于行道于天下,才会一生流离奔波。在袁宏道看来,只有做到了“尽见”,才会“亲之不得,疎之不得,名之不得,毁之不得,尚无有福,何有于祸?”
严格来说,“无我”算不上袁宏道自己的发挥,庄子在《逍遥游》中就提出了“无己”一说,与“无用”思想同属于老庄“无为”学说的延伸。袁宏道之所以对这一思想大加赞赏,其实也和自己的人生经历有很大关系。袁宏道一生三仕三辞,不愿为功名所束缚,寄情于山水,追寻率性而为。在他看来,“有一分,乐一分,有一钱,乐一钱,不必预为福先。儿在此随分度日,亦自受用……”正是由于他坚持“随分度日”,率性而为,只管自己是否受用,而不问他人毁誉;又对政治缺乏热情,才会对庄子的思想体悟至深吧。

2.“龙德”

袁宏道个人非常赞同庄子的“无用之用”思想,故认为身处世间应该“善藏其用,崇谦抑亢”,还要做到“无我”。可是我们生活在这个世上,总会遇到无可奈何之时,毕竟不是每个人都能做到庄子那样的大贤大智,如果不得不“用”时,我们又该怎么办呢?袁宏道在这里,进一步把“用”剥离出来独立化,单独讨论如果不得不“用”时该怎样“用”,即要具备“龙德”:
“惟圣也如龙,屈伸不测。龙能为鳅为蟹,为蛇为蛙,为诸虫蚓,故虽方丈涔蹄之中,龙未尝不沂鳞濯羽也。龙能为鲤为鲸为蛟,故江、淮、河、汉诸大水族,龙未尝不相嘘相沫也。”
袁宏道在这里将人分为三类:“众人”、“贤人”和“圣人”,并指出“众人”“如鳅如蟹,如蛇如蛙”,“贤人”“如鲤如鲸如蛟”,而“圣人”则如“龙”,“鳅浊蟹横,蛇毒蛙噪”,鲤、鲸、蛟有所能又有所不能,只有龙“能为鳅为蟹,为蛇为蛙,为诸虫蚓”,又“能为鲤为鲸为蛟”,变化万端,无所不包,褒贬之意一眼卽明。
在这里,袁宏道为我们的处世提供了另外一种可能性:当我们不得不“用”时,就要努力做到以“龙德”处世。龙不同于鲸蛟之能大不能小,它能像蛇蛙一样在方寸之内游刃有余,更能如鲸蛟一样在江海中任意遨游,龙之为龙,就在于这种能大能小、屈伸不测。这大抵也是袁宏道自己的处世标准。

3.“恬不知耻”的人生观

袁宏道认为“三代而下,亦有二三至人,与龙德相近者。汉之子房、东方朔、黄叔度,晋之阮嗣宗,唐之狄仁杰是也。”袁宏道说他们 “含垢包羞,与世委蛇”,都是袁宏道心中具有龙德的圣人。由此可见,袁宏道对于这些人的处世态度是深表赞同的。其中,在谈到狄梁公时:“梁公身事女主,与淫奴为伍,纵博褫裘,恬不知耻。”这里“恬不知耻”一词非常耐人寻味,在袁宏道著名的《龚惟长先生》中亦有提到:“然真乐有五,不可不知……然人生受用至此,不及十年,家资田地荡尽矣。然后一身狼狈,朝不谋夕,托钵歌妓之院,分餐孤老之盘,往来乡亲,恬不知耻,五快活也。”
我们今天看来“恬不知耻”是个贬义词,是指做了坏事却一点都没有感到羞耻。但在袁宏道这里显然是褒义的,被赋予了新的含义。即不执着于世,与世委蛇,能屈能伸,不仅是养成“龙德”的重要一项,也是袁宏道对“无用之用”思想的进一步发挥。既然无用为大用,就要善藏其用、与世委蛇,恬不知耻也就无可厚非。袁宏道推崇的子房、东方朔、黄叔度、阮嗣宗、狄仁杰等人,后世人大多认为他们没有自己明确的政治态度,多属于见风使舵、世故圆滑之徒。但在袁宏道看来,龙降见戮,比干剖心,灵均自沉之类皆是因为我见未尽,仍然抱有是非之心,执着于自己的内心,所以不容于世。要想悠游于世,就要做到“恬不知耻”,不要执着于道理,与世委蛇,这才是安身之道。
三.自全与避祸
仔细看来,庄子的“无用之用”思想中所谓的“无用”,其衡量标准是在于是否对庙堂有用,主要强调的是个人的政治功能。庄子生于乱世,各国交战不休,生命随时随地都会受到威胁。远离政治,才是保全自己的明智之举。因此,庄子的“无用”,旨在自全。正如在《庄子·人间世》中提出的君子应当“先存诸己而后存诸人”,十分强调个人在道德方面的修养。庄子在文中是借孔子的口来表达自己的处世原则,这或许就是庄子之所以坚持“曳尾游于涂中”的理由所在。姑且不论这是否仅是他的推脱之辞,但庄子对自己道德的坚守是毋庸置疑的。由此可见,庄子的“无用之用”,旨在自全,不仅保身,更在保德。
相比较而言,袁宏道对庄子思想的发展,如“无我”,“龙德”,乃至“恬不知耻”的处世原则,更加倾向于避祸。袁宏道时期,明朝廷上关于国本之争愈演愈烈,党派之间互相倾轧更是硝烟弥漫。身处当时复杂的政治环境中,为免无辜波及,袁宏道选择了庄子式的全身远害。且袁宏道虽秉承庄子的“无用之用”思想,但在根本上已经与庄子本旨相差甚远,更多赋予了自身的生活体验和感悟。袁宏道所欣赏的、并认为具备龙德的,都是如子房、东方朔、黄叔度、阮嗣宗、狄仁杰等在道德方面历来指摘不一致人。袁宏道自己也是“恬不知耻”的践行者,讲求“随分度日”,适世而处,不以世间的是非标准来衡量自己,只求自己受用而已。易闻晓在《从袁宏道<广庄>看庄禅异同》中评价袁宏道为“弃失人格的滑头主义倾向”,这种说法虽有失偏颇,但也可看出,同庄子相比,袁宏道在道德方面的坚守显得薄弱,更倾向于避祸,且重在保身。这其中思想的差异,与郭象

摘自:本科生毕业论文范文www.udooo.com

对袁宏道的影响有很大关系。从庄子到郭象,再发展到袁宏道,这其中的渊源流变需要我们进一步探究和挖掘。
参考文献:
钱伯城,《袁宏道集笺校》[M].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
(晋)郭象,《庄子注疏》[M].北京:中华书局,2011年.
易闻晓.《从袁宏道<广庄>看庄禅异同》[J].海南师范学院学报,2003,(16).
作者简介:王亚静(1989-),女,河南洛阳人,硕士,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古代文学专业硕士,研究方向:元明清文学。

copyright 2003-2024 Copyright©2020 Powered by 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备案号: 粤20174009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