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turnitin查重官网> 教学 >> 初中教学 >> 七年级英语教学 >对现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若干

对现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若干

收藏本文 2024-04-12 点赞:21515 浏览:95083 作者:网友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 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和发展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方式转型的非常关键的一步。现阶段中国的文化建设面临诸多新形势、新情况和新问题,需要我们站在新的历史高度,充分认识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清醒看待维护我国文化安全所面临的挑战和困难,准确把握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在生产力层面、生产关系层面和意识形态层面的战略地位,认真解决当前文化体制改革中的矛盾和问题,努力实现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宏伟目标。
关键词:文化战略文化安全文化强国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审议并通过了《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 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决定深刻分析了我国文化改革发展面临的新形势,提出了文化建设的指导思想、战略目标、方针政策、内容措施,规划了建设文化强国的宏伟蓝图。这对我国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面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和主要矛盾,面对纷繁复杂的国际形势和全球化背景,如何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增强文化在综合国力中的地位,如何树立良好国际形象、维护国家文化安全,如何不断提高文化生产力的发展水平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丰富和迫切的精神文化需求,已经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重大而艰巨的课题。
清醒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意义和挑战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关系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

党提出的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的内容之一,就是要实现社会的和谐和人的全面发展,要建构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要有良好的社会环境和社会风气,所有这些都需要靠文化建设来完成。目前,中国社会的物质经济发展成绩显著,但人们的精神状况和思想道德水平的提升、健康向上的精神文化生活的构建、强大的社会凝聚力和共同理想的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和国民素质的培育、每个人的全面发展的最终实现等文化指标与物质经济发展水平的差距还非常大,完成这一目标任重道远。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关系到社会主义政治方向的坚持和发展

将人民群众的思想认识统一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上来,文化要发挥关键的作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结合中国国情和时代特征的产物,开创了社会主义新的发展道路。对这一伟大事业的探索目前正处于关键时期,需要我们不断地进行思想解放和理论创新,更需要在先进文化的引领下坚定信心、明确方向、不断进取、矢志不移。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关系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中国近代以来所面临的民族独立、人民解放与国家富强、人民富裕这两大基本任务,都需要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和中国的领导来完成。虽然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发展趋势不可阻挡,但前进的过程中也

源于:毕业总结范文www.udooo.com

一定会有很多的曲折和困难。因此,要完成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大而艰巨的任务,就必须不断地认清面临的新形势,解决遇到的新问题。
第一,国际思想文化的交流、交融日益频繁。今天世界范围的综合国力竞争不仅是经济实力、政治实力的竞争,而且更多的是文化的交流与竞争,中国如果不能实现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就会在国际竞争中处于下风,就无从获得国际发展的主动权和话语权,就会降低中国的国际拓展力和影响力。
第二,文化在综合国力中的地位更加凸显。当前,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创造力的源泉,越来越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形成人民群众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广泛认同和共识要靠文化,进行社会生产力、体制管理和思想理论的创新也要靠文化,满足广大人民群众追求丰富多彩的精神生活的迫切愿望还要靠文化。文化实力是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和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它在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在国家综合实力中所占的比重和所起的作用也越来越大,越来越对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发展起到引领作用。
第三,维护国家文化安全的任务十分艰巨。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的发展如果只有经济的要素而没有文化的要素是很难真正立得起来的,而当今世界文化领域发展的“西强东弱”形势短时期内还难以改变,西方国家明显的文化优势对中国的发展构成了很大的压力,它们一方面在经济、高科技和军事技术领域对中国实行长期封锁,另一方面却通过大量敞开的文化输出对中国进行意识形态领域的进攻和渗透。因此,维护国家文化安全的任务十分艰巨。
第四,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任务非常紧迫。文化软实力是指以意识形态为内核的对一种国家制度的认同以及对这种认同的控制力和影响力,它关系到一个国家的国际发展空间和发展的主动权、主导权。西方国家长期运用强大的文化软实力来取得世界对西方资本主义制度的认同,而中国目前面临着经济社会越发展,吸收、接纳西方文化传播的手段和能力越强,则对西方的政治制度就越认同的危险,即中国领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经济社会发展的伟大成果不能及时有效地转化为人民群众对社会主义制度的认同。这种巨大的反差就是文化软实力的差距造成的,我们不能单纯依靠自身经济、社会发展来对抗西方精神文化的攻击力量,而是要通过大力提升文化软实力来对抗西方思想文化的渗透。
准确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战略地位

1.生产力层面的文化战略地位

第一,文化越来越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一是文化的发展符合人的需求发展的趋势。人的物质和物质享受原本是有限的,物欲无限只是一定条件下的不健康的和扭曲的心理状态。随着社会文明程度的不断提高,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也会越来越大,而这种精神层面的需求是无限的,主要是依靠文化来满足的。二是文化的发展符合人与自然关系的发展要求。文化产业是低能耗、无污染,对自然破坏小、绿色环保,可无限增长的产业,对客观物质环境和自然资源的依赖比较少,主要依赖历史文化资源和人们自身的思想创造,具有无限发展的可能性,可以实现美化环境、保护资源以及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第二,文化越来越成为生产力自我创新的力量源泉和动力。一是现代意义上的企业技术创新都是技术要素加人文要素的综合创新,好的产品都含有好的文化理念,一个综合创新团队的组成也要具备全面的知识背景而不是单一的知识结构。二是最大限度地了解人和人的需求已经成为生产力创新的发展趋势,企业要掌握未来就要掌握人的发展的未来和人的需要的未来,工具性的技术创新不仅价值不高而且还会被工具所替代,是没有发展前途的。三是我国目前在很多领域的生产能力已经居于世界领先地位,甚至出现了某种程度的产能过剩。

2.生产关系和社会关系层面的文化战略地位

第一,文化越来越成为个人生活质量和社会文明程度的衡量尺度。文化不仅决定着环境的氛围,而且也是人们获得公平感、幸福感的主要源泉。在目前社会矛盾比较突出、贫富分化加剧的背景下,更需要发挥文化的引领和疏导作用,以文化认同带动制度认同。
第二,文化在社会生活中的引领作用越来越大。人们是通过文化的导向激发内在的需求,从而明确自己需要选择什么样的社会制度和生活方式。正确的舆论是人民之福。文化如何引领社会时尚、消费观念、道德风气和健康生活方式关系重大,对不良社会风气和思想倾向的抵制与化解也不能缺少文化的作用。

3.意识形态层面的文化战略地位

文化已经成为控制和渗透意识形态的主要方式,即意识形态领域出现了“文化化”的趋势。在目前仍然存在着不同的主义之争、制度之别、价值观的差异以及政治和发展理念各异的前提下,政治意识的形态差别也出现了被淡化的趋势,政治理念和意识形态的价值往往改用文化消费和生活方式的渠道进行灌输。
第一,通过文化消费、文化商品的输出和文化市场的占有来实现意识形态的渗透和改变。目前,每年全球文化产品总产值的43%来自美国,34%来自欧盟,而中国只占其中3%的份额。文化的海外竞争力与影响力直接影响着文化背后的意识形态的控制力和认同度,在这方面与西方国家的巨大差距,使得中国目前还无法成为文化强国。
第二,意识形态的“文化化”通过生活方式的输出来

摘自:毕业论文www.udooo.com

实现。生活方式也是一种商品消费,在西方国家的社会生活方式中,除了单纯的文化商品之外,大多数的普通商品也都带有文化的特点,即将某种文化符号或文化理念与西方的政治制度和政治理念联系在一起。
第三,意识形态的“文化化”还可以通过学术化(学术话语)表现。目前,在我国高校的学术领域出现了某种程度的教育体系被西方话语占领的问题,在教学中似乎不引用外文资料、不使用西方的学术范式就不是学术,而引用马克思主义则被看作是政治和宣传,将学术与政治割裂、“一刀切”的现象值得警惕。要重新强调马克思主义在国民教育体系中的话语权,在坚持学术独立与自由的同时,反对打着学术旗号的学术西化和西方政治话语的占领。
认真解决文化体制改革中的矛盾和问题

1.文化的知识性与文化的道德性的矛盾

文化建设分为知识性(科技性)文化建设和道德性(人文性)文化建设两个部分,二者既紧密联系,又不可替代,更不具有比例关系。中国改革开放30多年来,知识性的文化建设有很大进步,而道德性的文化建设却往往受到忽视,人文素质类的培养往往因过多地关注技巧性、功利性而非提高精神的内涵而流于形式。因此,目前文化体制改革中突出的矛盾、薄弱的环节和改革的重点都在道德性的文化建设方面。

2.文化的娱乐性与文化的教化性的矛盾

娱乐性作为满足人们文化需要的要素是很重要的,但如果把娱乐作为文化的根本目的和最高价值来追求就是错误的。空洞的娱乐会导致文化的浅薄、低劣、庸俗,甚至可能会刺激人们不健康的膨胀,导致人们走向享乐主义。超越自我、精神升华应该成为文化的最高价值追求。因此,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要把文化对人们心灵情操的熏陶和引领作用摆在首位,娱乐则是手段、方法和渠道。

3.文化的商品性和公益性的矛盾

文化作为一种精神产品,其最主要的特性就是公益性。它主要怎么写作于人们的心灵、灵魂和精神世界,其价值的抽象性决定了它具有不同于一般财富的不可交换的特性,是构成人自身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文化即使被作为一种商品,也要把它的社会效益摆在第一位。有害的文化可能传播、毒害几代人的思想和心灵,不仅影响范围广、时间长,而且难以治愈,尤其是对于抵御能力不强的青少年而言,更需要文化生产者始终保持高度的社会责任感。

4.文化的自发性和自觉性的矛盾

生活本身具有自发的文化,不需要刻意培育,但社会的发展使人们不仅仅满足于文化自发的一面,还需要追求更高层次的文化自觉。自发的文化有生命本能的自发和历史积淀的产物两种,后者往往会被人们误以为是自发的文化,但实际上是由文化的影响内化为自身的需求。在今天社会发展程度很高的情况下,不加区分地歌颂文化的自发性往往会成为西方资产阶级文化渗透的一种方式,有可能被资产阶级的意识形态所利用和控制,所以要始终坚持文化自觉,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引领。
参考资料:
王岳川、胡淼森.《文化战略》[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0.
(美)斯维德勒.《全球对话的时代》[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
[3]阎学通等.《中国崛起及其战略》[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4]门洪华.《构建中国大战略的框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5]张意.《文化与符号权力·布尔迪厄的文化社会学导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
[6]张静.《身份认同研究》[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7]《十七届六中全会文件汇编》,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
(作者单位:外交学院基础部)
[责任编辑:蔡桂兰 实习编辑:祖 迪]

copyright 2003-2024 Copyright©2020 Powered by 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备案号: 粤2017400971号